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三达德的核心根源和具体实践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4-05-26 09:51:45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
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
: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
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
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
,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
矣。(〈中庸‧第二十章〉)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孔子用好学、力行
、知耻来诠释知、仁、勇,为什么说“近乎”(接近)而不直接说好
学就是仁呢?好学、力行、知耻和知、仁、勇的关系为何?知仁勇是
“天下之达德”,一方面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工夫
修养才能够逐步开显;修养则要在人际关系的具体情境(君臣、父子
、夫妇、昆弟、朋友)当中落实。但光是这样说,恐怕还是略嫌抽象
,如何才能够在当下就做到知仁勇?孔子列举好学、力行、知耻,这
三种心态和行动即使一般人没有特殊的修养,日常生活当中也随时可
以见到三者的展现:人多少都有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想要探究了解
(好学);多少会相互帮助(力行);做了不道德的事,也多少会感
到惭愧(知耻)。可见人之性善,不修养也会随时显露,只是程度不
足,容易流失变质而已,所以说“近乎”而不直接等同。孔子举出好
学、力行、知耻三件事,对一般人来说当然是更加亲切而容易体会,
同时也是勉励人,在三者呈现的时候要把握时机,努力培养扩充,知
仁勇也就不难达到了。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是指通过知仁勇三达德来实践
五种人伦关系(五达道)。“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
者一也”,这“一”就是〈中庸〉的核心思想“诚”,诚是真实无妄
之意,知仁勇三种德性都必须是真实的才有意义。下文区分“生知安
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种人,是从做修养工夫的难易
程度着眼。生知安行之人,气质、欲望的障蔽较少,做工夫较不费力
;困知勉行之人,气质、欲望的障蔽较多,做工夫较为艰难。但不管
是哪一种人,“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诚”是
一贯的原则,只要拿出真心诚意去做,都可以达到圆满和谐的境界。
知仁勇是内在本质,知、行是实践知仁勇的方法,〈中庸〉虽然分说
知行,但知行不是截然二分的,知不是客观中性的认知或知识,而是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心灵明觉说知,从明觉引发的行动说行,知
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
〈中庸〉这两段也涉及内圣和外王的关系,广义的外王包含家庭
伦理(事亲)和政治伦理(治人)两方面,都是以内圣(修身)为基
础,所以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
天下国家矣”。但内圣和外王是交互为一体的,可以说身修而后家齐
,也可以说“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在关怀照顾家人、亲人的过
程当中,完成自身生命的意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