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成己成物之道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4-09-03 09:44:47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
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
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
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比较难以理解或容易产生误解的是
“自”,好像不用做任何努力,“诚”或“道”就会自动或自然实现
。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太符合〈中庸〉的原意,因为后文很明显是在说
“成己成物”的工夫,不太可能什么都不做就自行完成。因此“自成
”、“自道”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从人,也就是我自己身上开始实现。
诚是天道,天道永远都在,本身没有实现不实现的问题;如同上
帝是全善的,不必做道德实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落
在人身上成为人心,“道”落在人身上成为人性,才有道德实践的问
题。性是存有之体,心是活动之用,心性、体用是一。儒家是从人的
立场出发,上帝不需要道德实践;自然万物是中性的,没有善恶之分
,也是因为和人发生关连,由人去赋予物意义、价值,才有道德问题。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
‧尽心上》)〈中庸〉说“不诚无物”,这里的“物”或“万物”也
不是指自然物,而是道德物;因为是道德物,才能够借由“反身而诚
”确立物的存在。如果只是客观的自然物,物存不存在和人的诚心没
有必然的关系,人即使不诚,万物照样自行运转。举例来说,父母、
儿女原本只是自然繁衍的血缘关系,人以外的动物,儿女不一定孝,
父母不一定慈,即使动物表现出孝慈的行为,也无法领悟这些行为的
意义。因为只有人有心,有德性的自觉,才有所谓孝慈。如果有父母
但对待父母不孝,有儿女但对待儿女不慈,或孝慈不出于诚心,即使
有父母儿女之名,也没有存在的意义,和动物差不多,所以说“不诚
无物”。
上文强调人的重要,重要的是从自己开始,所以说“反身而诚”
、“自成”、“自道”。这边要做进一步的说明,如果都是“自己”
,似乎流于主观甚至自我中心,其实儒家并不是这个意思,“自我”
是与万物同在,强调“反求诸己”是因为这是道德实践的起点,但终
点则指向天地万物,能够成全、安顿万物才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充分实
现,所以〈中庸〉后文才强调“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并不是侷限在自我立场上。“诚”是贯通己与物、内与外的,就自
我这一面称为仁,强调动机的纯正无私;就我以外的别人乃至万物称
为知,强调在现实上采取有效行动,以获致好结果。仁知都是自己内
在本有的德性,由“诚”出发通内外、合人我,应事接物都能够恰到
好处(时措之宜)。
“诚者物之终始”,“物”还是以人为优先,儒家的爱是推爱,
由亲到疏、由近及远,先爱身边的家人朋友,才是具体真实的。全人
类当然也在我们关怀的范围内,但很难有直接的爱人行动。至于草木
鸟兽,原则上固然肯定其存在价值,但顺序排在最后。这是从爱的对
象来说,以人为优先才是真实的爱。“物之终始”也是指人从出生到
死亡的全程,生之道即死之道,“诚”是贯通生死的核心价值,不因
为生死而有所改变,生死只是现象的变化而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