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二十九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02 18:40:02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09/10/21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29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
一次跟大家一起学习到不盗这条戒,在经文我们学习到偷盗舍利,我们现在请看经文:
  经【若有居士以盗心偷舍利。犯中可悔。】
  下面有《笺》:
  笺【不可计价值故。】
  经【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师。清净心取者。无犯。】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若有居士’,假若,这是假设的言词,受了三皈五戒的居
士,‘以盗心偷舍利’,是犯中可悔罪。我们上一次学习到这一段,这一段就是以偷盗的
心去偷舍利。舍利,在我们佛门可以说佛弟子都知道有舍利,大家对舍利也非常的恭敬。
在中国,有三个地方,藏有佛的舍利。舍利是印度话,翻成中文叫做身骨,或者灵骨,它
有坚固的意思,所以舍利子又叫坚固子。
  在印光祖师《文钞菁华录》里面也有开示,有关舍利这方面的问答。在《文钞菁华录
》讲:“舍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
舍利。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丹家不知所以,妄臆是精气神之所炼耳。”《文钞菁华录
》给我们开示,舍利是怎么来的,祖师给我们说明,舍利是修行人戒定慧的道力所成就的
。是戒定慧力,不是炼精气神所炼成的,炼精气神是道家的说法。实际上,舍利不是我们
身体里面精气神去炼的,不是。舍利,因为它“非特死而烧之,其身肉骨发变为舍利”,
舍利不是因为我们这个身体的肉,我们身体的骨头或者毛发,烧了之后变成舍利的,不是
这个。“当知舍利乃道力所成”,是修戒定慧的道力凝聚而成的;不是从我们身体的肉、
骨头,或者毛发去烧烧,变成舍利的,不是的,它是戒定慧所成的。
  因此现在很多人在研究舍利。早年我刚出家的时候,佛门也盛传,有一些高僧大德,
在家出家都有,往生之后烧出舍利。当时有一些医学界的,就提出一个看法说,舍利,可
能是出家人都吃素,豆腐吃太多了,有肾结石、膀胱结石。他说舍利就是肾结石、膀胱结
石,我们听到这些报导,就知道这都是外行的。因为舍利不是我们身体来的,是修行戒定
慧的道力,呈现出来的。所以真正的舍利子,你用铁锤敲,它敲不碎的。如果你说烧出舍
利子,手拿来一捏就碎了,那不是真的舍利子。舍利又叫坚固子,铁锤敲不碎的,你可以
想像它的坚硬度有多么的坚硬,所以才叫舍利。当然,舍利是修行成就的,不是像道家(
丹家就是我们中国道家炼丹)炼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这个精气神,不是的,这一
点祖师也给我们说明。
  舍利的种类也非常之多,也是一种感应。有人念佛,念一念,他的嘴巴就出了舍利。
过去有人刺绣《龙舒净土文》,针头就出舍利了。古时候有大德高僧,他在沐浴、在洗澡
,都洗出舍利出来了。还有一个禅宗的大德,他剃头发,头发一剃下来,都变成舍利。这
个是修行道力所感应的。因此舍利,除了佛菩萨往生之后焚化,大家可以去捡到舍利;但
是在平常,还没有往生,也会有舍利。一九OO年我第一次到北京,去看黄念祖老居士。
