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性理和本心不能脱离生活经验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4-02-07 19:06:58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
子‧尽心上》)
这句话有三个重要概念:心、性、天。借用这三个概念,也可以
讨论宋明儒的三大派──理学、心学和气学。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颐
和朱熹,主张“性即理”。心学的代表人物是陆象山和王阳明,主张
“心即理”。气学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王夫之,主张“气即理”。三
家不是完全对立的,彼此之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心学在批判
理学的同时,也会尝试吸收理学的优点。气学对理学和心学也是如此
。且各家在理论上虽然有其限制,但落在实践上不必然会出问题,因
为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可以活用、善用这些理论。
气学赞成“性即理”,但强调理在气中,道德实践一定要在真实
的生活情境当中进行,脱离具体经验而谈性理、天理,容易产生空洞
化、琐碎化、教条化的弊病。理学工夫“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涵养是暂时脱离日常生活,使内心收敛平静、专注专一;然后才能
进学,在生活中学习事物之理,进而把握天理。涵养固然谈不上经验
内容和天理;进学也有可能迷失在琐碎的经验现象当中,不必然能够
从事物上溯到道德之理;或者是设定一个不变的教条,强求每个人依
循,却忽略了实际的状况、条件。
心学主张“心即理”,天理不是从外在事物上学习,而是本来就
在人心中。心学主张明本心、致良知,固然简易直截,但还是不应该
脱离生活世界。心学可能产生的问题是“虚玄而荡,情识而炽”,前
者强调心的自由洒脱,不受世间相对的善恶观念限制,但容易和佛老
混淆。后者是误将个人喜好、感受、意见当成良知。心固然是自由洒
脱的,也不能脱离个人感受,但本心和社会共识、历史文化传统要有
恰当的互动,才不会流于任性妄为。
作者: BASICA (二楞子)   2024-02-11 14:25:00
我很喜欢王阳明,觉得他的学说简易可行,知行合一,很好朱熹有“近思录”的我还算喜欢读,不如“传习录”就是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