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三十一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04 19:11:28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一集)  2009/11/4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31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
一集与大家学习到盗戒,学习到偷牛羊,四只脚的。在古印度北方,当时大部分是依赖游
牧过生活,我们一般讲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他们所依赖生存的就是牛羊,养牛养羊,牛、
羊、马(在印度还有大象)这些动物属于四足的,四只脚的。如果受五戒的居士,有了盗
心要偷盗牛、羊、马、象,这些四只脚的动物;四脚的,在经文上给我们举出这四种做为
代表,我们要以此类推,凡是四足的,或者超过四只脚的,都属于这段经文的范围。以偷
盗心,让四脚的动物过了四双步,也就是给牠移动,牵动牠走动了四步,过了四步,就犯
了不可悔罪。我们上一次学习到这个地方,这是讲盗四足、多足动物怎么结罪。今天我们
接着继续学习下面一段经文,请大家看经文:
  经【复有七种。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乱。七
不病坏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轻物。】
  ‘轻物’,《笺》有注解:
  笺【四钱以下。】
  经【犯中可悔。】
  到这里是一段。上面盗戒经文到这里是一个大的段落。此地这段经文再给我们总结,
有七种情况就是犯了盗戒,在这七种情况之下就犯了盗戒。第一个是‘非己想’,“非己
想”就是不是自己的,心里知道这个不是自己有的,心里有这个想法,这个东西不属于自
己的,这个叫非己想。第二‘不同意’,“不同意”就是你拿了这个东西,对方这个主人
是不会同意的。第三‘不暂用’,“不暂用”就是不是暂时用的,是把它拿过来占为己有
,把别人的东西就变成我的,不是暂时借用的,暂时借用你会再归还,第三种情况不是暂
用的。第四‘知有主’,“知有主”,他心里很明白,知道这个物是有主人的,他知道,
不是不知道;当然也不是知道装作不知道,那还是知道,这是讲知有主。‘五、不狂’,
他是正常的人,“狂”就是发狂,我们现在讲精神病,发狂;‘六、心不乱,七、不病坏
心’,心乱,这个人受到打击、刺激,已经崩溃了;第七种是不病坏心,他也不是生病,
他的心态不正常。第五不狂,第六不心乱,第七不病坏心,就是讲没有这三种情况,是一
个正常的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此七者’,以上讲的这七种:非己想,不同意,也不是
暂用的,知道有主人的,自己身心非常正常的,也不狂,也不乱,也不病坏心(不是生病
病得精神错乱),在这七种情况之下,‘取重物’,此七者就是此七种情况,你去取重物
就犯不可悔。重物,在前面我们都看到,你取这个物超过五钱,就犯了不可悔罪,就破了
戒。在小乘法来讲不可忏悔。‘取轻物’,《笺》给我们讲‘四钱以下’,四钱以下犯中
可悔,这是中罪可悔。以上这七种就是犯了盗戒。下面这七种情况是不犯盗戒,我们看经
文:
  经【又有七种。一者己想。】
  《笺》给我们注有小注:
  笺【谓是己物。】
  就是自己的。
  经【二者同意。】
  笺:
  笺【素相亲厚。闻我用时。其心欢喜。】
  经【三者暂用。】
  笺:
  笺【不久即还本主。】
  经【四者谓无主。】
  笺:
  笺【不知此物有人摄属。】
  经【五狂。六心乱。七病坏心。此七者取物。无犯。】
  这就是戒律上讲的开缘,这个是开戒,没有犯戒,就是以上讲的这七种情况,你取重
物也不犯戒。第一个是‘己想’,‘谓是己物’,他自己的东西,心里他也是这么想的,
