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二十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4-23 19:01:48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09/8/19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
山寺  档名:WD11-003-0020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
一集学习到“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
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我们昨天学习到这一段。我们今天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居士。方便欲杀人。而杀非人。是中罪可悔。若居士。作方便欲杀非人。而杀
人者。犯小可悔罪。】
  我们先看到这一段,这一段经文是讲‘若居士,方便欲杀人’,“方便”是用各种方
法,目的他要杀人。杀就是已经实际上去造作,就是去造杀业了,结果是杀死非人。他的
目的、对象是要杀人,但是结果杀的是非人,这样是中罪可悔。在《笺要》里面讲:
  笺【但于人边得方便罪。】
  他这个结罪还是在人这个对象来结罪的,因为他目的是要杀人的,他的目的不是要杀
非人。就是他的动机是要杀人,对象是人,但是他去杀的结果是杀死非人,这个罪是中罪
,可以忏悔。这个罪还是在人这边结方便罪,不是在非人这边结罪,是在人这边结罪。所
以《笺要》给我们讲,‘但于人边得方便罪’。
  ‘若居士,作方便欲杀非人,而杀人者,犯小可悔罪。’这又是另外一个情况。这个
居士他作方便,方便就是种种方法,他最便宜行事的一些手段。他的目的,“欲杀非人”
。非人,前面我们学习过,祖师给我们注解,非人就是指天龙鬼神这一类的。居士作一些
方便,用一些方法他要杀非人,但是结果是把人给杀死了。比如他作法要杀死非人,但是
却把人给杀死了,没有杀到非人而把人给杀死了,这样的结罪,是犯小可悔罪。
  我们《五戒相经》学习到这个地方,可以忏悔的罪有分中罪跟小罪。中罪就比较重了
,虽然可以忏悔,但是这个罪业比较严重;小罪比较轻,他定的这个罪比较轻。为什么居
士作方便欲杀非人,而把人给杀死了,只是犯小可悔罪?下面《笺要》给我们注解出来:
  笺【但于非人得方便罪。】
  他结罪是在非人这边结罪,不是在人这边结罪。因为他的动机、目的是要杀非人,不
是要杀人,所以他结罪是在非人这边结罪。如果他动机是杀人,人真的杀死了,前面我们
也学习过,这是犯不可悔罪。这是他没有心要杀人,是要杀非人,但是没有杀到非人,把
人杀死了,这是犯小可悔罪。因为他结罪是‘于非人得方便罪’,在非人这边结方便罪。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犯不可
悔。】
  这段经文又是讲到堕胎这桩事情。前面我们也学习到堕胎方面结罪、犯戒的轻重,此
地讲的也是堕胎,但是堕胎对象跟前面讲的有不同。前面完全是指人的,人怀了人胎,是
针对人的。这段经文是人怀了畜生胎,或者畜生怀了人胎。前面的经文我们看了可能不太
有什么疑问,但是这段经文看了恐怕我们同学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疑问出来,这个疑问也是
难免的。
  这桩事情,我们一般比较少听到,但是经文给我们讲出这桩事情,就说明的确有这个
事情,有畜生怀人胎的,也有人去怀畜生胎的。我们可以理解,应该是人跟畜生有性交,
双方面的,不然怎么会去怀这个胎?过去我小时候,也常常看到一个故事,《白蛇传》。
我们同学应该有听说过,在我们中国民间很有名的,传奇小说《白蛇传》,水淹金山寺。
《白蛇传》,白蛇修炼化成人形,去找人结婚,生的小孩是人胎。他是畜生身,但是怀的
是人胎,生出来的是一个人。我们看到这段经文,我读到这段经文,再想想小时候看的《
白蛇传》,以前看总是认为,大概是讲一些神话故事,蛇怎么会去生一个人出来?以前总
是把它当作神话故事来看。但是后来学了佛,到现在我们学习到这段经文,从这个经文来
看,的确故事小说他们所写的这些事情也确有其事,也确实有这个事情。因此我们看到经
上讲的,我们就不必怀疑了,的确有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我们比较少遇到、听到的,但
