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
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
德矣。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𫓧钺。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中庸‧第三十三章〉)
〈中庸〉这一章有一个共同的重点,就是“诚于中,形于外”,
君子的道德修养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即使不表现在有形的言语、动作
、赏罚、情绪上(不动、不言、不赏、不怒),无形之间人民仍然会
顺服(敬、信、劝、威)。道德修养是内在的,只有自己知道,〈中
庸〉首章说“慎独”,就是教人在“己所独知而人所不知”处用功。
这里牵涉到内在和外在的问题,用宋明理学家的语言来说,内在工夫
称为“存养”,外在工夫称为“省察”。王阳明先生说:“省察是有
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存养与省察、内在与外在是一贯的。
〈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
正心是就内在的存养来说,要能够唤醒及保存人的良知,才能够做为
衡量判断一切言行是否合理的依据。诚意是就外在的省察来说,接触
到人事物而有意念的发动,才有正邪、诚伪的问题;意念符合良知才
真诚,反之则为虚妄、邪恶。慎独、存养相对上还比较容易。孟子有
“夜气”之说,只要静下心来,良知自然会呈现,不做工夫也会产生
。慎独、存养比夜气更进一步,自觉地维持、培养内心清明的状态,
但还没有和外界接触。一旦和外界接触,就容易受到干扰,是非善恶
不见得那么清楚,这正是对人的考验,在复杂的状况下还能够不忘初
衷,如同《论语》说的:“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
必于是”才算数,才是良知更充分的彰显、实现。存养和省察、正心
和诚意是一体的两面,可以说存养、正心比省察、诚意更重要,如果
心灵不先觉醒,对于意念的善恶就无从分辨判断。也可以说省察、诚
意比存养、正心更重要,如果不通过现实考验、在事上磨练,心灵的
觉醒也是空洞的。两者要同步进行。
存养和省察虽然都很重要,但从道德理论来说,内在修养还是根
本。所以〈中庸〉特别强调这一面,如“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外在的事功还容易被人看见
,内在的心性修养就不是别人可以直接观察了解的,也是君子异于小
人之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近、自、微是指内在
的心性修养,远、风、显是指外在的事功表现,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闇然对应到独
知,心念的好坏只有自己知道,但影响力、效果却是日渐宏大;小人
因为欠缺根本,不懂心性修养,一味追求外在表现,即使一时之间有
所成就,时间久了也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