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心性修养是外王的先决条件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3-01-14 20:24:40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
王上》)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
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
儒家讲“内圣外王”之道,心性修养当然不是在家里闭门造车,
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社会场域才算数,才是真正的考验,才能见真
章。但外王也不是只讲一套统治技术,仍然要以内圣心性修养为本。
关键在于心性修养除了提升个人的生命品质之外,为什么对于群体的
进步也很重要?本文就举孟子的两项修养工夫为例来说明。
第一项是孟子的“义利之辨”,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抉择问题
,以义为主还是以利为主。这段对话原本就是孟子回应梁惠王(政治
人物)的提问,如何运用在政治上应该不难理解。王阳明先生说:“
只是此天理之心,则尔也是此心。尔便知得人人是此心,人人便知得
。如何不易知?若是私欲之心,则一个人是一个心。人如何知得?”
(《传习录拾遗》)仁义就是天理,孟子的人性论是“仁义内在”,
仁义、天理都是由我们的良心发出,回归到单纯的仁义,人心才能够
凝聚。群体的发展茁壮,前提是每个成员要有共识,有共同、正向的
价值观念,然后才能够相互合作,团结力量大。如果着眼的是利益分
配,每个人都自私计较、为自己打算,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因为
每个人的立场、想法、利害关系都不同(长官觉得部下老是不听话,
部下觉得长官都是惯老板、患了大头症……),要合作非常困难,顶
多只能达成暂时性的妥协和平衡,很多时候都在勾心斗角、空转内耗
。一旦遇到严重的外在压力,团体更是会分崩离析,大家各自寻找出
路去了,公共的事情也就办不成。
第二项是孟子的“以志帅气”,气可以理解成生命的能量,包括
人的情绪、欲望,孟子认为感性的情绪、好恶应该接受道德理性(志
)的节制,不宜过度膨胀(暴其气)。运用在公共事务上也很容易理
解,公共事务不同于个人喜好,个人喜好可以自由选择、任意决定;
公共事务则要通过理性的沟通讨论、规划运作执行,才有好的结果。
这里说的“理性”偏向于“理智”,是要作精密计算的,思考如何让
最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但人并不是电脑或机器人,许多时候还是会
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心性修养不足,没办法用道德理性来节制感性
的好恶,说的很多话、做的很多事往往会过度,没有恰如其分,可能
因为心急而揠苗助长,也可能遇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守不住中庸
之道,就算有理智也没用,长远来看还是达不到有利的结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