这个是他自己的物品,不是别人的,是这个想法。二者是‘同意’,‘素相亲厚,闻我用
时,其心欢喜’。第二个方面是同意,比如说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你借用我的东西,我
也不会反对;就是大家很熟了,彼此互相用东西都很熟悉了,这个不犯。你用的时候,他
不但同意,心里还很欢喜,非常欢迎你用,这个就不犯盗戒。‘三者、暂用’,“暂用”
就是他暂时借来用,比如说你暂时借一个水桶、脸盆或者其他的东西,用没多久你就归还
了,就还给原来的主人了;‘不久’,不是很久,就还到原本这个主人。‘四者、谓无主
’,《笺》里面讲‘不知此物有人摄属’,就是这个东西以为没有主人的,也不知道是谁
的,“谓无主”,这个是无犯,不知道这是有主人的,这不犯戒。‘五、狂,六、心乱,
七、病坏心’,这三种情况,他不是在一个正常的状态,当然他做了一些事情,不是他的
本意。以上这七种‘取物,无犯’,你取重物也不是算犯戒。
  这七条跟上面的七条,第一段是非己想,第二段是己想,上段第一条不是自己的,下
段第一条己想,谓是己物,他就不犯盗戒了。这个戒我们很清楚可以分析出来,己想跟非
己想,为什么有这个差别?我自己的想法,跟不是我自己的。原来这整个宇宙有没有是自
己的,或者不是自己的,有没有?你看这整个太虚空,是自己的还是不是自己的?这是讲
到禅机,大家这个参透,你就大彻大悟。这个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结这个罪?蕅益祖师
在《占察善恶业报经》发明这个道理,发明得非常精辟,非常透彻。我们众生就是有妄想
分别执著,如果根据大乘经教来讲,一切法都是从我们自己心现识变的,那一样不是自己
的?既然是自己的,你怎么会犯盗戒?你怎么用也不会犯盗戒,因为什么?是自己的。但
是为什么现在会犯盗戒?因为我们有分别执著妄想,罪业是从这里生的,本来没有,自己
生出来的。大家如果仔细去想一想,那就很清楚。这一切万事万物,它自己有没有分别、
有没有执著?它有没有分说这个你的、这个他的,它有没有自己这样分别?这块土地它自
己也不会讲:这块是某某人的,我这块是他的,那块是你的。土地会不会这么想?没有。
这个是我的国家,那个是你的国家,土地它也没这么讲。为什么会划分这么多?人心,众
生这个心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原来都没有界限的,现在把它划成界限,在这个当中起争夺
,起了偷盗心。原来你需要去盗吗?不需要,都是你的,你盗什么?己想,都是你的,你
还会犯什么偷盗戒?不会了。蕅益祖师在《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讲,观想十方所有的供
养具,我都拿来供养诸佛,这个道理他就讲得非常明白。有人会有疑问,十方的不是我们
的,拿来不是犯盗戒了吗?祖师在注解里面,把这个道理给我们说明。因此我们现在在凡
夫这个阶段,就有这些差别,因为你有执著、分别。在有分别执著这种情况之下,就有是
非善恶、真妄邪正、利害得失,这些就出现了;如果你离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没有界限了
,你任运就不会犯盗戒。这点我们也要明白。
  我们现在这个戒,是就我们凡夫这个身分,现前有妄想分别执著这种情况来讲,为什
么?因为我们有盗心,偷盗这个心。偷盗这个心就是会去占别人便宜这个心,有占别人便
宜的心就会有控制占有的念头,控制、占有这个念头就是盗心。有了控制占有这个念头,
自然就起了执著,就执著这个,罪业就从这里产生的。有了控制占有,难免就会想到去占
人便宜,凡是有占人便宜的心,就是盗心。为什么会有这个?因为有分别执著,有这个心
,常常会去占别人便宜,因此才要讲这个戒。如果这个人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你说他
还要戒什么?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就不需要了。所以这个是针对我
