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中的“君子”(01)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7-04-06 23:23:19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学”有“觉醒”与“效法”两义,学的重点在于良心充分觉醒
,发挥爱人的动力。但人心不免被偏见、私欲、习气所障蔽,故还要
向古圣先贤、良师益友学习,检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有无过失,以免
自以为忠于良心,却有细微的障蔽而不自知。当然两者还是以觉醒义
为主,效法义为辅。道德实践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自己的状况只有自
己清楚,别人的建议仅供参考。无论是哪一种意思,“学”都不宜解
读成对客观知识的学习。因为儒家是成德之教,《论语》是成人之学
,即“如何从事道德修养与实践,树立理想人格”的学问,如果将“
学”解读成学知识,就偏离了孔子的原意。儒家当然不反对广泛学习
知识,但知识要促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才有意义,并不是为知识
而知识。
  “时”有“时常”与“时机”两义,“习”有“实践”与“温习
”两义,故“时习”有时常实践、时常温习、及时实践、及时温习等
含意。“时常实践”是良心随时觉醒并落实在生活中,才算是懂得孔
子的道理。“及时温习”是在良心迷失时,温习前贤的道理有助于稳
住自己的心情。“时常温习”和“及时实践”是平日努力学习道理,
对道理了解得愈多,也就愈能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方式,将良
心、爱心表现出来,有爱心却不懂得传达,别人也感受不到。
  能够“学而时习之”,心中自然会升起生命成长的喜悦;生命散
发出的光辉和热度,自然会吸引、感召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共同切
磋、琢磨学问,一片和乐融融。“悦”是就自我来说,“乐”是就人
我交往来说。以上是正常状况,但如果自己努力从事道德修养与实践
,却仍然无人欣赏、闻问,又该怎么办?孔子认为:即使别人不了解
、肯定我,我也不会感到生气、难过,才是真正的君子。可见君子的
品德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努力修养、实践本身就有意义,不需要靠好
结果(如别人的肯定)来支持。能够自得其乐,在学习中体会到无穷
的喜悦和乐趣,就算终身孤独,人生也过得充实而没有遗憾了!
  “学而时习之”属于内圣面,“有朋自远方来”属于外王面,“
人不知而不愠”则规定了两者的本末关系,以内圣为本、外王为末。
“内圣外王”就建立起儒学的纲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