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儒家的根本精神在于实践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23-02-05 20:05:38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由孔子的这几句话可知,儒家的根本精神向来是行重于知,以实
践为本。“行”更明确地说就是在真实的人间、人文世界进行道德创
造。儒家在历史上诞生过许多学派,但都不能离开以实践为本的精神
,一旦远离实践,学派内部就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走向腐化衰败。
以宋明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学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
例,两派的代表人物都有恳切的道德实践工夫。理学提倡“涵养须用
敬,进学在致知”,主要的工夫是读书明理,在思想、理论上固然会
产生一些问题,和道德实践的关连性不是那么密切;不像心学扣紧本
心良知,和道德实践有本质的相关。但陆象山也认为朱熹具备“泰山
乔岳”的气象,只是在关键处的“道”不够透彻明朗而已。理学追求
的目的当然不是死读书,而是要将学问思辨所得的道理用在自己身心
上,产生变化气质的功用。但理学发展到后来却慢慢变质,只钻研书
中的历史知识或哲学理论,遗落了实践的环节,逐渐僵化而失去生命
力。
心学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伟大的实践精神,阳明本
人也有许多具体的事功表现。但阳明弟子继承及发展的良知学有逐渐
走向神秘化的倾向,似乎只要领悟到良知就可以无所不能,一切问题
就可以迎刃而解。良知固然是一切的根本,但要在真实的生活中实践
才有意义,不是供奉在神坛上让人冥想参悟膜拜,阳明本人也不会赞
成这种做法。要在真实生活中实践,对家国天下有所助益,当然要在
良知的基础上加入更多辅助性的知识。如果只讲求顿悟而不重视知识
,不解决具体、实际的问题,心学就会慢慢腐败变质,流于空洞或狂
禅,和佛老的界线也模糊难以区分了。
佛老和儒家同样属于“生命的学问”,佛家、道家也是非常重视
实践的,但他们实践的目标、对象不是人间或人文世界。道家看到人
文世界的种种弊病,主张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来消解。佛家讲求因
果报应,固然有入世的一面;但其向往的终极目的是超脱轮回、进入
涅槃境界,用心是在彼岸而不是此岸的人间世界。因此当然不算是儒
家。
为什么儒家发展到后来往往会慢慢偏离以实践为本的精神呢?可
能是因为相较于实践来说,钻研书面知识或冥想参悟都容易多了,不
需要去面对现实上的各种艰难考验、麻烦挫折。现实总是有一堆狗皮
倒灶的事情,真正要处理、解决是又累又辛苦的事,眼不见为净轻松
多了。甚至连佛道两家也不免有这种“逃避”的意味。但也正因为程
朱陆王能够勇敢面对时代的难题,才能够成为一代大师,如同孔子说
的:“仁者先难而后获”。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