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06 19:59:33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三集) 2009/11/18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33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上一次我们跟大
家学习到五戒第二条不盗,“盗戒”,我们刚学习过了。我们今天要进入五戒第三条戒,
不邪婬,就是“婬戒”这一条。怎么样是犯了邪婬,要怎么修才不犯邪婬,在这条戒戒经
的经文给我们开示出来,我们现在请看经文。科判:“丁三、婬戒”。
经【佛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应生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何况起欲。恚。痴。结缚
根本不净恶业。】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这条戒,经文的第一段,第一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地方。这
段经文虽然很短,但是它里面意义非常的深广,也是修这条戒最重要的一个纲领。纲领是
什么?就是心。所以在这个经文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佛告诉诸位比丘,‘优婆塞不应生
欲想、欲觉,尚不应生心’。这个就是佛给诸位比丘讲,受了五戒的优婆塞,不应该生起
“欲想、欲觉”,就是心里不应该有这个想法、这个欲念,“尚不应生心”,尚就是尚且
,不应该生起这个心念。‘何况起欲、恚、痴’,“何况”就是更进一步,何况起了贪欲
、瞋恚、愚痴。这样就造成,‘结缚根本不净恶业’,“结缚”就是结成、缠缚,根本不
净恶业。这个结缚根本不净恶业,就是从当初那一念的欲想、欲觉发展出来的,发展到贪
欲、瞋恚、愚痴,造成结缚根本不净恶业。缚就是系缚,像被绑起来了。
这段也就是《太上感应篇》讲的:“见他色美,起心私之”。在《感应篇》对婬戒讲
的也不多,就是这么两句话,但是就这两句话,它的含义甚深,就是教我们从起心动念,
念头微微生起的时候,你就要观察到不要起这个念头。也就是说从根源上去观照,不要生
起这个心,因为后续的这些欲、恚、痴,都是从当初这一念心所发生的。这是从最根本、
根源去对治,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观照功夫。刚开始还达不到观照就是先用观察,观察到
这个起心动念就要赶快把念头把它调整过来,让我们的心不生起这个念头,根源如果能够
转过来,后续身口的行为自然就不会发生。这一段经文就是从根本修。根本修不得力,也
要退而求其次,从身口上去禁止。修,应该从根源、根本修,这是最彻底、治本的一个方
法。从身口修是治标,从心源去扭转过来、调整过来是治本。这段我们看蕅益祖师的《笺
》,请看《笺》的注解。
笺【于欲境界安立名言。名为欲想。于欲境界忽起寻求。名为欲觉。由欲不遂。而起
于恚。欲之与恚。同依于痴。三毒既具。则为一切结缚根本。违清净行。能招此世他世苦
报。故名不净恶业也。】
《笺》给我们解释这段经文,为什么生欲想、欲觉这个心,会造成结缚不净恶业。首
先给我们讲什么叫欲想,‘于欲境界安立名言,名为欲想’。广化老法师的注解也有注这
个欲想,他是举出一个例子:“欲想:心中想女众之身体特征(如胸、臀等),若继续联
想下去,身心如痴如醉而起寻求,称为欲觉。”欲觉就是从欲想刚开始的一个念头、一个
想法,一直联想下去就发展到欲觉。‘由欲不遂,而起于恚’。“欲”这个字就是已经发
展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产生这个欲望,他就要去追求,追求就希望得到,要去控制。如果
追求不到,得不到也控制不到,这时候会起什么样的心态?就起瞋恚心,“而起于恚”,
起瞋恚心。所以在注解里面讲,“若由欲已遂,欲海难填故而起贪”,得到这个欲望了,
但是贪心是愈来愈增长,不断的增长,贪得无厌。得到了增长贪心,得不到的时候又生瞋
恚心。
《笺》里面给我们讲,‘欲之与恚,同依于痴’,贪欲跟瞋恚,同时依于愚痴,也就
是讲有了欲、有了瞋恚心就愚痴了。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给我们讲,“使人愚蔽者,
爱与欲也”,就是使一个人愚痴蒙蔽,蒙蔽他的心智,蒙蔽他的智慧,什么原因造成的?
