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论语‧季氏》)
“儒家是不是一种宗教”这问题常引起大家的关心和讨论,答案
要看我们如何定义宗教。如果是对神明的信仰,在《论语》当中其实
并不强调这一点,孔子并未宣称自己是神,虽然孔子也说过“祭神如
神在”、“知我者其天乎”,但只是点到为止,重点是人内心的诚敬
,“天生德于予”,提到天或神明的部分,都可以用良心或德性来代
换。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并不算是很典型的宗教。但如果换个角度
,从“终极关怀”切入,儒家显然和宗教有许多共通性,都是对“天
地万物的价值定位”、“人生应当追求的理想方向”有所描述说明,
可以成为安顿生命心灵的一种智慧思想。
就宗教的构成要素来说,当然是以教义或思想为核心,通常就以
某部经典为代表,比如基督教《圣经》、伊斯兰教《古兰经》。但并
不是只有教义,针对教义进行抽象玄奥的哲学论辩,一般人不见得能
够了解。宗教的信徒当然不是盲目信仰,完全不懂教义,但在日常生
活当中,宗教更多时候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比如佛教徒的诵
经、参拜、打坐,基督徒的祷告、上教堂。教徒之间也会组成同修团
体,分享个人的宗教体验、研读经典、从事慈善活动。就儒家来说,
古代其实也有各种生命礼仪,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儒”
的原意即是周代掌握诗书礼乐射御等知识技艺,担任教育、礼仪等方
面职务的人。当然这些教育、礼仪古代就存在,是中华文明的共同基
础,并不是从孔子开始的儒家的专利,孔子是继承周代的礼乐而在思
想上进一步发展,反省礼乐的根源是“仁”。
孔子的学问当然不是只有书面上的理论文字,如第一段所示,读
经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乃至群体事务的处理上有良好表
现,如果不能,读再多书也没用。但现代社会的构成方式和古代已经
有很大差异,许多制度是从西方移植而来,比如民主、资本主义等。
这也是儒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欠缺相对应的仪式、修行和团体
,大多只能从事学术研究,容易和生活脱节(反之,宗教徒强调信仰
,对教义不甚了了,也是另一个问题)。但并不是必然如此,孔子说
礼可以“因革损益”,只要思想核心“仁”还在,当然可以顺应时代
变化,开发出新的礼乐制度、生活方式,这是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具体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