从轻轨前瞻自驾公共汽车的未来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78941
2017-05-23 00:05联合报 陶治中/淡江大学运输管理学系副教授、中华民国运输学会秘
书长(新北市)
量子力学带给了科技发展一种全新观点:“也许从未有过最终的真理,我们只是不断寻求
更好的解释”。因此,经由不同背景科技专家的讨论、激辩、发表成果而形成良性的对话
,不但达成了比原来目标更有价值的新目标,亦突破了旧有的框架,此即科技的前瞻与创
新。
近来争议不断的前瞻基础轨道建设,激发了我们对未来卅年交通的思考。面临物联网、云
端运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轨道运输还是未来公共运输的最佳选择吗?轨道
运输运量大、安全性高、快速、可靠、便利、污染较低、省能源,为世界各国推动永续运
输之优先运具。然而,轨道建设的沉没成本高,工程限制条件多,若运量需求不如预期而
造成营运亏损,终究会成为政府财政沉重的负担。
准此,针对地方政府提出的轨道建设计画,交通部审查重点应将未来达到损益平衡条件下
之运量密度列为轨道建设的门槛,若沿线的土地使用及运量不足以支撑营运所需要的费用
,则应优先推动公路公共运输服务。
欧、美、日、中国均积极投入研发与测试自动驾驶车,德国联邦参议院甚至在五月十二日
通过新法,允许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条件下代替人类驾驶。虽然现阶段自动驾驶仍有诸多
安全、载客人数、行驶速度与环境限制等课题尚待突破,但我国仍可有一些阶段性的作法
。
交通部已修正“车辆安全检测基准”,并自二○一九年起要求新型式及所有型式大型车(
包含大客车)须符合车道偏离辅助警示系统及紧急煞车辅助系统之相关检测规定,此可做
为国内公共汽车制造业者发展自动驾驶公共汽车的阶段性目标,期使未来自动驾驶公共汽车可在都会区
主要运输走廊或公共汽车专用道以车队方式密集发车,在分支线上则改由司机驾驶,发挥一般
公共汽车路线的服务弹性。
当然,自动驾驶公共汽车系统在运能方面尚无法取代轨道建设的需求。不同运量需求自有其适
合的运输工具。因此,世界各国在发展自动驾驶车的过程中,并未放弃轨道运输的发展,
而是将其视为整体运输系统的一环。我国在推动自动驾驶公共汽车系统时,除了精进自动驾驶
控制技术之外,亦更应注重公共运输系统的整合与分工,期使自动驾驶公共汽车与轨道运输相
辅相成,提供无缝且高品质的运输服务,进而提升整体的公共运输市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