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
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论语》这一章讲述孔子的“正名”思想。“名”是对人事物的
评价,“正名”就是正确的评价,评价是出于良心、公心、人性的普
遍常道,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心、偏见、好恶、立场而颠倒是非黑白。
子路对政治的理解比较素朴,认为正名太过遥远空洞,这种想法不见
得不对,政治是很实际的事,要帮百姓解决生存问题,不仅要吃饱穿
暖,还要有稳定的社会秩序,获得安全保障,不受到他人侵害。相较
之下,“正名”属于思想、精神层面,似乎不是当务之急。
孔子的想法比子路更进一步,认为“言”、“事”、“礼乐”、
“刑罚”等一切措施的源头都是“名”,也就是思想观念、价值判断
。儒家当然不是空谈理论,思想观念背后还是要有恳切的身心修养、
道德实践做为基础,才不会变成玩弄语言文字。但从内圣到外王,从
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一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的标准是必要
的。纯就个人修身来说,思想、理论不见得那么重要,因为悟道经验
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只能自己体会,无法也不需要用
言语表达、和别人分享。但家国天下要通过沟通凝聚人心、形成共识
,大家对人事物多少要有大致相同的看法、认知,才能够团结合作;
不然永远停留在分裂对立、争吵不休、犹疑不定的状态,什么事情都
很难办成。
纯粹就道德良知来说,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很清楚明确的
;但落到现实的政治、社会上,就有很多灰色模糊地带,好人不见得
十全十美,坏人也未必一无是处,需要仔细分辨厘清。尤其牵涉到政
治立场更是复杂,往往是和我同一党派的人,就极力吹捧他的美好;
和我不同党派的人,就极力渲染他的丑恶,其实都未必客观公正。因
此要有真正具备高度修养的君子、思想家站在超然的立场评论人事物
,树立价值标准。但只有思想家也不够,好的思想观念要通过传播媒
体的力量,普遍让大家认识、接受,才能在社会上形成共识。也要和
政治家合作,将抽象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制度,才有实
际的影响力,不是光说不练。但无论如何,思想理论的建设仍然是政
治行动的先决条件,这或许是孔子提倡“正名”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