是的确有,那么有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就知道戒要怎么守。
  ‘若人怀畜生胎’,人怀了胎,如果人怀了一个人胎,当然我们没有疑问;人去怀个
畜生胎,比如说这个女人她怀胎,胎里面是一只猫,或者一只狗,这个我们难免会有疑问
,什么疑问?她还没有生出来,怎么知道她怀的是畜生胎?在我们中国宋朝,也有一个很
大的宫廷案子,在包公那个时代,“狸猫换太子”。中国地区的同学,大家应该都有听过
这个故事。以前这些故事我也很喜欢看,这些历史故事。人怀畜生胎,她没生出来,你怎
么去断定她是畜生胎?特别是在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现在就比较方便了,现在扫描
照相,你怀的胎儿是男的是女的,去扫描照一照就知道了,不用等生出来就知道了,很准
的。他用超音波照,一照就很清楚了。如果现在有人怀个畜生胎,用超音波扫描去照出来
是一只狗,或者一只猫,也就可以断定她怀了畜生胎,这在现代来讲是不难去断定的。但
是到目前为止,新闻报导不知道有没有报导这个事情。如果这个事情,我想要看一些杂志
类的,报导一些比较特殊的、奇异的新闻,可能会有这些记载。我们就经文来讲,知道这
个人她怀的是畜生胎,就把这个胎堕掉了。这在犯戒来讲,她是犯小可悔罪,因为你怀的
,确定牠是畜生胎,堕了犯小可悔罪。
  如果畜生怀人胎,比如说我们看到《白蛇传》,这条白蛇他怀孕,他那个胎儿是一个
人,把这个人胎堕死了。‘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因为你堕的对象,那个胎儿是人,
他是人,他不是畜生。虽然牠是畜生,怀的是一个人胎,你把这个畜生抓来,给他堕胎,
把他肚子里面怀的人胎堕胎堕死了,这个优婆塞、这个居士就是犯了不可悔罪,杀人了。
我们这段就学习到这里。这一段经文,我们知道这个情况,结罪怎么结的。以后如果听说
这个事情,大家心里就知道了,知道这个事情犯戒、结罪的轻重,怎么去结,是从那边结
罪的?我们就很清楚了。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经文:
  经【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这段经文就是说,‘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这就是受五戒的居士,他作杀人方便,设计了一些方法要去杀人,但是他还没有把人杀死
,他自己就先死了。就是准备要杀死人的这个居士,他杀人的工具、这些方法都做好了,
但是这个居士他自己就先死了。“后若有死者”,这一句就是说,这个居士要杀的那个人
,但是这个居士还没有把那个人给杀死,他自己就先死了,那么后来,假若他要杀的那个
人也有死了,这个居士他是犯了可悔罪,他这个罪可以忏悔的,他戒体还没有丧失掉。
  这个事情,我们从经文里面可以去推想,这有很多情况的。经文这里讲的比较简要,
没有讲的很多,但是我们根据这段经文的含义去推测,可以理解一个大概。比如说这个居
士要去杀人,有可能被对方知道了,他自己先被杀死,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他
寿命到了,自己死了,这又是一种情况。这个我们大致上可以理解。就是他不管作什么方
便,这个居士实际上他自己就先死了,不管是被他杀死的,或者自己死的,结果居士自己
先死了。他要杀的这个人后来如果也死了,这个居士他还是有罪,但是他这个罪是可悔。
他并不是先把他要杀的那个人给杀死了,他自己才死,那他就犯不可悔罪。他要杀的那个
人还没死,自己就先死了。如果他要杀的那个人没死,他也不犯戒;如果那个人后来也死
了,这个罪是犯可悔罪。
  比如说这个居士杀人,他要杀的那个人被他杀成重伤,那个人没有当场死,但是这个
居士也被杀了,他当场就死掉了,比他要杀的那个人早一点死,他先死。后来这个人也死
了,这个居士就犯了可悔罪,他还是可以忏悔。如果反过来讲,他要杀的人先死,居士后
来死,他就犯不可悔罪。下面《笺要》有给我们解释这个道理,大家请看《笺》:
  笺【当未死前。仅犯方便罪。当其死时。戒体随尽。故后有死者。彼则不犯破戒重罪
也。】
  ‘当未死前’,还没有死以前,他仅是犯方便罪,因为人还没有被杀死,但这个居士
他自己先死了。‘当其死时,戒体随尽’,就是这个居士他受了五戒,他要杀人,人还没
有杀死,他自己先死了,这个时候他的戒体也就跟着结束了。从《笺要》的解释,我们可