爱跟欲。你起贪爱的心,生起了这个欲望,想去取得、得到,这时候人就愚痴,就没智慧
,爱跟欲会让一个人愚痴蒙蔽。从这个地方扩展到我们整个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
香味触法),见到什么都起贪心,甚至学佛也是不例外,贪佛法,换对象,贪心本质上并
没有改变,只是贪的对象换了一下,结果还是愚跟蔽,还是愚痴,还是蒙蔽,这是讲烦恼
的根本。所以在中峰国师三时系念第一时第二段开示文,前面四句偈,第一句话就是给我
们讲,“诸苦皆从贪欲起”,所有的痛苦灾难,世间的诸苦(就是所有的苦),它的根源
就是从贪欲生起来的。如果贪欲断掉,这些苦自然就消失,就不存在了。这是讲为什么会
瞋恚?因为它是从爱欲来的,它的根源是爱欲。因为得到了,他就增长贪心;得不到,违
背他的心意了,他就起瞋恚心。有贪跟瞋,这个人就愚痴、就没有智慧,所以“同依于痴
”。
‘三毒既具’,贪瞋痴这三毒烦恼既然都已经具足了,‘则为一切结缚根本’,就变
成一切结缚的根本。,“结”就像绳子打结了,绳子打了很多结;“缚”就是系缚,把你
绑在那个地方。结缚根本,也有很多事情在提醒我们这桩结缚的事相。我在大陆也去过很
多观光旅游的地区,有一次我记得到安徽黄山,还有其他地方我也看过。有一些旅游区,
上山的山路都会做一些栏杆,或者楼梯,都做一些栏杆,有很多人在卖锁,还有链子。我
们一路上去,栏杆上看到链子,还有锁,非常多,密密麻麻的。我就问当地商店那些人,
栏杆上怎么锁了那么多锁?他们就讲,这就是年轻人他们恋爱,怕分散,他们两个人爱情
怕分散,所以就去买一个锁,把它锁起来,锁起来就不会分散了,就永远绑在那个地方。
我说明白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现在读到这段经文,我再回想,现在很多年轻人
都买锁去锁起来,那不就应了这个经文讲的吗?“结缚根本不净恶业”。结,打结;缚是
系缚,绑起来,绑起来还不够,再加一个锁。
这些事相,我们从经典上学习,看到现前我们生活环境当中有这个事情,这也是启发
我们觉悟的,众生迷惑的时候就是会这样。他为什么去买一个锁锁起来?愚跟蔽,愚就是
愚痴,蔽就是他的心蒙蔽了,没智慧。愚跟蔽怎么来的?爱跟欲来的,因为他有爱、有欲
,所以就会变成愚痴蒙蔽。愚痴蒙蔽,对于事实真相他就不明了,一天到晚就是生烦恼,
则为一切结缚根本,‘违清净行’,违背清净的行为。‘能招此世他世苦报’,“能招”
就是能够招感,此世就是现在这一生,他世是来生来世,种种的苦报,所有的苦报都是从
这里发生的。‘故名不净恶业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它名称叫做“不净恶业”,才给
它叫做不净恶业。这段是蕅益祖师的《笺》给我们注解的这一段经文。
弘一大师再给我们补充《笺》里面讲的。他补充:
补【文云。不应生欲想。欲觉。】
就是这段经文里面讲的,不应该生起欲想、欲觉。
补【律论释云。】
律论,弘一大师的补充,大部分都是根据《四分律》(《大律》),讲的比较详细、
比较多,所以引用《大律》,或者其他的论里面所讲的,来补充解释这个欲想。
补【欲想者。身口不动。但心想女人。】
这是补充欲想这两个字,根据律论解释欲想,是身跟口没有动,没有这个行为动作,
但是他心里在想女人,这个就叫欲想。他身口还没有动,只有心里在想,叫欲想。
补【欲觉者。心既瞢醉。身体(ㄊㄥˊténg)瞢。】
欲觉,就是心想的时候,就产生欲觉,这种欲望的感觉。欲觉生起的时候,‘心既瞢
醉,身体瞢’,身心陶醉在欲想、欲觉当中,如痴如呆,就变成这样。这是《补》给我们
做一个补充的解释。
这段经文,实在讲相关的经论典籍,包括世间圣贤所讲的这些经书,资料也相当的广
泛,最具体的就是印光祖师提倡的《安士全书》,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编辑的《安士全书》
。《安士全书》分四卷,第三卷“欲海回狂”就是专门讲这条戒的,第二篇是“万善先资
”讲杀戒的,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注解,第四篇是“西归直指”,指归净土。
第三篇讲“欲海回狂”,这一卷引用三教经典来解释这条戒。可以说《安士全书》这方面
讲的比较丰富,因为它采取三教的经论,都把它节录汇集在里面,我们看到这本书,就节
省很多时间,等于把佛的经典,道家的、儒家的都蒐集在里面。这方面我们看《安士全书
.欲海回狂》就能够明了。这个地方,我们要从根本上去觉察,要知道它的根源是从那里
发生的。所以这段经文,我们同学就要特别的去深入、去留意。就像《太上感应篇》讲的
,“见他色美,起心私之”,你这个念头一动,就生起欲想、欲觉了;欲想、欲觉一直发
