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
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
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
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
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
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
之者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中庸〉这一段话涉及儒家最基本、最重要的观念,包括“仁义
礼”、“知仁勇”等,这些观念的性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值得讨论
的。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本,所以说“修道以仁”,说仁就包含了全部
德性。仁是人道(仁者人也),同时也是天道,所以从“知人”可以
上推到“知天”,上天有好生之德,赋予人仁道、生道,使人间的伦
常秩序(包括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得以维系不坠,各种
人际关系都是以仁为核心。其中“亲亲”又是行仁的第一步,《论语
‧学而》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家庭生活中培养出无
私的爱心。仁的具体落实是义和礼,由爱心出发,遇到各种场合、情
境知道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便是义(义者宜也);进而形成亲疏远
近、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亲亲之杀,尊贤之等),便是礼。以“仁
义礼”为根据,才有良好的政治。
引文中提到“知人”、“知天”,《论语》常以“仁”、“知”
并举,如“仁者乐山,知者乐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儒家
的“知”并没有独立的意义,“知”不能离开“仁”,“知”不是追
求对外在事物的客观知识,而是蕴含道德价值的判断,具有参与、主
导、创造等含义,是“知行合一”的知,不是单纯的认知。
“仁义礼”是根本原理,“五达道”是将仁义礼落实到人际关系
的场域,“三达德”知仁勇,是人性的真实内涵,表现为具体的行动
准则,包括“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当然“仁义
礼”和“五达道”、“三达德”也是相互贯通的,行动准则仍然是基
于根本原理。“仁义礼”的仁和“知仁勇”的仁,指涉对象不同,前
者是天道,后者是人性,但本质相通。各种人际关系都离不开知仁勇
,比如事亲,要通过“好学”了解父母的性格,并选择合适的沟通方
式;通过“力行”努力付诸实践;通过“知耻”承认错误,勇于改过
。将三达德运用在五达道上而指向仁义礼,才能够建立美好、和谐的
人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