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理学、心学与气学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2-12-14 20:02:45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礼记‧中庸》)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宋明儒学大致上可以划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派,理学强调
儒家“道问学”或“智”的这一面,心学强调儒家“尊德性”或“仁
”的这一面。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朱熹虽然主张“性即理”,肯
定人之性善,道德价值的根源是内在而非外在;但把握价值根源的方
法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也就是通过静坐(主敬)保持心
平气和,然后再去读书(致知)。读书当然不是漫无边际乱读,是以
儒家经典为优先。读书是为了开发人内在本来就明白的天理,虽然是
本来就明白,但不通过学习、思辨,对天理的认识、实践难免有偏差。
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是王阳明。阳明并不赞成朱熹的修养工夫,
理学发展到了明代已经产生很多流弊,许多儒生虽然熟读《四书》,
参加科举考试,但不一定有实践圣人之道的诚意,仅是将《四书》当
成工具,谋求一官半职而已;又或者是依循朱熹重视知识的途径,对
经典进行纯学术性的研究,无益于国计民生。因此阳明主张“心即理
”,认为修养工夫的下手处,是肯定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从内在开发
出道德实践的动力。朱熹所强调的知识学习不是不对,但那是在“诚
意”、“致良知”以后才需要做的事情;知识可以帮助良知有效运用
、改造现实条件,但不能代替良知本身的觉醒。
王夫之(船山先生)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对于理学和心学
的争论,船山有独到的看法,要综合两派之长。心学发展到明末也产
生了流弊,阳明讲良知固然是重视道德实践,但门人对良知的理解却
出现分歧,有些人受佛家、道家影响,脱离现实经验,使良知显得空
洞化;有些人则是直接将个人的偏见和情绪混同于良知,变成自以为
是。心学做为个人修养固然很好,但要治国平天下、抵抗外族入侵,
就不能只谈主观的心性,更要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运作的客观制度,过
程中当然要读书,要包含许多知识内容。阳明本身当然熟读四书五经
,且用兵如神,对于政治、军事的专业知识应该很熟悉,但这部分在
阳明的言论、著作当中没有表现。相较之下,理学重视教育,对于培
养人才、参与政治运作反而比较有帮助,但也容易僵化。
船山的思想体系不以“心”而以“气”为首要概念,“气”指的
是“整体实存”,其中当然有良知的跃动,但这跃动要连同我们所处
的广大生活世界、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我们对此的认识理解一起呈现
,不是单提一个良知;理学所讲的“天理”或心学所讲的“良知”都
是一种后设的反省,不能离开真实的世界独立存在。船山思想可以说
是恢复了孔子“仁且智”的完整面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