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论语‧学而》)
现代人常误解“孝”的意义,认为儿女遵守、顺从父母定下的规
矩就是孝,而有“孝顺”之说。“孝”遂不知不觉变质成权威,令人
排斥反感,连原本“孝”的意义都失去了。其实无论是哪一种人际关
系,最根本的动力就是爱(仁心),只是对父母称为“孝”,对兄弟
姊妹称为“悌”罢了,不宜将“孝”与服从权威混为一谈。“不好犯
上、作乱”在古代的情境下,虽然是指服从君主或政府的命令,但儒
家也不是愚忠,如果与君主理念不合,仍然要勇于劝谏,甚至辞职抗
议。故在现代的情境下,“不好犯上、作乱”可理解为对道理或正义
的坚持。由于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所以对家人我们可以直接去爱;
但对社会大众就不行,必须透过客观的体制运作间接地爱人。仁心优
先于义理,如果在家里懂得如何爱人,在社会上做事就比较不容易(
非绝对)有自私的想法,而破坏公平正义。
“君子务本”,“务”是重视、努力之意。“本”有好几种意思
,如理论分析之本、实践历程之本、实存体验之本等。“孝悌为仁之
本”的“为仁”应解释成“行仁”,即就仁心的推扩来说,孝悌是实
践历程的第一步,亲亲(爱家人)才能仁民(爱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爱物(爱天地万物)。“孝悌为仁之本”解读成理论分析之本是不
通的,如前所述,仁心已经是一切人际关系的根本,不能再有更高的
根本,孝悌只是仁心的发用。
孝悌虽然只是爱人之道的第一步,但这一步却有特殊的意义。孟
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尽心上》)爱亲敬长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
,孩童虽然没有孝父母的能力,但此时“心灵的母火”就已经被点燃
了,不仅有爱父母的心,也从父母那里接受无条件的爱,相信自己是
值得被爱的;且从爱父母出发,推己及人,愿意主动去爱人。所以家
庭中如何维持住“心灵的母火”是很重要的,如果小时候缺乏无条件
的爱,长大以后容易对人抱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要靠自己重新点
燃母火、培养爱与同理心比较困难。这是儒家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