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
不正?”(《论语‧颜渊》)
儒家的政治观是“德治”,政治和道德教化合一,很难做截然的
区分;甚至道德教化才是根本,政治和法律只是实行教化的工具而已
。这和现代来自西方的民主政治当然有很大的不同,民主政治是价值
中立,不涉及人的主观感情和价值观,纯粹是一套制度运作;什么是
“善”或“正”,交给每个人自己决定,上位者不干涉。
儒家的政治观虽然不一定适用于现代,但运用在教育上或许仍然
有其意义。身为老师,为了教学的需要,在班上还是会订定和执行一
些“法律”,比如点名不到或作业迟交,对成绩有什么影响等。虽然
现在老师的地位已经大幅下滑,但还是具备一定的权威。在订定和执
行班规时要秉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首先教育不同于政治,政治牵涉到利益分配,立法必须严格执行
,个人的权益才不会受损。但教育是为了启发人的心灵自觉,班规只
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班规的用意不是惩罚学生,只是在学生心灵
昏昧的时候,给予一点刺激提醒;如果学生的心灵自觉程度很高,也
就不太需要动用到班规。
要启发学生的心灵自觉,主要还是依靠老师的言教和身教。这呼
应了孔子提出的“为政”原则:不要用严刑峻法来对待底下的老百姓
,而是反求诸己,端正自身言行,人民自然会如同“风行草偃”般向
善。老师们可能会觉得孔子说的太理想化,就算老师尽心尽力付出,
学生还是可能不受教,将老师的叮咛嘱咐和谆谆教诲当成耳边风。
班规的订定有其必要性,就算学生没办法完全做到,至少可以知
道什么是理想标准。如果摸鱼打混和认真努力的人成绩都一样,学生
当然会抗议、抱怨不公平。但订定班规以后要不要严格执行,还是要
看情况而定,这并不是言而无信、说话不算话,而是考虑到更根本的
部分。如果学生习气深重,心灵自觉程度趋近于零,严厉处罚也不见
得有用,反而会激起他的强烈叛逆心理,从此厌恶老师和这一科。如
果学生大体上还算努力,只是偶尔怠惰,处罚他会让他觉得没面子,
对学习也不见得是好事。虽然这说法听起来有点乡愿,但宽松的处理
或许更能产生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