黄老居士就跟我讲,当年夏莲居老居士在世的时候,领众念佛打佛七。他说那一次佛七有
四十几个人,那一次佛七感应到拜垫都有舍利。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
舍利是修行道力所成就的。
  此地讲居士以盗心偷盗佛的舍利,这个犯偷盗戒了,你受了三皈五戒就不能偷盗的。
偷盗当然就犯戒,偷盗就是没有经过管理的人同意,比如说这个寺庙有供舍利,没有经过
负责人同意,你就以盗心把它偷过来,这样就犯了中可悔罪。此地没有讲价钱,在蕅益祖
师的《笺》里面给我们讲,“不可计价值故”,舍利是无价之宝,无法用世间钱财的价值
来计算。因此我们看到前面所讲,你偷盗什么物品,它都可以用钱来计算,如果达到五钱
就犯了不可悔罪;五钱以下的犯中可悔、小可悔。但是我们看到这个舍利,没有讲多少钱
,就是它是无价之宝,不可计价。这一条跟其他的就有明显的不同。偷佛的舍利,无价之
宝,他结罪只是结中可悔罪,不是结不可悔,这个也是跟偷盗其他的东西结罪也不一样。
  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师,清净心取者,无犯。’上面
是讲,若有居士以盗心偷舍利,是犯中可悔。这个居士,“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他不
是用偷盗心,他是以恭敬心,心里有这个念头。“佛亦我师”,我现在受三皈依了,是三
宝弟子,也受五戒了,佛是我的老师,佛留下来的舍利(这个地方特别是指佛舍利),以
清净心来取这个舍利,这样不犯戒,不结罪。这一段讲的跟上面讲的同样是偷取舍利,但
是上面是结中可悔,下面这个不结罪,它的差别就是上面经文讲的是以盗心,就是偷盗心
、占便宜的心,他不是恭敬心,心态、动机不一样,因此结罪也就不一样,一个结罪,一
个不结罪。
  舍利,现在佛的舍利也是比较稀有,在大陆宁波阿育王寺、西安的法门寺有佛的舍利
,这些有藏舍利的地方,这是很稀有的。现在这个舍利,你要看也不容易看到。实在讲,
你要去偷盗舍利,除非是里面管理的人,不然外面的人,你要怎么样,也很难去偷盗舍利
。舍利,最重要的,我们要以恭敬心,不能把它当做古董,或者一个宝物,这样来收藏,
如果用这样的心态就变成偷盗心。对佛的舍利,你以恭敬心来礼拜,都会消业障。
  我们看《影尘回忆录》,谛闲老法师有一个晒蜡烛的徒弟,他也有个补锅、补碗的徒
弟。这个晒蜡烛的徒弟,他也是一个大字不认识,他在做香灯(我们净老和尚讲席当中,
也常常提到这个公案),人很老实,都没有心机的。寺庙里面的人开他玩笑(南方夏天都
要晒经书,因为南方潮湿,利用夏天出太阳,把藏经、经书都请出来晒太阳,除湿),人
家就跟他开玩笑说,你那个蜡烛也会长霉,也要晒一晒。他真的就把蜡烛拿去晒,到了太
阳下山,要把蜡烛收回来,结果蜡烛都融掉了。后来寺院的人就说,这个人笨得这个样子
,就不想要他;就骗他,就跟他讲你智慧实在是太高了,在道场做香灯实在是太可惜了,
你到谛老那边去学经教,以后会弘范三界。人家是骗他的,他傻傻的,就很高兴,包袱准
备好了,就到观宗寺去找谛老。谛老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是被骗来的。他很认真,要来学
经教,将来弘范三界(在《影尘回忆录》讲,他有地方上的口音,也讲不清楚,弘范三界
他听作混饭三界,就是混一碗饭吃的混饭)。谛老看看,这个人也是很老实的。古来这些
祖师大德,他会观机,知道这个人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善根深厚。他说你要跟我学经教可
以,你先到宁波阿育王寺,先去拜舍利,拜三年。他真的就去拜了,去阿育王寺,每一天
他就拜舍利,拜三千拜。结果拜了三年,业障消了,他开悟了,后来经教不学自通。以后
谛老没有空的时候,讲经就请他代理,他真的后来也成了一个讲经的法师。他这个利益都