以理解,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这些戒是戒身口,以身口为主的。我们这个
身体在,戒体就存在;我们这个身体死亡了,戒体就随着我们这个身体结束了。所以我们
在受三皈五戒,我们念的文有念到一句“尽形寿”,“尽形寿”就是尽我们这一生,这个
身形、寿命,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间的时间为准。所以他受了戒,最长的时间就是尽形寿
,只要他这口气一断,戒体也就到这里终止了。所以讲“当其死时,戒体随尽”。受了戒
,结罪判罪是从无作戒体上来定罪,戒体没有了,就不犯破戒重罪了。这点我们在此地看
了也很明白,是戒身口。所以小乘戒戒身口,重事相。
  大乘菩萨戒重心地。所以大乘菩萨戒就不是尽形寿。在三坛大戒,登三坛受菩萨大戒
,跟前面受的沙弥戒、比丘戒念的文就不一样。沙弥戒、比丘戒有时间性的,所以这个戒
可以舍、可以受。舍了,你想再受,可以再受;受了,不方便持戒,可以再舍,因为他是
在身口。身口的戒,最长的时间就是尽形寿,你受戒这天开始,一直到你寿命终止,最长
是这样,所以叫尽形寿。这个戒最长的时间,就是根据你的寿命,最长是尽形寿。最短的
,我们看八关斋戒,一天二十四小时。所以受八关斋戒,它的时效就是二十四小时;二十
四小时时间一到,戒体自动解除。你想要再持这个戒,要重新再受。在沙弥戒、比丘戒,
包括五戒,都可以舍、可以受的。他觉得这条戒做不到,他可以在佛前,或者三师前表明
,这个目前还做不到,这条戒我先不受,以后能做到再受,可以这样的。所以小乘戒是重
身口,最长时间是尽形寿。大乘菩萨心地戒就超越时间、空间了。所以念菩萨戒发愿文是
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就没有时间的。所以你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菩萨戒就没有像小
乘戒有舍戒的,一定要发愿到成佛。戒,它的性质,它的功能,我们也要认识清楚。好,
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居士。欲杀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杀者。是逆罪。不可
悔。】
  我们接着看《笺》:
  笺【此亦须六句分别。父母。父母想。父母疑。三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及非父
母。三句。皆犯不可悔。非逆。】
  广化老法师有画个表解,我给它誊出来,大家大概看一下。父母,父母疑,这是讲受
了五戒的居士,他要杀他的父母,这个不得了,这是五逆罪。他心里生起疑惑,‘是父母
非耶’,就是他杀父母,心里生起疑惑,到底是不是他的父母?‘若定知是父母’,“定
知”就是他心里确定、知道了,他杀这个对象是他的父母亲,这样杀死是犯了逆罪,犯了
逆罪就不可悔。所以在《笺要》、表解给我们分别出来,‘父母,父母想,父母疑’,就
是他对象是父母,想要杀的也是父母,这当中又有生起一些疑惑,到底是不是真的他的父
母。如果父母想、父母疑,他主要就是要杀父母,这就犯了逆罪。如果非父母,非父母就
是不是他的父母亲,他的对象不是他的父母。 ‘非父母想’,不是他的父母,杀了,是
不可悔罪,非逆,是不可忏悔,但是不是逆罪。
  在广化老法师注解也有设一个问答。“或问:逆罪和不可悔罪,差别何在?”就是逆
罪跟不可悔罪的差别在那里?“答:逆罪是违逆道理,罪大恶极,下无间地狱,国法、佛
法皆共不容。”这是天不覆、地不载,这是大逆不道的罪业,所以国法、佛法都不允许。
“而不可悔罪是受戒后破戒,如杀、盗、淫、妄。逆罪不通忏悔,不可悔罪虽许忏悔,要
见好相。又逆罪障出家,不可悔罪不障。”如果一个人曾经杀死他父母亲,这样的人,不
能让他出家,这就障出家,佛在戒经上讲,这就不能接受。但是犯了不可悔罪,比如说杀
盗淫妄,犯了重戒,作法忏是不可以忏悔的;如果他用大乘的取相忏,业障忏除了,没有
障碍出家,他还是可以出家,有这个差别。杀父杀母在古时候是惊天动地之事,但是现在
这个时代好像也不算新闻,可以说时有所闻,这是社会一个很大的危机。你说父母他都杀
了,还有什么人他不能杀的?这是非常重大、严重的一个社会危机。这个问题都是出在于
教育的问题,因此我们净老教授这些年不断呼吁《弟子规》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接受圣
