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论语》中的“君子”(06)

楼主: YangWenli (半退隐中)   2017-05-14 20:28:38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
  由本章可看出:儒学是以实践、体验为本的学问。“言”是知识
之学,知识之学可以先建立一套理论、常模、公式,依照一定的程序
、步骤去反复操作,会得到稳定、可靠的结果。如科学家作实验,便
是典型的知识之学。但儒学是生命之学,涉及“人”这个最不稳定、
变化最大的因素。人有其情感、意志,顶多只能归纳出整体的趋向,
无法精准预测个人在当下每一刻的反应。
  但生命之学也并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流于主观,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感受、性情有很大的差异,但都有“行道”或“
成为君子”这共同追求的目标,只是顺应个别差异,可采用不同的方
法、途径达成目标。“道”不在心外,日常生活的实践,自然会感受
到一言一行是否合乎道。“道”落实在人心中便是“仁”,“君子去
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时时以纯净无私的爱心来衡量
、要求自己的言行,才称得上君子。纯净无私的爱心就不是外在的公
式或规范,而是个人内在的体验。只有在具体、实存的情境当中,不
断摸索尝试,从做中学,才能慢慢找出实践爱人之道的恰当方式,无
法事先预测。
  子贡请教老师如何作一位君子,孔子回答:将自己理解的道理实
行出来,再去讲述这些道理。虽然行道是以内心的体验为本,但孔子
并未教人不读书,还是可以从书本上或前贤的言行中吸收经验,做为
参考。但理解、掌握书中的知识,也只是头脑、概念思辨上懂,感受
不深、体验不切。前贤的经历也不会和自己面临的处境一模一样。书
上写的往往和事实有落差,一定要亲自去做,才算是真正了解、体会
道理,将道理的精微、奥妙处充分开发出来。如果自己没有深切的体
验,只是将古书的内容作归纳整理、模仿抄袭,便违反了儒学的宗旨
、目标。
  以上所述也不是叫人不要著书立说,而是言说要以实践、体验为
根据,知行并进,言说才有可靠性,才合乎时代的需要,也才有动人
的力量。须知言说容易,亲身实践才困难,如《尚书‧说命》云:“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之所以如此告诫子贡,便是因为子贡常
好高骛远,话说得太夸张,如以“博施济众”诠释仁,令人感到难以
实行;还不如老实用功,“能近取譬”。(《论语‧雍也》)孔子这
句话也不是只针对子贡,任何人都会犯这种偷懒的毛病,只有“坐而
言”忘了“起而行”。这一章是值得我们念兹在兹,随时自我提醒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