是从至诚恭敬当中得来的。
  所以你以恭敬心取舍利,不犯戒,而且有功德,因为你是恭敬心。如果说没有恭敬心
,只是想请舍利来家里供,占为己有,那就变成盗心,这样就要结罪,结中可悔罪。这个
不可不知道。这是讲到偷盗舍利这一方面的。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居士以盗心取经卷。犯不可悔。计值轻重。】
  下面的《笺》,我们再念下去:
  笺【所盗经卷若值五钱以上。则不可悔。若减五钱。中可悔也。】
  这段经文是以盗心盗取经卷,就是经典。‘若居士’,受三皈五戒的居士,以偷盗心
去盗取经卷,‘犯不可悔,计值轻重’。这里经文讲“犯不可悔,计值轻重”,没有明白
讲价值多少。《笺》给我们注解说,‘所盗经卷若值五钱以上’,“五钱”在蕅益祖师那
个时代,当时的钱是八分银子;就是按照当时当地,购买物价来计算,是值八分银子。最
近我们在学习这段盗戒,五钱,自古以来,根据一些资料调查,这个说法也很多种。原来
我们大概计算,现在值人民币三百块;后来又查资料,更少,大概值十五块人民币。五钱
,我们一看也可以明白,它价钱不是很高的,而且是相当之低。只要超过五钱,就犯不可
悔,就破戒了,不能忏悔,作法忏就不能忏了。‘若减五钱,中可悔也’,如果价值少于
五钱是中可悔,中罪,是可以忏悔的。此地祖师给我们再补充解释。
  我们现在如果受了这个戒,当然是不要偷盗,万一不小心犯了盗戒,结什么样的罪,
就是以这个标准来结罪。此地跟上面偷舍利也是有同样的意思在,虽然经文没有明显的写
出来,但是也有这个含义。你看上面说,以盗心去偷佛的舍利,结中可悔;这一段经文是
以盗心取经卷,是犯不可悔,不可忏悔,“计值轻重”,如果超过五钱就不能忏悔,五钱
以下是中可悔,都有罪的。如果我们比照上面这段经文讲,若以恭敬心取经卷,应该也是
无犯。那什么样才是恭敬心,什么样是盗心?这个区别,恭敬心就是他不为自己,他不是
自私自利的,没有私心,不是占为己有;如果占为己有,那就犯盗戒了。
  像现在有人把佛经去排版打字,然后他就“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就犯了偷盗,就
犯盗戒。为什么犯盗戒?因为他保护他私人的利益,他要赚钱,犯了盗戒。经是佛讲的,
佛也没有卖版权给他,因此他就犯了盗戒。如果你是为了众生的法身慧命,照戒律的开缘
来讲,无犯。就像舍利一样,以恭敬心,你为众生不是为自己,如果为自己的利益就犯了
盗戒。所以经文我们要看清楚,“以盗心”,偷盗的心,偷盗心就是为自己,自私自利,
要占便宜,有这个念头就是盗心,就犯戒了。如果不是为自己就无犯。
  像唐朝时代,印度的般剌密谛法师,他就是偷盗印度的国宝《楞严经》来中国,他是
用偷盗的。他为什么用偷盗?因为当时国家把《楞严经》列为不可外传的经典,列为禁品
,禁止出口。般剌密谛法师也是一位得道的高僧,他知道中国的因缘成熟了,这部经中国
地区学佛的人需要。这个地方的人,在那个时候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了,可以接受这部
经典,需要这部经典。所以他偷盗,一共偷三次,第三次才偷成功。第一次跟第二次都被
拦截下来,过海关被抓到。第三次,他就把自己的皮肤割开,把贝叶经就藏在皮肉里面,
再把它缝起来,用尽苦心,过海关检查,检查不到,这样走私过来的。现在讲走私,大家
比较清楚。到了广州上岸,他再把这部经取出来,然后再翻译,我们中国人才有因缘看到
《楞严经》,学习到《楞严》。如果当时般剌密谛没有偷盗,我们今天中国人看不到《楞
严经》。般剌密谛有没有犯盗戒?没有,他没有犯盗戒,他这个叫开缘,因为他不是为他
自己。如果他为自己,自私自利,他偷这部经来中国卖多少钱,他自己回去就富了,那他
就犯盗戒了。他没有,他来是布施供养,供养大家,大家都有机会读到这部经典,看到这
