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中的“君子”(09)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7-07-08 17:19: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
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
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仪”是地名,在卫国。“封人”是掌封疆之官。“君子”指当
时贤者。仪封人虽然官位不高,但只要有贤者前来,仪封人必定会亲
自求见,向贤者当面请教,贤者也乐于接见他。可见仪封人颇有识人
之明,频率和贤者相契合,故能够聊得来。孔子是知名的学者,有一
天路过仪地,仪封人自然要把握机会,请孔子身旁的弟子(从者)帮
忙引见。
  《论语》并未详细描述仪封人和孔子见面的经过,只记录了见面
后仪封人发表的评论。想必在见面时,仪封人观察的不只是孔子的言
语、表情、姿态、动作,更从这些外在表现,感受到孔子是一个“纯
亦不已”的德性生命,深深触动仪封人的心,才有以下评论:“同学
们啊!你们何必担忧老师离开鲁国、不受重用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
了,如果上天有意拨乱反正,一定是以你们老师做为宣扬教化的典范
啊!”“木铎”是金口木舌的铜铃,古代施政教时召集群众所用。
  仪封人为什么如此确信?〈中庸〉说:“天命之谓性。”这“性
”依照孟子的说法,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发而为
仁、义、礼、智四种德性,这些都是“天之所与我者”,是上天赋予
每一个人的。《论语》的学问是成人之学,“有道”、“无道”不是
看人的外在表现,而是一个人有没有把他内在的良心善性充分发挥实
现出来,如果有,才算是人;不然即使人模人样,也只是衣冠禽兽罢
了!春秋时代正是一个“人不像人”的时代,所以说无道。仪封人之
所以被孔子感动,重点不在于孔子的学问渊博、礼仪周到,而是孔子
身上确实有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举手投足之间,自然能让人感受到
仁慈、宽厚、谦逊的风范,如同春风化雨。
  但以上所说的天命之性,属于“理”的层次;至于现实上能否获
得别人的赏识、支持,而将道德理想推展到全天下,则是“气”或“
命”的问题。理就在人心中,只要反躬自省、向内心探求就可以找到
;但“气命”的部分,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互动,就要靠时机或
条件配合。即使孔子已经将生命修养到99%的纯净境界,也无法保证
别人跟他一样,只能靠每个人各自努力。虽然孔子在世时并未获得重
用,但身为君子,本来该将重心放在自身的修养,对于外在的遭遇或
条件则全盘接受,随缘运用或改造而不必执著。这就是〈中庸〉说“
君子居易以俟命”的道理。只要人对道德理想还有所向往,孔子的学
问就永远有其价值,只是盛世实现的程度高,乱世实现的程度低罢了
,这对于孔子的学问又有什么妨害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