贤的教育,他肯定不会去做出这些大逆不道之事。我们接下来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
  在《笺》里面也给我们讲:
  笺【亦应六句分别。二不可悔。四可悔。如前所明。】
  上一次我们也有一个表解给大家看,这个表解我们会打在字幕上,同学大家可以看看
。根据这个表解,我们再来对照经文,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是讲‘居士生疑,是人非人’
,他心里生起怀疑,到底是人,还是不是人?‘若心定知是人’,如果心确定知道了,他
要杀的那个对象是人。确定知道是人,把他给杀死了,‘杀者,犯不可悔’,这就犯不可
悔罪。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贼。若居士逆道来
。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恶心瞋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
贼失命者。犯不可悔。】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讲捉贼。盗贼,大家都是要把他抓起来把他治罪的,特别
是看到盗贼,好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贼就是会偷人东西,会抢人家东西,在我们一般
人的心目当中,最好把他杀死。但是一个受五戒的居士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怎么处理?如
果如同这段经文讲的,这样的处理方式,那就犯戒。
  我们来看看这个经文,经文就是举出抓贼的例子。要捉一个贼,贼捉来是要把他杀掉
的。所以当小偷、盗贼被抓到,往往不被杀死,也被打得半死,大家对贼都是有种痛恨心
的,危害社会的。要抓这个贼,要抓来把他杀了,‘贼得走去’,“走去”就是他逃掉、
跑掉了。跑掉,大家都去追,去追捕。‘若以官力’,“官力”就是官方的、政府的,比
如说去报官,官派警察去追,这是以官府的力量去抓这个贼,要把这个贼抓来杀掉。‘若
聚落力’,“聚落力”就是一个乡村。在过去一个聚落,中国古时候都有村庄,比如说现
在庆云,齐老菩萨他们这里,现在还有齐家庄,一个家庄就是一个聚落。一个聚落也有很
多人手,有这个力量来抓这个贼,这就是“若聚落力”。以村庄大家合起来这样的一个力
量,‘追逐是贼’,去追那个贼。贼在前面跑,这些人在后面追。
  ‘若居士逆道来’,“若”是假若,一个受五戒的居士,刚好从反方向过来,贼往这
个方向跑,后面一些人在追。这个贼跑了,去躲起来了,藏匿起来,居士从逆道来,他有
看到贼躲在哪里。‘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他说,我们刚才追的一个贼在前面跑,
你有没有看到他跑到那里去,在什么地方?问这个居士。这个居士从逆道来,他有看到。
这个居士,‘先于贼有恶心瞋恨’,对这个贼他就是非常瞋恨的,恨不得把他们都杀死,
有这个恶心、瞋恚心。现在刚好有人要把他抓去杀了,他就告诉这些人,‘语言:我见在
是处’,他就把那个贼藏匿的地方给追的人讲。因为他有瞋恨心,恨这些贼,恨不得这些
贼统统被杀光,用这样的一个心态告诉追贼的人,我看到那个贼是藏在什么地方。果然,
‘以是因缘’,以这个因缘,这个贼被抓到了,抓到被杀死了。‘令贼失命’,这个贼被
抓去杀死了,经文给我们讲,受五戒的居士,这样就犯不可悔罪。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
经文:
  经【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是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
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瞋
者。是罪可悔。余如上说。】
  《笺》里面讲:
  笺【仍于所瞋者得方便罪。若杀所瞋者。是罪不可悔也。】
  这是讲有很多贼,不止一个。‘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有人要去杀一群贼,贼不止一
个人,这叫“众多贼欲杀”。前面这段经文是讲一个贼,只有一个,这段是讲很多个,不
止一个。‘是贼得走去’,这么多的贼,他们也跑掉了。‘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