部经典。
  所以根据这个公案来看,再比照舍利这段经文来对照,应该盗经卷也是同样的一个意
思,虽然经文没有明显的列出来,但是有它的含义在里面。所以在经文,我们特别要留意
的就是以盗心,就是自私自利偷盗的心、利益自己的心,这个就是盗心。所以有这个区别
。像现在有一些佛经,有一些出版商拿去就印上版权所有,翻印,他就要到法院去告你。
过去,早在二十年前,我在台北华藏图书馆负责印经。有一次是印一部经,但是那部经有
人拿去登记,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你拿去翻印他就要追究。我们净老教授就叫
我去印这部经,当时我就跟师父报告,我说:师父,它后面有打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能印吗?师父当时就给我大声的开示说:你现在拿去印,你被抓起来关,你非常的光荣。
你为什么被关?你为了弘扬佛法这样被关的,有价值!赶快去印。我就二话没有,依教奉
行。所以我们根据戒律上的开遮持犯来看,我们的确不是为自己,我们没有在营利,也没
有在赚钱。经印好了,都是免费供养大众的,我们并不是图利的,所以在戒经上讲,无犯
。如果世间法律要追究,那就如同净老和尚讲的,我们也很光荣,被关得非常光荣。所以
这些我们都要把它分辨清楚,我们在持这个戒,才知道怎么来受持。这一段经文,我们就
学习到此地。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经【夫盗田者。有二因缘夺他田地。一者相言。】
  ‘相言’,《笺》里面有注解:
  笺【即告状讼于官府也。】
  相言就是诉讼,到法院告状。
  经【二者作相。】
  《笺》里面讲:
  笺【即立标示界限相也。】
  经【若居士为地故。言他得胜。若作异相。过分得地。值五钱者。犯不可悔。】
  在《补》里面也给我们讲,《补》是弘一大师的《补注》。
  补【此节属田处。】
  我们前面看到,盗戒这一大段经文,有虚空处,有田处,有共期处。处就是处所,你
偷盗的一个处所。这一节经文讲的属于田处,田地。广化老法师的注解也有讲:“若以盗
心,取得他人田地契约,改换名字等,犯不可悔罪。”把别人的田契,就是所有权状,拿
来改成自己的名字,偷天换日,这样也是犯了不可悔罪。这个是讲盗田地,偷盗别人的田
地,‘有二因缘夺他田地’,有两个因缘夺取他人的田地。别人的田地,他用偷盗的手段
,用偷盗的心理,去夺取过来占为己有。
  第一个因缘是“相言”,就是去告状、诉讼。自古以来,这些事情都有。这些诉讼案
件,为了土地的纠纷,引起诉讼。诉讼,往往也会有人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胜诉,就
是他诉讼赢了,打官司他打赢了。比如说在文字上,或者用一些计谋,夺他的田地。我举
一个例子,以前在台湾,也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些老农夫也不认识字,那些认识字
的人要夺他的田地,就给他写一写,一些契约书,他也看不懂。只要他签名画押、盖手印
就好了,骗他的,他就盖上去了。盖上去证据都很明白,你愿意给人家的,他到法院怎么
告也告不赢。有人用这样的手段,去骗那些人。当然是犯了偷盗,破戒了,犯偷盗戒了。
就是利用官府的关系,或者律师、现在很会钻法律漏洞的人,去赢得诉讼,恶意的去霸占
、夺取人家的田地、财产。小从个人,大到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有这个事情。所以国
与国之间的边界、土地也会纠纷,一定是有一方犯了偷盗戒,这个就不行。
  ‘二者作相’。“作相”是另外一种因缘,就是另外一种方法,‘即立标示界限相也
’。这个在台湾是属于地政事务所。比如说你家里的土地,它有编号,他们要去立界限的
