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二十四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4-27 19:47:22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四集)  2009/9/16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24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上一集
我们跟大家学习到《分别善恶报应经》里面讲的,得到长命有十种修因,就是修十种长命
的业因。
  第一种就是“离自手杀”,要远离自己亲自动手去杀生。第二个要“离劝他杀”,要
远离劝别人去杀生,自己没有亲自动手杀,但是教别人去杀,指使别人去杀,这都属于劝
他杀,这个要远离。第三要远“离庆快杀”,有庆典、有喜事不能杀生,要远离,一般讲
婚丧喜庆,都不宜杀生,要远离。第四是“离随喜杀”,随喜别人杀生的事情,或者是鼓
励,或者赞叹,看到别人杀生,心里生欢喜,这个就是随喜,这个也要远离;看到人杀生
不能随喜,纵然我们没有办法去救这个生命,也不能够随喜。第五“救刑狱杀”,一般讲
牢狱,你能够帮助人脱离牢狱之灾,避免被判刑而死。自古以来在公门里面当官的,现在
讲司法界的、管司法的,救刑狱就有很多机会,像《了凡四训》讲的“平反冤狱”这类的
,救刑狱杀。第六“放生命”,就是我们一般讲放生。第七“施他无畏”,布施他人无畏
,让他人(就是别人)远离畏惧;别人身心有恐惧,畏惧不安的时候,我们能够帮助他远
离畏惧,得到安稳,这就是施他无畏,就是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凡
是能够帮助他人远离恐怖、畏惧种种灾难,能够让他身心得到安稳、得到解脱,这都是属
于施他无畏。第八“慈恤病人”,对病人有慈悲心,体恤病人的病苦,也就是不讨厌病人
,而是用慈悲、关怀、体恤的心去看待病人,这是第八种。第九“惠施饮食”,就是布施
恩惠,这个恩惠属于饮食方面的,特别有饥荒的地方,或者有灾难的地方,急需要这些医
药饮食,我们能够去布施,这是第九种修因,得到长命的果报。第十“幡灯供养”,这是
属于三宝里面的,灯代表智慧,幡代表高显,在佛门里面供养幢幡、宝盖、施灯,这个在
三宝里面种福,也是得长命的修因。“如是十种获长命报”,这是《分别善恶报应经》给
我们讲,有这十种修因,可以得到长命百岁的果报。可见得我们寿命的长短,主权还是操
纵在我们自己,我们要懂得怎么去修因,因为这个是果报。要真正认识正确的修因,我们
照这个因来修,必定可以得到这个果报。我们上一集是学习到这个地方。下面还有弘一律
师三段的补充解释,我们现在来看《补》:
  补【若已受五戒而毁犯者。皆结突吉罗(新译作突色讫里多)罪。分其轻重。为上中
下三品。突吉罗,此云恶作。】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补释》里面给我们补充解释。‘若已受五戒而毁犯者,
皆结突吉罗罪’。突吉罗是翻译的译音,旧译叫突吉罗,新译(新的翻译)作突色讫里多
。在我们中国翻译经典的历史上,凡是我们看到讲新译、旧译,是根据玄奘法师那个时候
来划分的。玄奘法师以前翻译的佛经叫做旧译,玄奘法师以后翻译的佛经叫新译,从这个
时候划分旧译、新译。旧译跟新译,有一些佛学的名词术语,用的字不太一样,但是意思
上是一样的。这里举出新译作突色讫里多,跟旧译突吉罗是同样的意思。因此我们看到经
典上有一些旧译、新译,翻译的用词不一样,但是它是一样的意思,同样一桩事情。比如
说我们出家众受比丘戒,经典有翻比丘的,也有翻苾刍的,苾刍就是比丘,译音不同,意
思相同。“突吉罗罪,分其轻重”,轻重就是同样是犯突吉罗,但是也有轻重不同。‘为
上中下三品’,它分三品来定犯罪的轻重。‘突吉罗,此云恶作’,“恶作”就是造恶业
。造恶业,在经典上就直接用音译的,翻它的音,没有翻中文的意思,就叫突吉罗。突吉
罗是音译,翻它的音,如果把它翻成中文的意思就叫恶作,突吉罗就叫恶作。
  补【《佛说犯戒罪轻重经》云。若无惭愧。轻慢佛语。犯是者。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
泥犁中。于人间数九百千岁。《涅槃经》云。若言。如来说突吉罗如上岁数入地狱者。并
是如来方便怖人。如是说者。当知决定是魔经律。非佛所说。】
