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形容圣人之德的象征笔法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4-09-03 10:27:00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
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
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中庸‧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
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中庸‧第三
十二章〉)
〈中庸〉列举天下至圣的五种德行,第一种德行“聪明睿智”是
总说,和后四德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圣”原意是耳聪目明,甲骨文
从人从耳从口,象人形而突出耳朵,旁边有口,象音声出之口,而入
之于耳。道德虽然不是一般的感官经验,但也不离开感官经验、生活
世界。〈中庸〉“聪明”又加上“睿智”,《尚书‧洪范》说:“思
曰睿,睿作圣。”心灵始终处在明觉的状态,对于耳目接触的知识经
验,通过心思加以合理地筛选取舍,最后付诸实践,就是圣人。“聪
明睿智”包含一切德行在内。
“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是
分别说,对应到仁义礼智四种德行,面对不同状况要展现出不同的德
行才恰当,不能一味温柔或一味刚毅。仁义礼智的“智”和聪明睿智
的“智”意思不一样,聪明睿智的“智”是就心灵本体的明觉来说,
仁义礼智的“智”是“是非之心”,落到事情上做辨别判断。
古代经典常用比喻象征的写作手法,比如〈中庸〉第十二章引用
《诗经》“鸢飞鱼跃”来形容君子之道。又如这两章“天下至圣”、
“天下至诚”,用“溥博如天,渊泉如渊”、“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来描述。对于这些说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首先我们不应该从科学
角度去理解,认为〈中庸〉是在说客观事实或知识。不仅是字面上有
“如”的句子(如天、如渊)是一种比喻象征,就算是“渊渊其渊,
浩浩其天”也一样,无法量化,也没有程度上的差异。不然会变得很
奇怪,以为圣人有什么特异功能或神通,可以变现、幻化出天渊。儒
家和宗教不同,“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谈神秘的事蹟。
这些句子应该从文学的角度去理解,“天下至圣”就是“天下至
诚”,两者意思相同,“至诚”是就用心来说,“至圣”是就结果来
说,秉持至诚才能够成为至圣,其实是一样的。不管是“至诚”还是
“至圣”,这样的德行是没办法用有限的语言文字去涵盖界定,只能
靠每个人自己躬行实践才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才会用象
征比喻的方式,指点读者去揣摩体会,向往一种美好的生命境界或气
象,并不是在描述客观事实。“如天”就是“其天”,“如渊”就是
“其渊”,为什么用“天”和“渊”?除了因为这是人人都见过的事
物,比较好懂之外,纯粹是〈中庸〉作者的联想,“天”给人广大无
边的感觉,“渊”给人深远无尽的感觉,圣人的德行同样也有这两种
属性,才会借用天、渊来辅助说明,跟自然现象本身没有必然的关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