们凡夫来讲的。我们就现前这个情况来讲,佛菩萨大慈大悲,就是我们凡夫还放不下,放
不下,你要先执著善的,不要去执著恶的,因为执著恶的,你将来就有苦受,你执著善的
有乐报。凡夫还放不下执著,佛菩萨劝我们断恶修善,你执著善的,不要去执著恶的,戒
就是教我们这个,让我们断恶修善,慢慢再提升到不执著,然后再不分别、不打妄想。此
地讲的二者同意;第三个是暂用;第四、谓无主,不知道有主人的;五、六、七这三种,
他不是一个正常状态的,“此七者取物,无犯”,以上这七种去取重物也不算犯戒。
  我们看广化老法师的注,在《四分律行事钞》当中:“律中,具七法名亲厚:一、难
作能作,二、难与能与,三、难忍能忍,四、密事相告,五、互相覆藏,六、遭苦不舍,
七、贫贱不轻。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善亲友,准此量之。”这是广化老法师引用《四
分律行事钞》里面这段文,把亲厚的意思来给我们做一个说明,什么叫亲厚。
  第一个“难作能作”,难作能作是,困难的事情,人家不愿意做的,他能够来帮忙做
。第二、“难与能与”,与是给予,很难给人的,他也能够给他。第三、“难忍能忍”,
互相能够忍让。第四、“密事相告”,有什么隐私他会跟他讲。第五、“互相覆藏”,自
己有什么过恶,互相会去掩恶扬善。六、“遭苦不舍”,遭到苦难也不会舍弃这个朋友。
第七、“贫贱不轻”,这个朋友很贫贱,他也不会看轻他。“如是七法,人能行者,是善
亲友,准此量之”。如果这七法,人能够做到,这是最善的亲友,依照这个标准衡量亲厚

  下面又引用《资持记》一段文,来给我们解释亲厚。“释云:亲厚者,无彼此也”,
就是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七法中,一、竭力代劳,为之不厌;二、己所重物,与已不
吝;三、极相违恼,了无所恨;四、吐露私心,而无所隐;五、掩恶扬善,恐伤外望;六
、囚系患难,多方拯济;七、贵贱贫富,终始一如。”这是《资持记》里面一段文,解释
亲厚。
  亲厚就是讲不分彼此,已经跟自己是一样的。这个七法当中,“一、竭力代劳,为之
不厌”,竭力就是尽心尽力的,代替劳苦,也不会生起厌烦之心。第二、“己所重物,与
已不吝”,自己重要的物品你给了他,心里也不会舍不得,给了他就像给自己是一样的感
受。“三、极相违恼,了无所恨”,极相违恼就是他已经让你生烦恼,有时候跟你无理取
闹,你对他也没有怀恨在心,了无所恨。“四、吐露私心,而无所隐”,就是你跟他讲了
你自己心里面的话,这个话不便对一般人讲的话,但是你可以跟他讲,而无所隐瞒。第五
、“掩恶扬善,恐伤外望”,会帮助这个亲厚的善友,掩护他不好的,他作错事情会给他
掩护着,不给他宣扬,宣扬是宣扬他好的、善的这方面,因为恐怕伤害到这个善友外面的
威望,所以一个亲厚的善友必定是这样的,掩恶扬善,恐伤外望。“六、囚系患难,多方
拯济”,囚就是被抓起来、被关起来了,遭遇到灾患困难,多方面去帮助他、去拯救他。
第七、“贵贱贫富,终始一如”,贵贱贫富始终是一样的,不会说他现在很有钱,我就跟
他亲厚一点,他没有钱的时候就跟他疏远,这就不算亲厚,亲厚是你贵跟贱都是一样的,
这个叫亲厚。
  这是《资持记》跟《行事钞》里面,讲这七种是亲厚。亲厚,我们一般讲表示交情很
好,我的就是他的,他的就是我的,你用就不犯盗戒。不可以作单方面想,不可以说他的
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他的,这个就不算亲厚。所以我用他的物品时作亲厚想。我用他的,
我作亲厚想,你的就是我的,我用了;他要用我的,不可以,那可不可以,这个就不能算
亲厚。亲厚是彼此用都不会计较,这个就不犯盗戒。所以这个要了解清楚。好,我们再看
下来这段经文:
  经【有一居士种植萝卜。又有一人来至园所。语居士言。与我萝卜。居士问言。汝有
价耶。为当直索。答言。我无价也。居士曰。若须萝卜。当持价来。我若但与汝者。何以
供朝夕之膳耶。客言。汝定不与我耶。主曰。吾岂得与汝。客便以咒术令菜干枯。回自生
疑。将无犯不可悔耶。往决如来。佛言。计值。所犯可悔不可悔。茎叶花实皆与根同。】