  有一部经典叫做《佛说犯戒罪轻重经》,就是佛说犯戒的罪过,怎么分它的轻重,讲
这桩事情的经典。在这个经典里面讲,‘若无惭愧,轻慢佛语,犯是者’。“若无惭愧,
轻慢佛语”,就是不依教奉行,对佛订的戒轻慢、不学习、轻视。佛给我们讲的,我们不
能依教奉行,当然一定是要造罪业。“犯是者”,犯了这个罪(就是没有惭愧,轻慢佛语
,不能依教奉行,不听佛的话),会有什么果报?‘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四王
天的天人寿命五百岁,四王天的一天等于我们人间五十年,忉利天天人一天等于我们人间
一百年。如四天王的寿命五百岁,他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所以这里讲‘于人间数九
百千岁’,这么长的时间堕在泥犁,泥犁就是堕在地狱里面。可见得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

  《涅槃经》又讲,‘若言:如来说突吉罗如上岁数入地狱者,并是如来方便怖人’,
这是引用《涅槃经》的一段经文。“若言”,就是假若听到有人这么讲,如来说犯突吉罗
罪会堕在泥犁当中九百千岁,这么长的时间入地狱,这话是如来教化众生一个方便,为了
要劝众生不要造恶业,讲这个方便来让人家产生恐怖,不敢造恶业,不是真的。如果有人
是这样一个讲法,下面就说‘如是说者,当知决定是魔经律’,如果有人是这么说法,那
不是佛说的,那是魔说的,佛不是这么说的,‘非佛所说’,不是佛说的。所以佛给我们
讲的这些都是事实真相,不是用堕地狱来吓唬人、用这个作为一个手段,绝对不是这样的

  佛教化众生的方便非常多,他何必去编造一个谎言来欺骗众生?佛教我们不要打妄语
,他怎么可能自己会打妄语?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佛也绝对不会去做这个事情。为什么?
你打一个妄语,如果你讲的有一桩事情不是真的,那你其他讲的大家都会起怀疑了,都打
个问号了,信心就会受到影响。佛是大智慧、大圆满,他绝对不会去干这个傻事,所以佛
讲的都是事实真相。《金刚经》讲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事实有多少,他就说多少,他也不会说得太多,也不会说得太少,所谓如是,如是就
是如事实所讲的就是这样。所以经典上都是讲如是,如是就是如事实真相,如其事实就是
这样,这就是如是。绝对不是骗人,也绝对不是一种方法手段,所讲的地狱这个事情是千
真万确的事实。
  佛讲了这么多,佛是大慈大悲,他讲一些好听的话,让众生听了都很欢喜,那不是很
好吗?讲天堂,讲极乐世界,那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讲地狱?讲得又非常多。极乐世界
、天堂有讲,地狱也有讲,讲地狱还是大慈大悲。为什么?怕众生无知,不知道地狱的苦
。其实我们每一个众生在六道轮回都下过地狱,但是忘记了,过去生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证阿罗汉果的圣者,想到过去生在六道轮回,堕地狱那种受苦的情况,身体都还会
出血汗,恐惧到那样的程度。这个程度也就不能以心有余悸来形容,比心有余悸不晓得超
过多少万倍。但是众生迷而不觉,过去生的事情都忘了。看到现在这些众生到人间来,所
造的这一切的业,又是拚命在造地狱、三恶道的业,所以佛大慈大悲给我们说明,讲得非
常多。
  我们净老教授在二OO三年,也请一些同修在澳洲图文巴,把《大藏经》里面大小乘
经典,讲到地狱的部分,经文节录出来,编成一本经《佛说诸经地狱集要》,这部经也已
经流通一段时间了。同时也请江逸子老师画《地狱变相图》,也流通了好几年。这些做法
都是根据佛经来提醒大家,不能造地狱的恶业。造地狱的恶业,一堕到地狱要出来那个时
间太长了,很不容易出离。
  过去也有同修跟我提到过,那个时候就是江老师画“地狱变相图”,我送一幅到台湾
高雄元亨寺,供养他们道场,希望他们道场能够展出这个图。有一个法师就给我讲,为什
么不叫江老师画“极乐世界图”,画地狱那么恐怖干什么?我说“极乐世界图”已经在画
了,“极乐世界图”跟“地狱变相图”最好同时展出,两边给人去选择。你看到“地狱变
相图”,经上也常常给我们讲“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思就是想,想到堕地狱那种苦、
