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中庸的致曲工夫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4-07-07 21:03:29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
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庸‧第二十三章〉)
〈中庸〉上章讲“至诚尽性”的圣人境界,这章讲君子的“致曲
”工夫。“致”有推扩、推广之意。“曲能有诚”,曲仍然是天道之
诚的展现,打个比方来说,“曲”就像是河流当中某一截弯曲的河道
,虽然不是整条河流,但仍然是河的一部分;又比如波浪与海水,波
浪不是海水全体,但仍然是海的一部分,部分就包含在整体当中。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之心需要培养扩充,他
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
孙丑上》)〈中庸〉的“致曲”也是将诚推广到事物上,和孟子的“
扩充”含义上有接近之处,但有两点不同:一是孟子的四端心是分别
说,〈中庸〉的致曲是从“诚”发出,“诚”是天道也是人道,是总
持地说,已经将四端心都涵盖在其中了。“诚”相当于《论语》的“
仁”,是一切道德观念和行动背后的内在动力根源,包罗万有。二是
孟子举“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为例,指证人
之性善,即使不做修养工夫,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在生活中仍然会
随时呈现,但不一定充分自觉,需要刻意保存。“致曲”的层次应该
比一般人更高一层,已经自觉到性善或“诚”的存在,而去做进一步
的推扩,使“诚”贯注到事事物物之上,一言一行都是诚的展现。简
单来说,就是无论大事小事,都以认真、清楚的态度去面对处理,尽
力将每一件事情做好,自然有感动其他人事物的力量。
这一章用六个字来描述至诚之道感动天下的过程:形、著、明、
动、变、化。其中“形”“著”是一组,属于静态的;“动”“变”
是一组,属于动态的。儒家讲感应有主动和被动两面,“感”是自己
主动发出爱人的言行动作,“应”是对方感受到而有所回应。“形”
和“动”是自己主动去“感”,“著”和“变”是对方被动回“应”
。感应是一体的,有什么“感”就有什么“应”,这是从人的真心来
说,一点真诚的善意、善言善行有感动人心、连结人我的力量。连接
动静、感应的关键在“明”,〈中庸〉讲“自诚明”,“明”由“诚
”发出而能够照亮万物,赋予万物意义价值,树立理想标准。经过前
五个过程到“变”,由变而化,变和化的差异在于变是立即性的,自
己散发光明,对方的心马上感受、察觉到;化是渐进式的,由心落到
事上,现实之事无比复杂,理想的实现必须循序渐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