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angWenli (半退隐中)》之铭言:
: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 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
: 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 。’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
: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 论语‧季氏》)
: “儒家是不是一种宗教”这问题常引起大家的关心和讨论,答案
: 要看我们如何定义宗教。如果是对神明的信仰,在《论语》当中其实
: 并不强调这一点,孔子并未宣称自己是神,虽然孔子也说过“祭神如
: 神在”、“知我者其天乎”,但只是点到为止,重点是人内心的诚敬
: ,“天生德于予”,提到天或神明的部分,都可以用良心或德性来代
: 换。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并不算是很典型的宗教。但如果换个角度
: ,从“终极关怀”切入,儒家显然和宗教有许多共通性,都是对“天
: 地万物的价值定位”、“人生应当追求的理想方向”有所描述说明,
: 可以成为安顿生命心灵的一种智慧思想。
: 就宗教的构成要素来说,当然是以教义或思想为核心,通常就以
: 某部经典为代表,比如基督教《圣经》、伊斯兰教《古兰经》。但并
: 不是只有教义,针对教义进行抽象玄奥的哲学论辩,一般人不见得能
: 够了解。宗教的信徒当然不是盲目信仰,完全不懂教义,但在日常生
: 活当中,宗教更多时候是做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比如佛教徒的诵
: 经、参拜、打坐,基督徒的祷告、上教堂。教徒之间也会组成同修团
: 体,分享个人的宗教体验、研读经典、从事慈善活动。就儒家来说,
: 古代其实也有各种生命礼仪,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儒”
: 的原意即是周代掌握诗书礼乐射御等知识技艺,担任教育、礼仪等方
: 面职务的人。当然这些教育、礼仪古代就存在,是中华文明的共同基
: 础,并不是从孔子开始的儒家的专利,孔子是继承周代的礼乐而在思
: 想上进一步发展,反省礼乐的根源是“仁”。
: 孔子的学问当然不是只有书面上的理论文字,如第一段所示,读
: 经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的言行举止,乃至群体事务的处理上有良好表
: 现,如果不能,读再多书也没用。但现代社会的构成方式和古代已经
: 有很大差异,许多制度是从西方移植而来,比如民主、资本主义等。
: 这也是儒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欠缺相对应的仪式、修行和团体
: ,大多只能从事学术研究,容易和生活脱节(反之,宗教徒强调信仰
: ,对教义不甚了了,也是另一个问题)。但并不是必然如此,孔子说
: 礼可以“因革损益”,只要思想核心“仁”还在,当然可以顺应时代
: 变化,开发出新的礼乐制度、生活方式,这是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具体
: 落实。
宗教在社会的发展?
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展现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社会倡议等等......领域上
台湾的现况是就连佛教做的都很差,更不用说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甚至你现在谈的儒教
佛教的话能拿的出手的也就只有慈济
可是一般宗教学者研究慈济就只会把他当慈善组织看待,
因为他的背后并没有佛学信仰基础
就算谈慈济,他的社会福利做得也很少,而且项目上几乎只有做灾难救助
跟天主教扛起台湾一半以上的社会福利,
跟长老教会深入原住民部落偏乡的社会福利完全不同
甚至八八风灾过后还发生慈济建设的小林村因为大门门口有慈济的标志被认为是偶像崇拜
而空间设计也不符合原住民部落的生活型态
而是强调慈济的信仰,吃素的价值
遭到原住民部落抵制
完全是为"名"而做善事的
甚至十几年前还发生过慈济要在内湖保护区盖大楼而被当地居民和环保团体抗争的事件
其他的佛教团体或许有做零星的社会福利但规模都不大
至于社会倡议,也就只有释昭慧有在谈性别和人权相关议题
这块其他佛教团体都没怎么看到
至于高等教育,大概只有法鼓山是真正在做研究的吧
佛教是如此,道教呢? 看不到有什么相关作为
更不用说儒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