那种恐怖,菩提心才发的起来,向往极乐世界的意愿才生得起来。如果不知道地狱苦,发
心说要去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都是空愿,有口无心的,嘴巴讲是要去极乐世界,心里根
本就不想去,还贪恋这个世间,留恋这个六道。为什么会贪恋、留恋六道?把过去生堕地
狱,那个地狱苦忘记了,忘了。所以依然还是留恋这个世间不想走,不想离开。所以“地
狱变相图”是启发我们思地狱苦,发菩提心,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样才能
往生到西方。如果你不发菩提心,只有念佛,还是不能往生,这是《无量寿经》佛给我们
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再看下面这段《补释》:
  补【见他人杀而欢喜者。亦犯下品可悔罪。若见他杀。有力应救。设力不能救者。应
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释结。永断恶缘。】
  这段《补释》是给我们讲,见到他人杀生而生起欢喜心,这样也是犯下品可悔罪,也
是有罪。虽然不是自己亲自去杀的,看到别人杀生,心里很高兴、很欢喜,心生欢喜,这
就犯下品可悔罪。‘若见他杀,有力应救’,应该怎么样?见到他人要杀生,我们有这个
能力、有这个力量,应该要去救那个生命。比如说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动物,水族类也好,
飞禽走兽也好,要被宰杀了,我们身上有钱就把牠买下来,买下来放生。我们有这个力量
的,可以救牠的,应该要去救,这是慈悲心的一个具体表现。
  ‘设力不能救者’,就是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或者你要去救,那个商人说什么他都不
卖,这个我们就没办法。或者其他各种因素,没有时间,或者你在车上,车开得很快,看
到路边有人在杀生,你也来不及去救,这些种种因素,都是属于力不能救的,但是你看到
了。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办?我们看到的太多了,实在讲我们也没有办法一一的去救,我们
能够救的还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不能救的太多了。不能救的要怎么办?‘应起慈心念佛持
咒’,应该生起慈悲心,为这个众生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释结,永断恶缘’,“祝令”
就是给牠祈祷,给牠祝福,劝牠解冤释结,因为杀生这个事情是冤冤相报的事情。你现在
为什么会被杀?你过去杀过别人,现在因缘聚会遇到了,互相轮转,你现在堕到畜生道去
,换你被杀,就不要再起报复心,也就是这个债还了,以后就不要再结怨,不要再造杀生
的业,这叫“永断恶缘”。恶缘永远把它断除,以后就没有这些果报,这个才是根本解决
的办法。我们再看下面这段《补释》:
  补【五戒之中。小乘与大乘异者。惟是杀戒。颇多差别。大乘杀畜生者。天台《义疏
》结罪虽有二途。而灵峰《毗尼事义集要》唯用其一。谓大士杀旁生。亦犯重罪。因受菩
萨戒者。必已发菩提心。自应了知众生同有佛性。慈悲爱悯。如子如身。岂可轻视傍生。
横加杀害。故单用结重一途也。今人唯受五戒。虽不结重。应生慈心。善行救护。】
  这段《补释》是给我们补充解释。‘五戒之中,小乘与大乘异者,惟是杀戒’,就是
小乘法跟大乘法它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杀戒,杀戒,‘颇多差别’。‘大乘杀畜生者’,在
大乘法里面讲杀畜生的,根据天台《义疏》‘结罪虽有二途’,“二途”就是有两种。广
化老法师也把天台《义疏》结罪二途的原文列出来,原文是讲:“一云同重,大士防杀严
重故。文云:一切有命不得杀,即其证也。二云但犯轻垢,在重戒中兼制以非道器故。文
云:有命者,举轻况重耳。是知小的生命尚不可杀,何况大的生命。”这是《菩萨戒义疏
》,天台宗智者大师著作的,就是天台《义疏》。天台《义疏》结罪有两方面,一个是同
重,重就是结重罪,你杀畜生也是结重罪。所以在文里面讲“一切有命不得杀”,凡是有
生命的,你就不可以故意去杀害,杀害就跟杀人一样,同样结重罪。第二个是犯轻垢罪,
犯轻罪。
  蕅益祖师在《毗尼事义集要》,他单采用其中的一种,就是采用结重罪这种。为什么