  到这里是一段经文。这段经文就是说种萝卜,有一个居士种植萝卜(金山寺可能也有
种萝卜),这个萝卜是白萝卜还是红萝卜,经文没有明显给我们说明,反正就是萝卜。有
一个人来到‘园所’,就是种植萝卜这个菜园、这个处所。‘语居士言’,“语”就是告
诉这个种萝卜的居士说:你给我萝卜,你这个萝卜给我。‘居士问言:汝有价耶?为当直
索’,就是你有没有带钱来?如果有带钱来我就给你;等于说买卖,我卖给你。‘答言:
我无价也’,我没有带钱。‘居士曰:若须萝卜,当持价来’,你要我的萝卜,你要拿钱
来。如果你不拿钱来,‘我若但与汝者,何以供朝夕之膳耶?’你不拿钱给我买,你要我
的萝卜,“何以供朝夕之膳耶”,意思就是说,那我吃什么?你叫我种的萝卜白白送给你
,你不给我钱,你叫我早晚吃什么?意思是这样的。
  这个客人也是很不讲道理,‘汝定不与我耶’,你确定不给我吗?‘主曰’,种萝卜
的主人就讲,‘吾岂得与汝’,我怎么可以给你?这个客人说:好,你不给我,他就念咒
(用咒术),我就让你的萝卜菜统统干掉,不能吃。‘客便以咒术令菜干枯’,念咒术让
那个菜都干了、枯了,卖也没人要,也不能吃了。‘回自生疑’,这个客人回去之后,自
己就生起疑惑:受了五戒,给人家要萝卜人家不给,他就念咒让他的萝卜菜都干枯死掉了
,他到底有没有犯不可悔罪,‘将无犯不可悔耶’,就是有没有犯不可悔罪?生起这个疑
惑。‘往决如来’,就前往到如来(到释迦如来)讲经说法的地方去请教佛。‘佛言:计
值,所犯可悔、不可悔’。佛说:你要计算,你让人家那个菜干掉死掉值多少钱,如果它
那个价值超过五钱,就犯了不可悔;如果五钱以下,就是可悔。‘茎、叶、花、实皆与根
同’,从根到茎、叶、花、果实都是一样的,要算当时他卖的价钱。五钱我们现在还在考
据当中,古时候五钱,到底现在我们值人民币多少钱,还在换算。但是我们知道,五钱不
是很多,上一次跟大家报告,有资料显示大概值人民币十五块,十五块就犯不可悔,这个
价钱是很低。但是这个我们还是有待考证,希望能够考证到一个最标准的,大家受了五戒
,到底是犯可悔不可悔,心里比较踏实。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有一人在祇洹间耕垦。脱衣着田一面。时有居士四望无人。便持衣去。时耕者遥
见。语居士言。勿取我衣。居士不闻。犹谓无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随后捉之。语居士言
。汝法应不与取耶。居士答言。我谓无主。故取之耳。岂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
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将无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咨质此事。佛知
故问。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谓为无主。佛言。无犯。自今而后取物者。善加筹量。
或自有物。虽无人守。而实有主者也。】
  这段经文是另外一种情况。‘有一人在祇洹间耕垦’,就是在种田。种田,特别像现
在夏天,天气很热的,在田当中耕种,如果没有风吹来是非常热,汗流浃背,也不可能去
弄个空调、电风扇,当然很自然的就会把衣服脱下来放在田边,自己在田里面工作。这个
事情,以前我们在乡下是常常看到的,农夫都是打着赤膊,衣服都脱了放在田埂旁边。有
一个居士看到那边有一件衣服,大概这个耕种的人,他距离这个地方非常远。这个居士看
到四面都没有人,怎么有一件衣服在这个地方,他以为没有人的,他就把那个衣服拿走了
。当他拿走的时候,刚好被这个‘耕者遥见’,就是很遥远的地方被他看见了,“遥”就
是比较遥远,距离很遥远。‘语居士言:勿取我衣’。当然,很遥远,也没有麦克风,所
以他叫,他也听不到。叫他,不要拿我的衣服,他眼睛看到了,但是他声音叫的,那个居
士没听到。‘居士不闻’,他也没听到,‘犹谓无主’,他以为这是没有主人的,‘故持
衣去’,他还是拿着这个衣服回去了。耕种这个人,‘即随后捉之’,我们可以知道,这
