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kkdc (ykk)
2022-07-09 01:02:14舍利弗尊者的名字,来自他的母亲,其母名为一种鸟名:舍利(义译:春鹙、秋露、
鹙鹭等),由称为舍利这名女人所生的儿子,故名舍利子,即一般经典称的舍利弗尊者。
般若心经是观世音菩萨与舍利弗尊者两人的问答。汉传大藏经中有数个不同翻译版本
的心经,10多年前隔壁板就有人分享过,转贴过来供大家参考。
※ [本文转录自 Buddhism 看板 #1BUYWZuM ]
作者: cool810 (随缘) 看板: Buddhism
标题: 《心经》的几个译本(梵译汉;藏译汉) (一)
时间: Tue Feb 16 13:07:45 2010
《心经》的文字是撷取自《大般若经》第421卷与第429卷,两卷都是出自于第二会。
《大般若经》共十六会,其中第二、四、九会等般若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西元前一世纪左
右。其余各会都是之后结集的经典。依据经文比对,《心经》的文字是撷取自《大般若经
》第421卷与第429卷,两卷都是出自于第二会。
http://www.towisdom.org.tw/03-mag/531/tow531.pdf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经文仅二百六十个字的迷你小典,但言简意赅,般若
思想体系完整,自译本完成后,代代传诵不绝,至今佛教徒每日佛前课诵中,是必课的一
段。
一般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系列,每部经典总是分成序分、正分、与流通分。如
《阿弥陀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等,经文大都均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为起首,其次,再述与会的大菩萨、大比丘僧等成员人数等,此即为该经的序分。而
经文的末端,总是以“佛说是经已,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作收
尾,是为该经的流通分。但自幼习诵的《心经》,却是一开经便出现“观自在菩萨”,然
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继之。既无记载参与法会的
人物,也无交代地点。好像一部经,没有了经文的序品,便直接进入经文的核心。其实原
始梵文《心经》,是有记载释迦佛说此经的原委的。《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名Prajñāpāramitāhrdaya-sūtra。自梵文译成
为汉文,史上相传计有七个同本异译本,即:
第一译,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约译于五世纪。
第二译,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约译于七世纪。
第三译,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约译于八世纪
。案,法月,梵名Dharmacandra,音译达磨战涅罗,唐代译经僧,东印度人,一称摩提国
人,开元十八(730)年安西节度使吕休林之引荐,而于二十年(732)抵长安,贡献方术、医
方梵夹、药草经书,并译佛经。
第四译,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约译于八世纪。案,利
言,唐代龟兹人,名地战溼罗,字布那羡,曾从西域沙门法月修习内外之学,开元十四年
(726)受具足戒,广研大小乘经、梵书、汉书、西域语。开元二十八年,随师法月入长安,
以方药本草呈玄宗,参与《般若心经》之翻译工作,开元二十九年随师法月西归。天宝十
三年(754)再度东游,次年,入武威,住龙兴寺及报恩寺,助不空译经。贞元四年(788),
任职译语。次年随侍般若三藏,任《那罗延经》之翻译。般若,北印度迦毕试国(罽宾)
人,七岁出家,十二岁受具足戒,二十三岁至中印度那烂陀寺,游南海诸国,建中二年
(781)抵广州,旋入长安。贞元六年奉命出使加溼弥罗,受赐“般若三藏”之名及紫衣。
第五译,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约译于九世纪。
案,日本天台宗第六祖圆珍,于853年赴唐,在长安等地居五年,曾从般若怛特罗学两部
密印,又从智慧轮三藏习受两部祕法。
第六译,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约译于九世纪。案
,法成,西藏译经师,藏名Chos-grub,生于后藏达那,为吐蕃贵族管氏家族后裔,幼年
生长于敦煌,尝住西藏果耶寺,任吉祥天王之翻译官,封号为“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
曾将二十多部汉文佛经译成西藏语,会昌二年(842),法成住甘州(今张掖)修多寺,译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流传于敦煌一带,敦煌石室藏有此译本,被称为“敦煌石室本”
。
第七译,宋代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译《佛说圣佛母般
若波罗蜜多经》。约译成于十世纪。案,施护,梵名Dānapāla,宋代译经师,北印度乌
填囊国(Udyana)人,世称显教大师。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与北印度迦溼弥国
之天习灾三藏,同抵汴京,驻锡于太平兴国寺之译经院,致力于经典之翻译。
一般流通于大众,每日课诵的文本,大都是依据以上七个版本之中的玄奘译本。而玄
奘译本与鸠摩罗什译本,都是开门见山的以“观自在菩萨”为开经,但其他五译本,却都
详实地记载了此经的前缘,如天竺沙门法月所译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却很
完整地说出: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
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
住不思议解脱。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面向
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欲于此会中,说诸菩萨普遍智藏般若波
罗蜜多心,唯愿世尊听我所说,为诸菩萨宣祕法要。尔时世尊以妙梵音,告观自在菩萨摩
诃萨言:善哉善哉,具大悲者。听汝所说,与诸众生作大光明。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
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蕴自性皆空。
……从经文内容中,便可得知,世尊说经的地点在王舍城,与会的大比丘有百千人,
(依施护的译本,谓比丘千二百五十人)大菩萨七万七千人,其中上首的菩萨为观世音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而观世音菩萨却在此时,向佛请示欲对大众宣说,自己体
悟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世尊首肯后,观世音菩萨便开始宣祕法要。经文至此,法
月译本便进入与玄奘译本相同的内容,而从经文文字内容中,便可得知,整部《般若波罗
蜜多心经》,包括咒语等,都是观世音菩萨说的法,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
谛等,浓缩了内容庞大的《般若经》,总归结为诸法皆空之说。尤其是揭橥了“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至理名言。
在经文的正分中,观世音菩萨多次呼唤佛弟子“舍利子”,在鸠摩罗什译本作“舍利
弗”,舍利弗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梵名 Sariputra,,自幼形貌端严,及长,修习诸技
艺,通晓四吠陀。早年与邻村目犍连交,投外道出家学道。后遇佛陀,遂与目犍连各率弟
子二百五十人同时诣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归佛后,随从佛陀,辅翼圣化,被推为上首弟子
,智慧第一,引荐须达多长者皈依佛陀,捐建祇园精舍。曾与目犍连共同阻止提婆达多率
五百比丘的破坏僧团计画。晚年先佛入灭。一般佛经,在经文的末段,总是由佛终结,但
鸠摩罗什译本及玄奘译本,到了“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娑
婆诃。”便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但其他五译本,却有总结,犹如一般经文的流通分,
五译本中,般若与利言所译的译本结语是:如是舍利弗,诸菩萨摩诃萨于甚深般若波罗蜜
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说已。即时世尊从广大甚深三摩地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
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应如是行。如是行时,一
切如来皆悉随喜。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弗大喜充遍,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大欢喜
。时彼众会,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七个译本之中,以
玄奘本流通最为广远,是故以此二百六十字,为创作主题者,代代不绝。创作的方式,多
数是抄经文、写经文、刻经文、铸经文等。因此刻在石碑像上,历代经幢上,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