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
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
宰我问孔子:“一个有仁德的人,如果别人告诉他:‘有人掉进
井里了’,他会奋不顾身跳下去救人吗?”宰我并不是单纯提问,而
是故意设下陷阱、难题来测试孔子。“仁”是孔子平日经常教导弟子
的核心价值,但春秋时代是乱世,有德之人不一定有福,对人付出关
怀,不仅得不到回报,甚至还可能反过来被别人利用、糟蹋、伤害,
真是太不公平、太不值得了。如孔子周游列国,也是怀抱救世的热忱
,却多次遭遇危难(如陈蔡绝粮),始终没有获得重用。宰我是言语
科高材生,机智有余而天良不足,也许是有感于现状,对孔子讲的“
仁”起了怀疑,才提出此问题。
这问题的难处在于:无论回答“是”或“不是”都不合理。如果
仁者不顾一切跳到井里,不仅未必能够救到人,还可能导致自己受伤
、死亡。当然宰我是做个比喻,暗示说:老师你天天提倡“仁”,结
果还没帮助到天下人,自己就先垮了,这种事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做
到。但如果听到这消息却见死不救,则又与“仁”相矛盾。仁者爱人
,仁就是无私的关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对待别人像对待自
己一样去帮助他。所以仁者一定会去救人,但现实上又行不通,可见
我们不应该提倡“仁”。
孔子认为:仁者、君子本其爱人的心愿,当然会去救人(比喻积
极关怀、改善社会),但爱人、救人并不是凭一时冲动、一厢情愿就
可以的,需要有恰当的方法和知识,这部分就称为“智”。孔子是“
仁且智”,以宰我的例子来说,仁者固然会对井中人生起恻隐之心,
但绝对不是自己立刻跳下去,而是会静下心来,思考哪些方法才能安
全救人,如寻找绳子、打119请求消防队支援等。己立才能立人,己
达才能达人,爱人前先照顾好自己,具备充足的能力再出门助人,才
是有智慧的做法。当然“仁”与“智”两者仍以“仁”为本,因为有
一颗爱人的心,才会努力设想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故也可以单提“
仁”而将“智”包含在其中。“可逝也,不可陷也”,是君子会前往
救援,但不会愚昧到陷入井里。“可欺也,不可罔也”,是可以用听
起来合理的事(如井里有人需要帮忙)欺骗君子,却不能诬赖君子不
明白道理(如跳进井里)。可见儒家是通情达理的,宰我对儒家的想
法完全是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