个耕种的人一定用跑的,他在前面一直走,叫他也没有回应,他就一定是用跑的追过去了
,这个居士抓到了。‘语居士言:汝法应不与取耶’,就是说你不应该拿我的衣服,这是
我的衣服,你怎么随便给我拿走?‘居士答言:我谓无主,故取之耳,岂法宜然’。这个
居士回答:我以为这个没有主人的,所以把它拿走,这个也是很自然的,我不知道它是有
主人的。‘耕人言:此是我衣’。耕种的这个人就对这个居士讲:这是我的衣服。‘居士
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这个居士就跟他讲:如果真的是你的衣服,那就你拿回去
吧,衣服就还给他了。
  还给他之后,这个居士就生起疑惑。居士就是受了三皈五戒的,受了三皈五戒都叫居
士。这个居士就生起疑惑,‘我将无犯不可悔耶’,我这样拿了人家的衣服,以为是没有
主人的,结果原来是有主人的,人家要回去了,我这样是不是有犯不可悔罪?‘即往佛所
咨质此事’,“往”就是前往,佛讲经说法的处所;“咨”就是咨询,询问这桩事情,到
底他有没有犯不可悔。‘佛知故问’,佛有神通,他早就知道了,明知故问,就故意再问
他,‘汝以何心取之’,就问这个居士,当时你用什么心态去取这个衣服?‘居士白言:
谓为无主’。居士就回答佛说:我以为它是没有主人的,我不知道这个衣服它是有主的。
‘佛言:无犯’。佛说:这样你没有犯戒。但是下面就是告诉他,‘自今而后取物者,善
加筹量,或自有物,虽无人守,而实有主者也’。从现在以后,你取物,凡是不能确定的
,你要善加筹量,或者它是有主人的物品,你就不可以随便给人家拿走。虽然没有人在那
边看守,实际上它是有主人的,你要问清楚,不可以随便给人家拿走。这一条也是告诉我
们不与取,没有经过人家同意,不可以轻易去拿别人的东西,虽然不知道有没有人,但是
还是要慎重、要问清楚,这样才不会犯了盗戒。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发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满五钱者。犯中可悔。取而满五钱。犯不
可悔。】
  这段经文也算是一个总结。‘若发心欲偷未取者’,重要的你有这个动机、有这个心
态,“欲偷”就是想要偷,有动了这个念头,没有实际上去取那个东西,但是有偷盗的心
,想要把它偷过来,这样是犯了下可悔,可以忏悔,是下罪可悔。发心偷盗,实际上去偷
取了,但是它的价值不满五钱,还没有达到五钱,是犯中罪可悔。这个罪就比较重了,因
为实际上有去偷了,但是没有达到五钱,这个是中罪,还是可以忏悔。‘取而满五钱,犯
不可悔’,去偷取满五钱这个价值,就犯不可悔罪。我们看《笺》,蕅益祖师的《笺要》

  笺【欲偷未取下可悔。远方便也。取而未离处。中可悔。近方便也。文缺略。不满五
钱。中可悔。未失戒也。满五钱。不可悔。已失戒也。失戒须取相忏。例如杀戒中说。所
有世间性罪。偿足自停。较杀业稍轻耳。】
  这段是蕅益祖师《笺要》里面讲的。‘欲偷未取下可悔,远方便也’,这个叫做远方
便。想要偷,但是实际上没有去偷,这个就有罪了,是下可悔,可以忏悔。‘取而未离处
,中可悔,近方便也’。“取”,去拿了这个东西,身体已经具体行动,取这个东西了;
取,还没有离开它原来放的处所,没有拿离开又放回去,这是中可悔。‘文缺略’,这个
经文有缺略。‘不满五钱,中可悔,未失戒也’。你取了,没有达到五钱,是中可悔,还
没有丧失戒体。‘满五钱,不可悔,已失戒也’。如果你偷取达到五钱,就犯不可悔,丧
失掉戒体了。
  ‘失戒须取相忏’,这是讲不可悔,是不可以用作法忏来忏悔。作法忏是对三师七证
,或者师长、僧团,作羯磨忏悔。这个不接受,不接受忏悔,作法忏你这个罪忏不掉。必
须以取相忏,像《梵网经》、《占察经》、净土忏、大悲忏等等,这些大乘经教的忏悔法
取得瑞相,有感应了,见佛、见光或者是闻到异香,有瑞相了,这个罪业才算消除,这个
叫取相忏。失戒,丧失戒体,必须以取相忏才能把罪业忏除,作法忏就不接受忏悔。‘例
如杀戒中说’,“例如”就是举出一个例子,如同杀戒这条戒当中所说的。‘所有世间性
罪,偿足自停’,“偿”是偿还,你偿还,还够了,这个罪业就停了。杀盗淫妄都有偿还
