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
本章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富与贵”到“得之不去也”是讨论
“取舍”,第二段从“君子去仁”到“颠沛必于是”是讨论“存养”
。取舍偏重外境,存养偏重内心,但心境又是交互为一体的。君子之
所以为君子的本质就是仁,取舍或存养皆是以仁为本,仁既是心又是
理,既是道德实践的根据,又是形而上的本体,仁心、仁理、仁道、
仁体其涵义是一。
取舍的重点在“欲恶”,即喜欢或讨厌。“富”是有钱,“贵”
是有权。孔子并不排斥富贵,他认为人追求富贵是一件自然的事。不
只是小人想要富贵,就连君子实现爱人的理想,也多少需要一些现实
条件,做为行道的凭借。所以说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人往往会被
物质条件牵着鼻子走,忘了这只是凭借或工具,有富贵固然很好,没
有也无所谓,并不会对君子爱人的心愿构成妨碍。所以孔子提醒我们
时时莫忘初衷,对于用不合理、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富贵,即使心里
想要,也应该立刻拒绝,才不会在不知不觉间,内心受到欲望的引诱
而走偏。贫贱也是一样,虽然人人都讨厌,尤其每天进德修业的君子
,更容易不服气,觉得我已经这么努力了,为何上天对我如此不公平
?但人生的意义、价值完全不必建立在贫富、贵贱等外在际遇,而在
于你有没有一颗爱人的心。如果有,即使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如集
中营),依旧能够心安理得,不会为了脱离贫贱而做出一些不合理、
不正当的事。
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能够时时检查自己的仁心、爱心还在
不在?够不够纯粹?有没有偏差?如果有,心才能够发挥感通的能力
,遇事做出合理的判断,待人准确拿捏分寸。对富贵、贫贱的取舍是
来自内心的存养,存养则要靠平日的累积,所以说“君子无终食之间
违仁”,也就是时时刻刻都要做工夫,即使是一顿饭这么短暂的时间
,工夫也不能间断。什么样的工夫?就是持守住仁心、仁理、仁道、
仁体的工夫。怎样才算是工夫纯熟?孔子提出“造次”与“颠沛”两
种特殊情境,做为检验标准。“造次”是急遽苟且之时,即突然发生
的变故或无足轻重的小事。“颠沛”是倾覆流离之际,即经历长久的
磨难或流离失所。在这两种情境下,依然保持纯净的爱心,过滤掉私
心、欲望等杂质,才算是通过考验。仁的工夫是内心的存养与外在的
应事接物兼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