展下去,那就缠绵在心田里面,心田就暗昧不明,被欲想、欲觉盖覆了。所以太上老君也
指示我们,从心最初那个念头动的时候就要去发觉了。所以古大德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不怕这个念头起来,怕我们觉悟的太慢,太慢它就一直发展,不可收拾。所以警觉性要
高,觉悟要快,不能迟疑,这一条戒才能修的圆满。
《感应篇》是讲到敬畏鬼神的,讲因果的,因为鬼神都有记录善恶因果。所以在见他
美色的时候起一个心,私之就是希望占有,去得到或者去控制,这个念头起来,鬼神就记
过了,不要等到你有实际的行为,就是起这个心、动这个念鬼神就记过了。如果感受到鬼
神记功过,自然有敬畏之心,警觉心就提高,再见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他就有警觉性,不
会被迷惑。但是这一条戒实在讲也不容易修,因为这条戒,佛在《圆觉经》给我们讲,婬
戒是轮回的根本,婬欲是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业因。生死轮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
是这个原因造成的。所以在《圆觉经》里面,佛给我们很明白的开示,给我们讲六道众生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性命就是这个身体、这个生命怎么
来的?在六道里面的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都是从婬欲这个心所产生的。所以
这个身体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身体?由爱来的,由欲来的,你爱这个身就“还
依欲本”,就是依这个欲。所以我们现在整个心就是在爱跟欲当中。你明白这个,在十二
因缘里面讲,造成分段生死、六道轮回的主要业因,爱、取、有这三个是现在的业因;爱
、取、有这三个当中断掉一个,这个现象就消失了。你从爱断,或者从取断,或者从有断
,一般我们从爱断。像《四十二章经》、《圆觉经》、《楞严经》,经典里面有叫我们从
爱断的,也有从取断的,那就更高一层;从有断的,那是最高的,那是密宗的修法,恐怕
我们一般人做不到。因为有爱,你就有取,有取就有有。这个有是什么?你就会落印象,
落那个种子下去,落到第八阿赖耶识去,他就落这个种子。密宗的修法是有爱有取,但是
他不落种子,他也就不会有生死轮回。我们一般从小乘通大乘、方等,大部分从爱去断,
这个我们比较有办法,比较有下手处。
佛制订戒,其实这条戒是最根本的,你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条是最主要的,第
一条。所以《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婬戒就摆在第一条。一般经上讲,像这个《五戒相
经》,杀戒摆在第一条;《楞严》我们看到,它是不婬、不杀、不盗、不妄,它把婬摆在
第一条。这个也很明显告诉我们,你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这一条是根本。我们在家同
学,虽然不是出家众,要了生死、超越轮回,最终还是要断除,才能超越轮回。虽然不能
达到断得很干净,也要伏断,就是把它控制住,戒就是帮助我们控制这些现行烦恼的。
控制现行烦恼,我们还是在六道里面,因为你没断就出不了,这是所有法门都不例外
的。唯有净土法门,它可以带业往生,你只要暂时把它控制住,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带业
。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边世界的环境不会让你生这些烦恼,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去那
个世界修学,再把这个烦恼断除。在那个世界修行,要断这个烦恼容易,因为那个世界没
有让你生起这种欲念的环境,没有那个因缘。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
心动念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只有进不会退的,到那边再去断这个烦恼。这是八万四千法门
唯一的一个法门,不断烦恼能超越三界,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特色,它殊胜的地方在此地
