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修养要落实到当下的视听言动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3-01-19 08:29:24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颜渊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并且指
出克己复礼的关键就在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这里很容易将“礼”理解成一种和内心不相干的外在规范,认
为要遵守固定的行为模式才是仁。但孟子早已说过“非礼之礼,非义
之义,大人弗为”(《孟子‧离娄下》),“非礼之礼”就是假的礼
,徒具外在形式而欠缺真实内涵,孔子怎么可能要颜渊去遵守这种礼
呢?真正的礼不能脱离内心的真感情单独存在,仁和礼是一体的。仁
虽然是就内心而言,但一定会表现于外在行为,这种表现就称为“礼
”;“礼”虽然是就外在表现而言,但一定有“仁”蕴含在其中。真
正的仁义礼说的都是同一件事。
孔子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视听言动”?可能是因为“能近取譬”
才是行仁之方(《论语‧雍也》),心性修养要落实到日常生活才算
数,理论讲得再高妙,如果没有恳切的实践,也是空谈。“视听言动
”也就是人的感官经验,是很好的切入点,眼睛对应视,耳朵对应听
,嘴巴对应言,身体对应动。五官和四肢是内心与外在事物互动的通
道,其特质是活在当下,我们只能看到、听到存在于“此时此地”的
事物,言语、行动只能对“此时此地”的事物而发,前一秒钟发生的
事、不在身边发生的事,顶多只能用资讯或记忆的形式储存在我们的
大脑里。只有存在于眼前当下的事物,我们才能接受和回应。过去的
事、远方的事当然也应该了解,但只有眼前当下的事物才能够成为道
德实践的对象。
正确回应外在事物的前提是“用心”,通过良知了解具体情况,
斟酌、拿捏恰当的分寸,既不会过度坚持自我,看不起外在事物;也
不会过度屈从环境而失去自我,而是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这
平衡点就称为义或礼,是仁的自然表现。王阳明先生说格物是“格者
,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
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致知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上”。格
物致知当然都是发自我们内心的良知,但最应该格和致的第一件事物
,就是离我们最近、人人身上都有的视听言动;再由视听言动主持、
调整外物,达成物我之间的和谐,便是“格物致知”的具体实践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