的,这个叫性罪。性罪就是你没有受戒的,你造了还是有罪,不管你信不信、有没有受戒
,你只要造了杀盗淫妄就是有性罪。就是它本身的性质,就是有罪过的,这个罪过就是要
互相去酬偿,比如说杀生,你杀牠一刀,你将来要还牠一刀;你害牠一命,将来还牠一命
;吃牠半斤,还牠八两,这个叫酬偿。偷盗也是一样,你偷人家的,你将来要还债的,变
牛、变马、变羊去偿还。所以在《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也有开示,当时他就给那些
居士讲,看到很多驴子、牛、马、羊,在替人家驮东西,菩萨就讲,这个前生都是做大官
的,犯了偷盗戒,现在变驴子去还债了。我们在《沙弥律仪》也看到,特别在三宝里面,
这个戒就不可思议了。所以在佛门当中要修功德也很容易,要造罪业也很容易,就跟做大
官的一样,他要做功德也很简单,但是反过来他要造罪业也很简单,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盗戒也是跟杀戒一样,偿足自停,‘较杀业稍轻耳’,比较杀业稍微轻一点,因为偷盗
还没有达到要人命那个地步。杀业,你是要人家的命,命有命债的。
  下面广化老法师举出《感应篇图说》一个公案。“明扬州有富人,生一子,甚贤;有
二孙,聪慧过人。业南北货,临终时,以一秤密付其子曰:此吾起家物也,宜珍之。子问
之,曰:此秤乌木合成,中藏水银,秤出,则注水银于头,人见以为重,而不知反轻;秤
入,则注水银于尾,人见以为轻,而不知反重,是以富耳。子心讶之,而不敢言。父死,
丧事毕,对天祷告,求赦父罪,即将此秤烧毁,但见烟中有物上升,如青蛇状。未几二子
皆死,遂叹天道无知,因果颠倒,连日昏倦,乃不欲生。一日,梦见金甲神谕之曰:汝之
父,以往世作诸微善,命合富耳,不系于秤,玉帝正以其现生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
败尔家,家败之后,继之以火,今因尔能盖父之愆,故将二星收回,将以贤子光尔之后,
尔当力行善事,无得怨尤。觉而大悟,为善益坚,后果生二子,皆成进士。”
  这个公案就是讲,明朝扬州有一个富贵人家,生了一个儿子很贤,贤就是很有道德;
有两个孙子聪慧过人,也有两个孙子聪明智慧超过一般人。卖南北货,临终他就告诉他儿
子,他为什么会致富?他就是偷人家的秤头,当中藏水银,秤出,水银跑到头去,人以为
这个很重,不知道反而是轻;秤入,要秤进来的,水银在尾巴,大家以为很轻,不知道反
而那是重,就是这样他得财富的。临终就把这个托付给他儿子,你继续用下去,这个就是
我们家生财之道。但是他这个儿子非常的贤能,听到就不敢说,心里很惊讶。等到他父亲
丧事做完毕,他就对天祷告,求天赦免他父亲的罪过,他就将这个秤毁掉了。这个秤烧毁
,就看烧的烟当中,有东西往上升,好像一条青蛇。没有多久,他两个儿子都死了,他就
觉得天道怎么都不知道他在做好事?因果颠倒,我父亲偷人家的秤头,我现在把它烧毁了
,为什么还让我两个儿子就死了?所以连日昏倦,乃不欲生。当然,两个儿子死了,你看
看,痛不欲生。有一天就梦到金甲神来跟他讲,你父亲过去生做了微善,就是做了一点好
事,他这生不是因为偷秤头富贵的,是过去生他有做善事,所以这生合该他得到富贵。但
是他这生就不干好事,又造了恶业,去偷人家的秤头。玉皇大帝正以你父亲现生用心不公
平,偷人家的秤头,所以派遣破耗二星,就是专门来破败你家的败家子败尔家,你家产败
了之后就会有一把火把你家都烧光,这个败家子将来一定会把他的财产都挥霍掉。“今因
尔能盖父之愆,故将二星收回”,因为现在看到你能够掩饰你父亲的过恶,你把这个秤毁
掉,玉皇大帝看到你做这个善事,所以将破耗二星收回去,你那两个儿子是破耗二星,将
来会败你家的,收回去了。现在换两个贤子,“光尔之后”,光耀你家的门楣,你应当要
力行善事,不可以再怨天尤人。他醒过来之后大悟,“为善益坚”,后来果然生两个儿子
,都中了进士。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里。下面还有注解,我们下一次再跟大家
一起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