。你的地到哪里,他的地到哪里,到哪一条线是你的地,哪一条线是他的地。如果要占人
家便宜,他的界标原来在这里,他把它移过去一点点,一条很长,他就多了很多出来。这
个也常有的事情。所以在我们台北,现在双溪山上(下个礼拜一,可以放给大家看看,大
家如果有时间,放给大家看看),这个也是居士供养的。原来我就说陈居士:我们盖不要
去侵占到别人的地方。他说:没问题。他什么都没问题,但就是盖到人家的地方了。后来
人家就写公函来,说要我们迁走。我马上就迁走,他交给我,我一定不会去占用别人土地
的。所以这要有一个“立标示界限”,它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他也可以作弊,他可以
移一点,或者到地政事务所去贿赂贿赂,给你移一点,那你这个土地就减少了,要偷盗那
一方就增加了。或者好的给他换成不好的,不好的给他换成好的,这个都有。这些土地纠
纷,自古以来都有,都会去争的,就是他会去占别人便宜,偷盗。这是第二种因缘。
  我记得去年在庐江做系念的时候,有一天早上,居士带我到桐城去,看一个宰相的故
宅。这个宰相是哪一个朝代,我记不起来了。有一条巷子窄窄的,这么窄;就是跟他们隔
壁,也是一个大户人家,那个大户人家的墙壁侵犯到宰相他们的地了,他那个墙就把它砌
过来了。后来这个宰相的家人就发书信送到京城给这个宰相。那个宰相也是肚量很大(能
做到宰相肚量都很大,宰相肚里能撑船),他说没关系,让他几寸又何妨,宰相他那个墙
就移过来,后来就变成一条小巷,现在还留着。自古以来就有这个事情,这个就是要占别
人便宜的,这个就犯了偷盗戒。
  ‘若居士为地故,言他得胜’,“若居士”,假若受三皈五戒的居士,为了夺取别人
的土地、田地;“言他得胜”,就是到官府去告状,他告赢了。实在讲是他占人家便宜,
反而他告赢了,用种种手段他胜诉,得到这个田地了。‘若作异相,过分得地’,“异相
”就是说,你把原来那个界标移动了。原来这个不是你的地,你把它移过去一点,你就多
出来了。“过分得地”,如果价值达到五钱,就犯了不可悔罪。土地,我看很容易就超过
五钱,就很容易犯了不可悔罪。所以这条戒非常的严格。这是讲你受了戒的人,这样就犯
戒了。盗戒的戒相很细的。没有受戒的犯了偷盗,是不是没罪?一样有罪,这是性罪,一
样有因果报应的。受了戒,除了有性罪之外,再加上破戒罪,是两重罪;没有受戒,他只
有性罪,他没有破戒这条罪。并不是没有受戒,他造了这个业就没罪,不是的,它本来就
有罪,只是受戒的人多一个破戒罪。此地经文讲的,是就破戒的罪来定的,不是就性罪。
  此地我们引用一个公案,因果报应的事情,来跟诸位同学报告。这个因果故事是出在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回复郭汉儒居士的一封书信。这个公案也有编入在《上海护
国息灾法会法语》,有节录编进去。原文是比较完整,我们现在把原来这个文找出来,我
把这个文念给我们诸位同学大家听听:“现在西洋战事剧烈,若不即结束,则将延于吾国
。凡中外各国强弱不一,其受害固皆同等。非败者受害,而胜者得利。按实而论,被人杀
者固可怜,专杀人者更可怜。彼止知目前,则胜者似乎得益。若并来生后世看之,杀人者
比被人杀者苦深万倍。惜世人皆不知也。”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是讲祖师当时在世的时
候,刚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洋战事剧烈”,也延伸到我们国家来了。在当时,中国
外国强弱不一,有的强有的弱。不管强或者弱,战争都是同样受害的,所以受害皆同等。
不是败者受害而胜者得利,不是打败的人他受害,打胜仗的人他就得到利益,事实不是这
样的。“按实而论”,被人杀的固然很可怜,但是专门杀人的人,他就更可怜。为什么?
