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中的“君子”(11)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7-07-13 17:30:19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由本章来看,一般人认为儒家死守既定的社会规范,这完全是一
种误解。孔子说:“君子面对天下万事,没有一定要做什么,也没有
一定不做什么,完全看是否合乎‘义’而定。”可见“义”才是做决
定之前,衡量是否行动的判断依据,而不是符合某种呆板的公式。物
没有生命,如电脑,可以完全依照使用手册加以操控,其反应是固定
的。儒家重视的是人际关系,人是活的,每个人随着性格及情境的差
异,遇到事情都有不同的反应,表现千变万化,很难事先预料、掌控
。这不是说天下事没有是非对错,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
上,仍然有更高的“义”做为共通的判断标准。但我们不能把“义”
看得太死板,以为符合特定的想法、做法才是“义”,如此就曲解了
“义”。
  “义”是什么?一般人处理人际关系,往往不以“义”而是以“
利”做为标准,对我有利的朋友才结交,对我不利的朋友则疏远,甚
至排斥、打击他。或以感性的好恶为标准,“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死”(《论语‧颜渊》),喜欢的人认为他什么都好,不喜欢的人认
为他什么都坏,流于偏激。感性和功利都不是“义”,也不能形成有
意义的人际关系。“义”以仁为本,虽然“义”并没有清楚的方法或
步骤,却有个大前提,就是你的一切行动都要出自良心、爱心;也因
为你是从爱心、善意出发,才能够敏锐感应对方的生命状态及当前所
处的存在情境,从而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判断。“义”就是合宜之意
。仁义皆从心上说,心虽然属于感性,但并非主观的偏见或好恶,而
是普遍、客观的,可说是一种大爱。仁与义的差别在于:“仁”是纯
内在,是对人一视同仁的一点善意。“义”则牵涉到具体的人事物,
相较于仁为外在。“礼”外在化、客观化的程度当然更强。
  本章还有两点可补充:一是每个生命与存在情境都是独一无二,
即使是同一个人处在同一种情境下,对事情也未必有相同的感受及反
应。所以我们应该依照当下的状况,创造出新的方式来与他互动。即
使前人摸索出一些在大多数状况下适用的方法(如前文说的“礼”)
,也只能做为参考,无法完全套用。二是佛道两家也强调不落入对立
的两端,才能临机应变;如庄子的“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和孔子“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有相通之处。但道家只重
视心的自由、活泼这一面,并不像儒家是以“仁心”,也就是对人乃
至天地万物的爱、热情、动力为本,两者仍有差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