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
‧第三章》)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
‧子张》)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在诸子百家当中,如果要选择一家代表中华文化、华人安身立命
的根基,毫无疑问地是儒家。如果要选择两家,则是儒家和道家。儒
家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除了外部的历史和政治因素,比
如皇帝为了巩固权位而利用儒家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内部的思想因
素,也就是儒家在思想上确实有优于其他各家之处。
诸子百家表面上看好像是平列,其实应该有思想境界、层次的高
低,能够探索穷究形而上之道,也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才是大
思想家,不然只是某一领域的学者罢了。像兵家专门讲带兵打仗,农
家主张君民并耕而食,都是只从某个专业领域出发,推而广之,用这
个领域的观点来看待其他事物,比如战争也可以引伸成为“斗争哲学
”,用来解释社会上的许多现象,其中未尝没有一些道理。但特定领
域的观点是有其侷限性的,每一门学问都有其独立性,不是任何事物
都可以拿自己的专业硬套。所以儒家才会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
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要找到可以真正统贯各种学问的
“君子之道”才行。
“君子不器”就是要找到真正有普遍性的思想基础,儒道两家都
可以做到“不器”,不被有限的观点所侷限。但道家相较于儒家还是
有所不足。道家找到普遍性的方式是“道法自然”,回归到生命自身
。道家认为过度发展的人文体制会伤害生命,虽然道家不一定反人文
,但对人文至少是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不管人文当中的内涵是好是
坏,只要保持心灵的虚静就够了。对道家来说活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虚其心”、“弱其志”才能够“实其腹”、“强其骨”,至于活
下去之后,要怎样才能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不是道家探讨的重点。
道家没有明白讲出人生的意义、价值何在,仅主张“无为”。因
此其他学派往往会借用道家的思维方式,用来满足自身目的。比如法
家的权谋,认为君王应该喜怒不形于色,在权力斗争当中不要选边站
,让任何一派独大;应该操作派系之间的权力平衡,各派系才会俯首
听命。这虽然也是一种“无为”,但出发点是自私的。又如阴阳家利
用道家善于敏锐感应的特质,让心灵保持在虚静的状态,就可以“窥
天地之化几”,用来卜卦算命、预测未来等,流于迷信。这些其实都
不是真正的道家。儒家正面讲人生的意义、价值是“仁义”,仁义的
实践场域就在我们所处的人文或人伦世界,可以防止上面说的种种弊
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