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习是性善的具体实践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3-01-24 15:15:01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孔子为开端,许
多思想家都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说法,而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主流。孔子
这句话区分出“性”和“习”,王阳明先生说:“夫子说性相近,即
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
得?惟性善则同耳。”(《传习录》)“性相近”即是“性善”,是
指人人本具的道德性,包括仁义礼智,这是人人皆相同的。气质是后
天形成的人格结构的差异,有刚有柔,每一个人都不同。
仁义礼智当然是善的,气质、人格结构本身也是中性的,没有所
谓好坏。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会上人们还是会做出许多坏事呢?关键
在于“习”,也就是道德修养、道德实践。从理论上来说,固然可以
区分成先天的道德性和后天的气质两层次;但就真实、具体的生命来
说,道德性与气质其实是时时刻刻不断地在起交互作用,没有一个完
全脱离气质的道德性存在,也没有一个完全脱离道德性的气质存在。
只是要看性与气质的这种互动是否恰当,恰当是善,不恰当是恶。恰
不恰当的关键就在于人的自由意志,是选择忠于性善、以道德性为主
,斟酌权衡、引导调整自身气质,进而对外在言行和事物做出合宜的
取舍。还是放弃身为人的使命,顺着盲目而行,陷溺、堕落在私欲当
中而无法自拔。
举例来说,小朋友的生命往往是天真活泼自然的,对世界充满好
奇,任何学问都觉得很新鲜有趣,想要去了解探索;但进入青春期乃
至大学以后,很多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却日渐萎缩、消沈,只学自己
有兴趣的事物,甚至什么都不想学,只想混一张文凭,草草毕业算了
。并不是这些学生不具备道德性,而是没有做道德修养、道德实践的
工夫所导致。
就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来说,自由意志是“有善有恶意之动”,习
是“为善去恶是格物”。性善固然重要,是道德的理论基础,但如果
没有落实到实践上,性善也可能是空谈,理论上可以肯定,但在实际
生活中发不出作用效果,也不是真正的道德性,因此重点还是在“习
”或“格物”。如前文所述,性与气质乃至于外在世界其实是不断在
互动,王船山先生对此曾经提出一个独特精辟的说法:“夫性者生理
也,日生则日成也。”(《尚书引义》)人性或仁义礼智不是静态的
存有或刻板的公式,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有愈来愈丰富、变化万千的
内涵。人性或仁义礼智的根本精神是一,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
代的人的使命,要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把这些新的内涵充分开发出来
,不是只讲一个性善就了事。所谓的“习”或“格物”或许可以从船
山先生说的这个角度来理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