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诚是心物的贯通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2-12-31 19:51:16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礼记‧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诚”是儒家重要的修养工夫。诚者,真实无妄之谓,用白话来
说就是在事事物物上实现至善。“诚”包括“心之真实”与“物之真
实”两端,至善是心之真实,是非善恶由我们的良知良能来判断,也
就是〈中庸〉说的“自诚明,谓之性”、孟子说的“诚者天之道”,
良知即是天命之性。但心性、良知不能够挂空地说,一定要在真实的
生活当中发挥及物、润物的功用,因此同时要肯定“物之真实”。人
的责任就在于使“心之真实”与“物之真实”合而为一,也就是〈中
庸〉说的“自明诚,谓之教”、孟子说的“思诚者,人之道”。
举个浅近的例子,年关将近,许多人常会为自己立下“新年新希
望”,比如运动减肥、读书充电、学习外语等,但往往没过多久就坚
持不下去。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当然是出于“心之真实”;但如果只
是喊喊口号,没有实际的规划、行动和事后检讨,也就不会有什么成
效,反而显得态度轻浮,说话草率。不仅“物之真实”落空,还会令
人怀疑当事人欠缺实践的诚意,连“心之真实”也丧失掉了。但也不
能只讲求知识技术,运动、读书和学习的目的是自我提升,有更充分
的能力去爱人;如果将这些能力当成和别人竞争、比较的工具,把别
人踩在脚下,就算有再多知识、技术也没有意义。
近现代西方有各式各样的思想传入中国,比如自由主义、马克思
主义等。大学里也有许多学者从事思想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这些思想追溯其源头,也是从“心之真实”出发,将自己认为好
的、对的想法表达出来,也都是良知在某一面向上的表现。自由主义
提倡天赋人权,蕴含人人平等、对人的普遍尊重。马克思也是看到了
贫富不均、阶级差异的弊病,谋求改进之道。但西方思想移植到各地
之后,不一定适合非西方的社会环境,至少要经过一番改造调整;学
者研究的也可能只是理论,离真实生活太遥远。如果不顾“物之真实
”、客观条件的差异,将西方思想盲目照搬硬套,便会削足适履,甚
至造成灾难。如果只将学术研究当成理论,和现实无关,不仅会造成
“心之真实”与“物之真实”割裂,且原本研究思想的初衷、真实善
意也可能会不知不觉流失变质,变成以追逐功利、满足个人兴趣为主
,没有进一步去爱人。
中国古代比较强调“心之真实”,也就是态度纯良端正,对于物
质层面不免有所轻忽。所以现代应该大力向西方学习,了解他们的科
学知识。科学是建立在“物之真实”,一切理论学说都要透过实验证
明。充分掌握物质,心性修养才不会变成空洞的语言,才能够发挥实
际效果,也才是“诚”的完整内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