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中的“君子”(04)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7-04-16 14:41:15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本章孔子提出的五件事,虽然属于具体行为的指点,但都是以同
样的心态为根本。我们不能只是模仿表面的行为,背后的心态才是重
点。这心态即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无终
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字面上的解释、翻译是“吃饭不一定
要吃饱,住的房子不一定要舒服”,难道孔子提倡贫穷,要我们吃饭
只吃八分甚至五分饱,住进简陋的屋子里吗?可见只从字面上理解是
很荒谬的,这两句话的重点应该是:君子将生活重心放在精神、心灵
层次,故对吃大餐、穿名牌、住豪宅、开跑车等物质层次的享受,自
然而然不感兴趣;不是刻意追求贫贱,但如果不幸遭遇贫贱,君子内
心的快乐也不会改变,这才是孔子要说的。
  “敏于事而慎于言”是就一般人常犯的过错给予指点,一般人经
常说得多而做得少,但君子或儒学的重点在于实践而非空谈,做到才
算数。无论言语或行事,都是从内在的真诚出发,所言所行无非为了
实现爱人的理想。俗话常说“勤俭是美德”或“谨言慎行”,广义来
说也不算错,但并没有把背后的心态讲清楚,容易产生误解。如“勤
俭是美德”,难道是要每天打拼赚钱,对任何花费都斤斤计较吗?“
谨言慎行”是为了明哲保身,以免招来别人嫉妒、攻击吗?像这样的
理解都会有一些问题,问题就在于没有把“爱人的理想”或“道义”
等精神价值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还是出于私利的考量。我们在解
读“敏于事而慎于言”乃至《论语》其他篇章时,也应该把握根本心
态,不要有模糊或错误的理解,才能豁显君子的本质。
  “就有道而正”是在谨言慎行后,亲近有道之人,向他请教,以
修正自己的过失。道德实践虽然是自己的事,但人难免有盲点,透过
良师益友的角度,客观地检视自己,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消极地过
俭朴生活,减少物质享受,将资源用来促成人与人的相爱;还是积极
修养自己,少说伤人的话,多做爱人的事,积极、主动、无私地关怀
别人;又或者亲近良师益友,不断学习成长。其核心是一贯的,皆是
为了实现爱人之道。能随时以此为生活目标,孔子认为这才算好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