?他的理由给我们说明了,‘谓大士杀旁生,亦犯重罪’。“大士”就是菩萨另外一个称
呼,我们一般讲大士、开士,这都是对菩萨的一个称呼。如果你去受菩萨戒,你就是菩萨
,你发菩提心,你就是菩萨。 ‘因受菩萨戒者,必已发菩提心’,因为你受菩萨戒的人
,必定已经发了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自应了知众生同有佛性,慈悲爱悯,如子如身
’。菩提心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觉悟什么?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
,明白了。明白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跟人一样的,没有差别。这是一个发菩提心、受菩萨
戒的人,应该具备的一个认知。你总不能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了,还不知道一切众生都有
佛性,跟自己是同一体的,这就不是真的发菩提心。你发菩提心,必定要具备认知这桩事
实,“了知众生同有佛性”。
  一切众生既然有佛性,这些畜生(动物)牠因为造了恶业堕到畜生道,我们发菩提心
、受菩萨戒的人,应该要有慈悲心,要有爱心,要有怜悯心。“如子如身”,如同自己的
子女,如同自己的身体一样的,就是一体的。‘岂可轻视旁生,横加杀害’,怎么可以轻
视这些畜生、动物,横加杀害?“横”就是故意去杀害,这就说不过去了。‘故单用结重
一途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蕅益祖师单单采用结重罪这一条。这也是提醒发菩提心、
受菩萨戒的人,不可以任意去杀生的,杀生,你就结重罪。‘今人唯受五戒,虽不结重,
应生慈心’。“今人”就是现在人,如果只有受五戒,杀畜生虽然不结重罪,不是结不可
悔罪,是下品可悔;虽然没有结重罪,但是也应该要生慈悲心,‘善行救护’。也是不可
以无缘无故、任意的去杀害这些众生,无缘无故去杀害这个还是罪过很重的,这个不能不
知道。
  《五戒相经》我们学习到这段,犯杀戒可悔不可悔,经文到这里已经给我们讲完了,
经文就给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在这里,我们再跟大家大概重复一下,犯杀戒,不可悔罪的
主要条件要具备五缘,就是具备五种因缘,就犯了不可悔罪。第一个“是人”,是人就是
对象是一个人,不是畜生,是一个人;第二个“人想”,人想就是外面是人,你心中的想
法也是要杀人,也认定这个是人,不是其他的,这叫人想。第三“杀心”,这是起了杀的
动机,要杀人的动机。第四“兴方便”,兴方便就是要去杀人的方法,方法我们前面经文
讲了很多种,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属于兴方便。第五“前人命断”,前人就是现前你要
杀的这个人,他的命断了。具足这五缘,就是五个条件,犯戒结罪就是不可悔罪。所以不
可悔罪,它要具备这五缘。我们看到五戒只有讲到人,没有讲到畜生,前面跟大家都说过
了,五戒虽然讲杀畜生不是结重罪,但是也不能看到这样就任意去杀生,那样就错了。实
在讲,一切众生都不能杀的,不但人不能杀,一切众生都不能杀,这个戒我们才持的圆满
。这是就五戒结罪来讲。它的开缘有两种:
  补【无杀心而误致死。】
  就是没有杀人的心,是误杀的,这样致人于死的,这个不结罪,如前面讲的几种例子
。第二是:
  补【狂乱坏心(见粪而捉,如栴檀无异;见火而捉,如金无异,乃名为狂)。】
  ‘狂’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精神错乱,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自己是谁,神经不正常,这样
的情况去杀人。如果这个人他受了五戒,他是神经错乱去杀人,这个也不结罪。这个叫开
缘。
  我们受这个五戒,我们网络同学,有人听到这个《五戒相经》,可能有人发心要受五
戒,之前也有一个同学提出要受五戒。我是建议先把这个经学习过一遍,再来受这个戒。
受五戒之前,必定要先受三皈依,才能受五戒。我们净空老教授印的《皈依证》,里面都
有包括五戒。前面一页是三皈依,后面一页是五戒,这也是根据弘一大师当时给人家授皈
依、传五戒的一个仪轨。弘一大师也是根据佛在经律当中讲的,把那个编出来。所以他这
