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儒学与心理学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3-01-20 19:32:21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礼记‧中庸》)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
儒家和心理学虽然同样是探讨人性,但切入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心理学源自西方,是一种科学或知识之学,知识之学的特质就是价
值中立,首先选择某一个观点做为基本默认,比如佛洛伊德的潜意识
、行为主义的刺激和反应、认知心理学的讯息处理等;然后根据这个
默认建立理论框架,用来解释人类的各种行为现象,通过“实验”证
明理论的效力。理论本身没有道德上的善恶,纯粹是一套知识,有没
有用、用在哪里不是科学家直接关心的课题。
儒家说“天道性命相贯通”、“天命之谓性”,一开始就不是从
形而下的经验现象切入。儒家当然不反对人有身体、物质或形下的部
分(孟子称为“气”),但更重要的是回到形而上的根源,这形而上
的“天道”就不是像西方知识之学从某个有限的观点出发,而是无所
不包。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天道存在?怎么知道天道的内涵是什么?
那就要通过我们的心性去“体验”。心性具备仁义礼智等道德价值,
也就是〈中庸〉说的“诚”、孟子说的“直”,因此天道、宇宙的根
源本体当然是善的,不是价值中立、冷冰冰的一套理论而已。科学家
也不会宣称自己的理论是天道或绝对真理,顶多是真理当中有限的一
小部分。
心理学关注的是形而下,儒家同时关注形而上的心性天道和形而
下的气,但以心性、天道为根本。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心理学的学说
不是都没有意义,对形而下的部分愈了解、具备愈多相关知识,当然
更有助于形上价值的实现,如同孟子说气可以“配义与道”。心理学
以实证为基础,一般人比较容易了解和接受,不像心性天道较为抽象
,我平常也喜欢看大众心理学的书。但儒家关注的是“安身立命”,
也就是安顿人生,为生活确立意义价值、理想方向的问题,心理学上
各式各样的学说,只是把握到人性或人生的一小部分片段。现在热门
的大脑神经科学仍然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就算把人的大脑解剖,也
无法直接观察到当事人的思想和感受,只能大略推测是在哪个部位。
我们不能等到科学家都研究透彻后,才开始过我们的人生,因此
传统基于“体验”的思想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就个人来说,可以帮
助我们把人生过得更良善美好,使生命充实而有光辉;就群体来说,
可以鼓舞民心、凝聚共识、互助合作。“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我们还是要以“诚”或“道义”做为心灵情感的归宿、存在的核心
价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