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中庸与一般德行的差异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4-04-14 10:23:36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
能也。”(〈中庸‧第九章〉)
〈中庸〉这一章可以呼应到孔子说的:“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
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冉求擅长理财,“冉求之艺”便是“天下国家可均
也”(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公绰之不欲”(孟公绰的清心寡欲)
便是“爵禄可辞也”;“卞庄子之勇”便是“白刃可蹈也”;“文之
以礼乐”对应到更进阶的“中庸不可能也”。同时这也呼应到《论语
》和〈中庸〉后文说的三达德“智仁勇”,“天下国家可均也”属于
仁,“爵禄可辞也”属于智,“白刃可蹈也”属于勇。
为什么“天下国家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或者说
“智仁勇”还达不到“中庸”的境界呢?这需要我们对于儒家的道德
有更准确的理解。原来儒家的德行或中庸之道,并不仅从表面行为来
判断。中庸之道包括内圣和外王两面,内圣如同〈中庸〉首章说“慎
独”,内心要做存养省察的工夫,除去内心隐微的偏见和私欲;外王
则是治国平天下,创造优美的礼乐文明。总之是“致广大而尽精微”
的。
“天下国家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也难能可贵,
但未必是建立在心性修养的基础上,可能只是出自天生遗传的禀赋或
性格,具备政治、经济的才能,或是生性淡泊、勇猛,使他比一般人
更容易表现出这些行为。但如果将这些行为直接订成道德标准,仍然
有所不足。“天下国家可均”是让老百姓都能够吃饱饭,但吃饱饭以
后要进一步提升精神生活。“爵禄可辞”、“白刃可蹈”是不计较个
人的得失生死,但也不是消极无为、白白牺牲,贫贱可以用另一种方
式行道,在民间从事教化,死亡也可以彰显人格尊严,总之都应该有
更积极的理想。以“天命之谓性”的天道或性善为根本,才能够超越
表面行为,做到真正的内圣外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