。当然我们现在在这个世界,你能够断除,你现在就超越凡圣同居土,就生到方便有余土
,当然是最好的。因此这条戒,我们要认真来修,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从爱欲生的,所有
的烦恼。
在我们这个世界修,有相当的困难,西方极乐世界修,因为那个环境好,都是跟诸上
善人俱会一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有让你起觉正净,不会让你迷邪染。但是在我们现
前这个娑婆世界,特别在我们末法时期,这个时代是个开放的社会,五欲六尘,我们眼睛
看的、耳朵听的、身体接触的、心里想的,都是在引诱你生起贪瞋痴慢的,都在勾引你、
在诱惑你。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修,当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反过来讲,你在这么恶劣的
环境,能够修清净心,不被五欲六尘所迷惑,当然你的成就也是非常快速,大幅度的向上
提升,因为你通过这个严厉的考验。
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也只能面对这个考验。你在面对现实生活环境考验之前,必须
要做一些预备功夫,这个预备功夫就是戒。戒是有所限制的,哪些不能接触,先有所限制
,我们暂时不接触,心才不会一直起欲想、欲觉。不起欲想、欲觉,我们要多在经教、戒
律上面下功夫,特别在念佛念咒上,再加强修定。等到你戒定已经有相当的一个程度,再
接触不受影响了,你就可以去接受考试,考试通过,你功夫就突飞猛进。但是你现在一接
触,马上就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时候你就是不能接触。比如现在我们网络学院的同学,大
家都有电脑,但是大家修这条戒,除非你看到已经如如不动了,对你不产生影响,那当然
就没有问题。如果你看到这些诱惑的画面,还会起心动念控制不住,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
点那个节目来看,最好都避免,不要点新闻节目。现在我看新闻节目也都会有一些广告,
这些广告也都会有这些让你起欲想、欲觉的画面。你起了欲想,就有欲觉,一直想下去,
那就不可收拾,这样就会扰乱我们的心神,你就没有精神放在学习道业上面,就会受它影
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避免,这也是一条戒。所以大家打开网络,避免去点到那
个,这也是一条戒。这一条戒,就是让你修这条不婬戒的。我们从生活当中,我们自己功
夫不到,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自己,我现在的功夫到什么程度,我见到这些境界
,是不是还会受影响?如果还会受影响,我就避免,先不要接触。等到那一天,自己戒定
真正有了功夫,见如不见,不受影响了,那就没有问题。这个是我们当前诸位同学,大家
要学习的一个地方,我们要先衡量自己。接着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这段经文是最重要的
,这段虽然经文很短,但是它的义理非常深广。我们再看下面:
经【是中犯邪婬有四处。男。女。黄门。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
。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
上面,第一段经文是告诉我们,心里不应该生起欲想、欲觉,就是不应该起心动念。
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是中’就是在这个当中,‘犯邪婬有四处’,“四处”就是四
个对象,四个处所,四个对象。这个是欲想、欲觉已经发展到犯邪婬这个情况了。怎么样
是犯了邪婬?这里经文给我们讲,‘男、女、黄门、二根’,对象有这四种,男的、女的
,就是我们一般讲“男、女”,还有“黄门、二根”。下面再给我们讲,‘女者,人女、
非人女、畜生女’,这是讲男跟女不只是人道的,有人道的女人,“人女”就是人道的,
现在她是人的身分,人道的女人;“非人女”就是鬼神这类的,她不是人,是属于鬼神;
“畜生女”就是畜生是母的,是畜生道母的,那个是畜生女。男女,男也是一样,‘男者
,人男、非人男、畜生男’。男的也有人间的男人,“非人男”就是鬼神,“畜生男”就
是畜生道公的,畜生男。这个是讲男女。男女分为这三大类,人间的男女,或者非人间(