你去报警察来追,还是以你村庄的力量,集合一些人去追这些贼,追逐要去杀这个贼。‘
是居士逆道来’,受五戒的居士刚好从反方向过来了,这么多贼他们也跑去藏匿起来了。
后面追赶的人就问这个居士说,‘汝见贼不?’他说,你有没有看到一群贼跑到那里去了
?躲在那里?他们要去把这些贼给抓起来杀掉。
  ‘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就是这一群贼当中、这么多个贼当中,有一个
贼刚好是这个居士认识的,他所最瞋恨的,他最恨他的。那最恨他,刚好,你现在在当贼
,现在他报复的机会来了。就给追的人讲,‘言:我见在是处’,他为了让他所瞋恨的这
个贼被杀死,希望他被抓到、被杀死,他就讲我看见他们藏在什么地方。这些追的人追过
去,被追到了,追到,杀死这些贼。‘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贼被杀死了,被杀死
的不是这个居士瞋恨的那个贼,他瞋恨的那个没被杀死,他没有瞋恨的那些贼被杀死,这
个居士犯的罪是可以忏悔。所以祖师在《笺要》讲,‘仍于所瞋者得方便罪’,是他所瞋
恨的那个对象、那个贼,在这里结罪,结方便罪,不是在其他的贼。因为他只有针对一个
他最恨的那个贼,希望他被抓到、被杀死。对其他的贼,他并没有那个心,但是结果所杀
的,不是杀所瞋恨的那个贼,那么罪就可悔。‘余如上说’。《笺要》讲,‘若杀所瞋者
,是罪不可悔也。’如果杀死的当中有一个,就是他瞋恨的那个被杀死了,这个居士就犯
不可悔罪。
  在广化老法师的注解也有一个问答,因为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学习到这个经文,难免
也都会有一些疑问。你说坏人要去追好人,我们不能给他讲,这个我们大家都可以接受的
,因为保护好人。但是这个是贼,难免就会生起疑问,如果遇到这个情况,我们受了五戒
的人,应该怎么办?你怎么处理?所以这里假设一个问答。“或问:若见坏人至寺院躲藏
,应报警否?”就是真的是有贼进来了,比如说跑到寺院里面来了,藏在这里面,寺院的
人知道了,知道那个是贼,应不应该去报告警察?下面的答复。“答:应报警,应以慈悲
心护持三宝,不让此人造更多罪恶,及为社会大众安全故,应去报警。所谓方便权巧慈悲
利济者,不犯。纵然犯罪,也是重报轻受,且功德广大。但若为领报案奖金者,即犯。”
你是为了领奖金去报案的,这就犯戒。如果不是为了这个,是为了社会安全,不犯。这是
一个开缘。
  所以我们在这个当中来讲,也是有很多情况的。一般的贼,比如说小偷,他是偷东西
。如果是盗贼,他偷盗还要杀人,这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你要偷盗别人的财物,让别人的
财物损失,还要害人的命,当然治安机关就不能不维持治安,所以这是应该报警,不然的
话,社会就不得安宁。所以这些事情,我们也要知道,戒律上有开遮持犯,像这样是一个
开缘。大概在八、九年前,在台湾台北市(不止台北市,很多个县市),也有发生过枪击
杀人的事件。这个新闻报导篇幅很大,一个姓陈的,陈进兴,他就是杀人。他有枪、有武
器,他杀死了台湾一个很有名的歌星的女儿,强暴也把她杀了,还灭尸。后来又到医院,
把医生、护士给打死了。神出鬼没,有时候到人家家里去抢东西。后来又到南非大使馆,
连南非的武官夫妻都被抓起来。在大使馆里面,这个武官的官邸,他就挟持这个武官,叫
警察不可以进来;如果进来,马上要把武官夫妻打死。所以连续开了很多发冲锋枪的子弹
。那个时候我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因为他挟持的是大使馆的武官,这个是大事件,所以
很多家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新闻记者的摄像机就对着那栋大楼。然后用喊话的,跟他讨价
还价,警察讲的他不满意,他马上鸣枪示警,冲锋枪就开几枪,大家就吓到了。僵持了很
久,有人不怕死,进去跟他谈,后来他才弃械投降。像这样的事情,你就不得不去报警,
因为他这个人没抓到,大家睡觉都睡得不安稳。所以广化老法师在这里,也给我们讲了这
个开缘,这就不叫犯戒。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一段。向下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
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