个授三皈五戒是最原始的,根据佛陀时代给人家皈依就是这样。不像现在,很多寺院道场
授皈依,仪轨唱念唱的可多了,仪轨很繁琐。在原来,佛陀给人家授三皈五戒很简单的,
没那么麻烦。在仪轨上来讲不是很麻烦,但是在讲解上来讲,就要讲的比较多了,为什么
?没有说明,大家不明了。所以讲解的部分就要多一些,让大家明白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一定要明白这个内容。因此我们净老教授也写了一本《三皈传授》,这样的一本书。凡是
受三皈的人,这个书都要看,或者看光盘也可以。受了三皈再受五戒,仪轨一定是这样的

  受了五戒,你五戒每一条都受了,就叫优婆塞,男众叫优婆塞,女众叫优婆夷。得戒
体,在初受优婆塞戒这个时候,就是你发心要受五戒,你得戒体是在说三皈,给你讲三皈
依讲完了,这个时候得戒体的,不是受五戒那个时候得戒体,是在三皈依受完了这个时候
得戒体,然后后面再给你讲五戒的仪轨。所以优婆塞得五戒戒体是说三皈依说完了,这个
时候就得无作戒体。失掉戒体,比如我们这条杀戒,你犯了杀人的罪,就是具足前面讲这
五种因缘,构成杀人的一个事实,这就丧失掉无作戒体,我们一般讲破戒,破戒就是把戒
体破坏掉了。所以破戒就是讲丧失无作戒体,犯了不可悔罪,以这个作一个标准。在这个
经前面我们看到,犯杀戒有可悔、有不可悔。可以忏悔的算是有犯戒,犯不是最严重的戒
,如果犯严重的就破坏戒体。所以我们一般讲破戒,也就是讲犯最严重的,破坏到戒体,
“不复成优婆塞”,就是丧失掉优婆塞的资格了。“故不可忏悔”,就是不可悔,在小乘
法来讲,不可以忏悔,不能再给你受戒,你永远都不能再受戒,这是讲不可悔。
  犯杀戒,经文就讲到此地,我们大概再回顾一下,犯杀戒这一大段的经文有几个重点
,我们要记住。重点就是三种夺人命的方式,就是杀人的方法。还有犯杀戒构成不可忏悔
的,要具备五缘,这个是重点,我们要把它记起来。还有什么叫性罪,什么叫遮罪。在这
五戒当中,前面四条杀、盗、淫、妄叫性罪,第五条不饮酒,这条叫遮罪。这个我们要认
识清楚。它为什么叫性罪?就是说它本身性质就是有罪的,不管你有没有受戒,只要犯了
就是罪过。不是说没有受戒的人,他造了杀盗淫妄,他就没罪,不是这样,都有罪。就好
像基督教讲的原罪,原本的罪,就是性罪,它本身性质就是有罪过的。你没有受戒,犯了
还是有罪,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有没有宗教信仰,都是有罪,这叫性罪。
  遮罪就不是性罪,像不饮酒,饮酒这条是叫遮戒,遮是预防的意思。因为酒本身没有
罪过,一般的酒都是五谷杂粮去酿造的,或者水果去酿造的,它本身也没杀生,所以酒本
身是没有罪过。但是它的罪过在那里?人去喝了,它会让人丧失理智,会让人神智不清,
去做错事情。所以酒戒这条叫遮罪,就是预防的,不让你喝酒,就是怕你喝了酒之后,你
去犯前面那四条重罪。你没有喝酒,人很清醒的时候,你不会去造那个业;酒喝下去,人
就糊涂了,他就造杀盗淫妄,什么事情都干出来了。这个我们在现前社会上也看到非常多
,的确是这样。以前我俗家的二哥,他一生就是喜欢喝酒,他没有喝酒的时候,你看不出
他有什么不好,他既不爱讲话,什么事情都好,真是好好人。但是你想像不到,他三杯黄
汤下肚,就是酒一到肚子里面,真的就是变了一个人,闹事、打架,闹到警察局去,常常
发生这个事情。他不喝酒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没有,酒一喝下去,真是天下大乱。
  现在开车也严禁喝酒,世界各国,我看每一个国家大概都不准喝酒开车的。他都要测
量你,如果有喝酒,你酒精的浓度到底几度,你超过那个范围,他就要处罚。可见得佛制
这个戒,我们看就没错,这个是遮戒,并不是说酒本身有什么罪过,是预防你发生事情,
所以叫遮戒。在戒律讲遮戒,我们就知道都属于预防的。实在讲,性罪就是主要这四条:
杀、盗、淫、妄。所有的戒可以说都是防止我们去犯性罪的,都是预防措施的。我们中国
古人常讲防微杜渐,从小地方去预防。小地方如果不预防、不注意,到最后就造了重大的
罪业出来。往往很多重大的罪业,都是小地方疏忽掉了,到最后造出严重的罪业。就像有
一个地方漏水了,刚开始一点点,你疏忽了,不去把它补起来,后来愈漏就愈大,到最后
不可收拾,是同样的道理。
  好,《五戒相经》杀戒这条,我们学习到这里就圆满了。下一集我们要跟大家学习第
二条戒,就是盗戒。我们下次再见。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