“彼止知目前”,一般人只知道眼前,“则胜者似乎得益”,胜利的人好像得到利益了。
若以来生后世去看,从三世因果去看,“杀人者比被人杀者苦深万倍”,杀人的人比被人
杀的人,他将来要受的苦是深千倍、万倍都不止。“惜世人皆不知也”,惜就是可惜,世
间人都不知道这个因果。
  祖师举出《清凉山志》一个公案,清凉山就是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五台山的一
些事情。“载隋代州赵良相,家资巨万。生二子,长曰盈,次曰孟,盈强孟弱。其父将终
,分家资为二,孟得其上。父死,盈尽霸孟之家业,但与孟园房一所,孟佣力自活。未久
盈死,生孟家为子,名环。又未久孟死,生盈家为盈孙,名先。环为盈家之仆。”我们先
看到这一段。这一段是《清凉山志》记载,隋朝代州,代州就是现在五台地区,到民国成
立之后把州改为县。隋朝这个时代,在代州这个地区,有一个富人家相当有钱,叫做赵良
相,“家资巨万”,家产非常富有。他生了两个儿子,“长曰盈,次曰孟”,他的长子叫
赵盈,他的次子(第二个儿子)叫赵孟。“盈强孟弱”,长子比较强势,次子比较软弱。
“其父将终,分家资为二”,把他家的资产分为两份。“孟得其上”,第二个儿子分得稍
微好一点,可能他父亲看到这个儿子比较软弱,多给他一点点;或者分稍微好一点的给他
,可能是这个情况,所以孟得其上。“父死”,他父亲死了,“盈尽霸孟之家业”,他哥
哥就把弟弟的家业全部霸占过来了。只留一间园房给他弟弟,其他的田产都被他霸占了,
就是我们讲被他盗取、偷盗了。孟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间园房,一所房子。“孟佣力自
活”,佣力就是替人做苦工,这样过生活。“未久盈死”,没有多久赵盈死了,就是赵孟
的哥哥赵盈死了。赵盈死了之后,就投胎生到赵孟的家,做赵孟的儿子。“生孟家为子”
,名字就叫环,叫赵环(赵环就是赵盈的前身,投胎到他弟弟家里,给他弟弟做儿子,变
成他弟弟的儿子)。“又未久孟死”,又过没多久,赵孟也死了,“生盈家为盈孙”。赵
孟(就是赵盈的弟弟)没有多久也死了,死了就投胎到他哥哥赵盈的家,做他哥哥的孙子
,“名先”,就是赵先。
  “赵环为盈家之仆”,这个赵环就变成赵盈家的仆人。因为赵孟生前家产都被哥哥占
据了,就给他哥哥做仆人、做工过日子;现在他哥哥死了,投胎到他家来了,变成他的儿
子,就是赵环,变成赵环就到赵盈的家做仆人。“先欲朝五台”,赵先要去朝五台山,“
命环随行”,因为赵环是他的仆人,在他家做长工。这个赵先就是赵孟去投胎的,投胎到
他哥哥家做他哥哥的孙子,他就命令赵环随他到五台山去朝山。“环知其伯霸产事,思欲
杀先”,赵环知道他的伯父霸占他父亲的产业,所以就非常气愤,就想要杀死赵先。“幸
得其便,行至五台僻处,持所匿刀谓先曰:汝祖霸我家业,令我世穷,我今杀汝以泄愤。
”赵环看到机会来了,赵先找他去朝五台山,走到半路看到没有人,他就把事先藏好的一
把刀拿出来,就要杀死赵先。他说,你祖父赵盈霸占我家的产业,让我们家这么穷,我现
在要杀你泄愤(其实现在这个赵环,就是赵盈的后身,是他把人家霸占的,现在反过来,
他又要去欺负、要去杀赵先,赵先是他的弟弟)。“先疾走”,环就在后面追,“入一茅
蓬,一老僧止之曰:此处不可行凶”。到五台山,跑到一个茅蓬,一个老僧禁止他们说,
这里不可以行凶。“环曰:吾杀怨耳”。赵环说:我要杀我的怨家。“老僧令坐,各与一
杯茶饮之”。这个老僧是得道的高僧,就说好好,你们两个先坐下来,倒一杯茶给他们两
个人喝。两个人喝下去,宿命通现前了,“遂知前世事”,知道原来赵环就是赵盈,赵先
就是赵孟,原来是他们两个兄弟,现在死了投胎又碰在一起了。知道前世的因果了,两个
人都哭起来了,“遂在山出家”,两个兄弟就在五台山出家了。这是一个公案,就是说你
去偷盗别人的,占不到便宜,而且是偷盗自己的福报。
  “倘各国皆见前后世事,还肯专以杀人为强国之要政乎?”这是印祖当时的开示。他
说,倘若每一个国家这些领导人都知道这些前生后世的事情,知道三世因果报应,他还会
专以杀人作为强国的政策吗?不会了。因为知道他这样做法是害到自己,想要自己得利益
,反过来是损害到自己。这是一个公案,跟霸占田地这段经文有相关的,我们提出来,跟
我们同学来分享。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一段。下面的经文,我们下
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