鬼神道)的男女,或者畜生道的男女。
‘黄门、二根,亦同于上类’,“二根”是男女二根。“黄门”,在广化老法师的注
解,他引用《十诵律》第二十一卷,将黄门分为五种:“一、生黄门:天生即不能行婬者
”。就是他一生下来,天生就没有性功能,不能行婬欲事的,这是生黄门。“二、半月黄
门:半月能婬,半月不能婬者”。他是半个月半个月,半个月能够行婬,半个月不能行婬
,这叫半月黄门。“三、妒黄门:见他人行婬,男根方能勃起者”。他自己不会生起这种
性欲,但是看到别人行婬,他才会生起婬欲之心,这个叫妒黄门,嫉妒的妒。“四、变黄
门”,变是变化的变,“欲行婬时,忽失男根者”。就是要行婬欲的时候,男根忽然就消
失不见了,这个叫变黄门。“五、形残黄门:生已腐烂,或因虫啖等而截去男根者”。可
能是有病,他男根割掉了;或者是,中国古代帝王时代有太监,太监入宫,皇帝怕他跟里
面的宫妃发生性行为,所以凡是入宫做太监,都要阉割,截去男根,让他没有性功能,这
一类叫形残黄门。
“戒律规定上述诸人皆不能出家受具足戒”。这五种黄门,有一种就不可以出家,也
不能去受比丘戒。戒律上为什么这么规定?就是让我们世间人知道,出家人修行,他是一
个正常的人去修行的,不是不正常的;不是说,反正生下来就黄门,那就去出家修行,这
样社会大众对比丘僧就生不起恭敬之心,生不起尊敬心,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性功能,所以
你只好去出家当和尚,就变成这样,比丘僧就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恭敬尊重。因此佛在戒律
上规定,有这方面的缺陷就不能出家,也不能去受具足戒,要出家就要先检查身体。所以
古时候出家,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因此古代出家众为什么受到朝野社会大众的尊重,这是
这个原因。所以一个修行人,他是一个正常的人。如果让黄门出家修行,人家知道就生不
起恭敬心、就会诽谤轻视,出家人都是不正常的人去出家的,就会有这种情况。因此戒律
上这么规定,这点我们一定要明白。因为出家比丘僧是众中尊,大众当中最尊贵的,所以
他的身分都是要让社会大众能生起恭敬心的,要让社会大众生起恭敬心,当然他是一个正
常的人。
这一段经文讲的就是对象。对象有男跟女的,女跟男的,人间的男女犯邪婬,我们一
般比较明了,比较能够理解。跟非人女、畜生女这个情况,我们一般人比较不那么理解。
但是这桩事情在经上列出来,就说明的确有这些事情,人间的男人跟非人女行婬,或者跟
畜生女行婬,这个有。人间的女人跟非人男行婬,跟畜生男行婬,这个也有。非人就是鬼
神,以前我很喜欢看《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常常会有一个书生,遇到死去的女人很
漂亮,然后变出来,晚上就跟他幽会。《聊斋》,还有《阅微草堂笔记》,都有记载这个
事情。这个事情我们也能够相信,因为现代也有人跟鬼神交会的这个事情。这个就是非人
女、非人男。畜生也有,我们最常听的就是,我们同学大家大概都听过狐狸精,狐狸精大
家有听过吧?狐狸精一出来,狐狸变一个很漂亮的女人,让你看到神魂颠倒,就被那个狐
狸精迷惑了。还有古代《白蛇传》,《白蛇传》就是畜生女,狐狸精也是畜生女,有男的
也有女的。这个是对象。
我们从古代这些例子,再看看现前这个社会,那就更多了,这个情况非常之多。为什
么会有这些情况出现?根据佛在经上讲的,就是因缘。这个缘属于恶的因缘,因缘聚会遇
到了,就发生这个事情。为什么有这个因缘?外面的因缘叫增上缘,必定自己要有亲因缘
、所缘缘、无间缘,外面这个缘是增上缘,一凑合就发生这个事情。亲因缘、所缘缘、无
间缘是什么?就是前面那段经文讲的,起了欲想、欲觉。我们看《聊斋志异》记录的,他
为什么会看到已经死去的女众(鬼)晚上来找他(就是变得那么漂亮的女人)?我们从这
个经典来理解,肯定他躺在床上在想女人,想来想去就感应道交,感应到这个鬼的女人来
,这叫感应道交,观想。《观无量寿佛经》是叫我们观佛、观菩萨、观莲花,我们在这里
观想女人,把鬼女就观想出现了。所以还是有欲想跟欲觉才会有感应。如果一方面没有就
不会有感应,一定是双方面的,鬼女她也有欲想、欲觉,刚好就碰上了。所以起心动念里
面就会有感应,起心动念是感,外面的回应就叫应,也离不开感应道交这个原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一段。下面这段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
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