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心性、身体、欲望、情绪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4-01-13 21:24:3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
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孟子‧尽心上》)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
庸》)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礼记‧大学》)
儒家的人性论涉及心性、身体、欲望、情绪等诸多面向。人之性
善,无论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还是仁义礼智之性,本质
都是善的,是道德实践的动力根源和判断标准。但人不是纯心性的存
在,就实际状况来说,人总是处在不断犯错、改过的历程当中,且往
往“进三步退两步”,过程迂回曲折。这就涉及到心性与身体、欲望
、情绪之间的关系。
《论语》和《孟子》已经谈到身体和欲望,如“视听言动”、“
耳目之官”都是指身体,包括四肢、五官和大脑的机能作用。“物交
物,则引之而已矣”则是欲望的发动,往往不受良心的主宰。但《论
语》和《孟子》并未怪罪身体和欲望,身体感官也可以用在好的方向
上,成为道德实践的凭借。孟子说“形色天性也”、“践形”便是充
分发挥身体的能力,让心性蕴含的抽象道德价值得以具体呈现。
〈中庸〉、〈大学〉较《论语》、《孟子》进一步正视、探讨人
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和“忿懥、恐惧、好乐、忧患”。人的身
体构造、视听言动等机能虽然与动物不同,但只要是人,大体上是相
近的,可以用科学方法研究,相对单纯。食色也只是中性的生理本能
而已。真正麻烦的地方是在身体感官、欲望之上,更添加了情绪、情
识的作用,才使人的生命变得非常复杂,也是做省察工夫的重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