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法身是否为神秘身

楼主: ykkdc (ykk)   2022-07-02 17:05:25
法身,梵语dharma-kaya,kaya不是指色身、身体
>>>>>
摘自:仓忠仁波切《佛教四部宗义.见解明释集》
智法身——十地菩萨(自心)断除最细分所知障之后,其心续中入定根本智即成就一
切相智,也就是成就智法身,因此,一切相智自法就是智法身(佛陀内心已净除烦恼障、
所知障的意识光明心本身就取名为智法身)。如是,是以道谛的角度而安立“智法身”(
大乘有学道最后续流入定空性根本智下一刹那断除所断证得的解脱道即佛果的智法身)。
(注:现观次第,《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玄奘法师译):“道有五种,谓资粮道、加
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无学道)。”道谛的施设处是补特伽罗自己的内心意识,比如
当自己的内心意识最初现证空性获得见道,当内心意识现观大乘无学道即成就智法身。)
自性身(佛的自性法身):
(1) 中观宗主张,自性身是具有二种清净的法性身:1.自性清净法身——以“一切相
智之空性”而安立。2.离垢清净法身——以“一切相智之灭谛”而安立,也就是“一切相
智离二障之灭谛”。(佛无余断障的意识光明心(即佛的一切种智或称佛的智慧法身)的空
性、灭谛安立为自性法身,佛自心的究竟法性(空性)及离系功德(灭谛)属佛的自性身。)
(2) 唯识宗主张自性身是“离垢清净法身”,并不承许自性清净法身(何以故?因为
唯识宗承许外境空的二取空,并不承许自性空的空性)。离垢清净法身是以“一切相智之
灭谛”而安立,例如,离“外境有”之灭谛、离“名言之所趋入处自相成立”之灭谛。
总的来说,(补特伽罗自心)远离一切障碍之灭谛或空性就是自性身。报身、化身—
—具足智法身与自性身的身所依,彼身就是报身与化身,如是,唯以色身方面而建立报身
与化身。也就是,以自性身与智法身的施设处之补特伽罗而安立报身、化身,因为,自性
身与智法身是从依于某一补特伽罗而存在。
(注:补特伽罗是依自己的身心安立的士夫,补特伽罗佛圣者也是依自己的身心安立
的量士夫,佛圣者自己具有的身心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7-02 17:48:00
查佛光大辞典 法身的种类就有数十种 把每一种都弄清楚不知道要耗费多少时光
楼主: ykkdc (ykk)   2022-07-02 17:51:00
教理是要闻思学习的,不闻思学习那么无明的无知永远在那里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7-02 17:52:00
以一般修行人来说 不切实际就像一般老百姓 你要弄清楚政府各部会的功能和职责没意义
楼主: ykkdc (ykk)   2022-07-02 17:53:00
您先稍安勿躁,看不懂先放在心上,待日后因缘也许就能明白
作者: daye2012 (大爷)   2022-07-03 11:12:00
休行念了义经就好了,除非是以佛学为业,否则不要浪费时间在这些佛学理论上面
楼主: ykkdc (ykk)   2022-07-03 12:12:00
如果只当作理论那很可惜,殊不知这关系在实修的正见。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7-03 12:47:00
每个人把自己要修行的法门弄清楚就好了 三藏如海还没弄清楚佛法每个细节 这一生就结束了 就变佛学不是学佛
楼主: ykkdc (ykk)   2022-07-03 13:07:00
就是因为要学佛的缘故,反而要弄清楚,弄不清楚只是盲修瞎练有些人学佛只想要求快、求速成,不肯花时间按部就班闻思学习这对初学者确实不容易懂,不过人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很多一开始不懂经过几年耐心学习逐渐了解,末学建议可多看多次刚开始接触看不懂是正常的,马上求了解那是不可能,目前看不懂的部分可以暂时先搁置,先种个因、种个教法的习气。
作者: gogolee0210 (小罗宾)   2022-07-03 14:29:00
感谢分享
作者: honyan (honyan)   2022-07-04 16:11:00
感谢ykkdc大的用心,教理前导安好,实修才不易出错。此外若发愿成佛,学习经教也是在培养菩提心,各类众生需要不同的方式去开导,就需要学习八万四千法门,这些都得培养,不会无因而生。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7-04 20:51:00
可是净空法师说要"一门深入"才有效果 心才会定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2-07-05 07:36:00
广学多闻这件事,就像是瞎子摸象,每一派都有独家见解,但总是会有共通处是导向对大象的认识,所以当多学一家就明白一种新的对佛法的诠释。当学越多家,归纳后对佛法的全貌会越来越清楚。最后会明白大象是长怎么样。若一生只学一家,真的明白佛法了吗,或者说明白的真是佛法吗。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7-05 10:29:00
我觉得若仅是要了脱生死,一门深入即可,例如专修念佛往生净土。若有余力再去理解其他宗派,从不同角度进入,会更有信心,更肯定。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7-05 13:20:00
可能要看资质 我的资质低 只能专注在某几个的部分而且广学之后 如果各家说的不一样的地方 要如何取舍??佛学不像科学一样 可以靠实验决定谁是对的最后可能会沦为口语上的争论
楼主: ykkdc (ykk)   2022-07-05 13:34:00
福报不足也会学不上去,这是自己业力因缘的关系,外在因缘师资条件、佛典三藏都具足了,但个人因缘不足也会学不上去除了闻思修、个人忏障等福德资粮也要培植,福慧二者都需要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7-05 14:26:00
各家所说其实都一样,只是不同角度或是使用的语言文字不一样而已。若有疑问可从本心角度、从法界角度来看,通常就不会有矛盾了
楼主: ykkdc (ykk)   2022-07-05 14:52:00
有时候各家所说的名相上、名词上一样,但是内涵并不一样,所以会有同一说词但内涵差别很大的情况,比如般若经的无自性一词,各宗(如唯识宗、中观自续、中观应成等)都会说无自性一词,乍看之下各家说的都是一样,但其实内涵差别非常大所以要去分辨学习,才不会因为名词上的相似而把各家说法混为一谈,这只能靠自己踏实的去闻思学习了,别人没有办法代劳(比如本文的课文提到,佛果的自性法身,这是大家都承许的,但是对于佛陀的自性法身,中观宗和唯识宗嘴巴上都会说佛具有自性法身,这样就是各家所说其实都一样吗,并非如此,只是大家都承许佛有自性法身,但是各家对自性法身的内涵解释不同,如本文提到中观和唯识不同的解释,因此就有了不了义)(依中观之理所证的佛果的自性法身,和依唯识之理所证的佛果的自性法身,是不一样的,因此其中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差别)(虽然总的说都是离二障之灭谛,但是各宗说二障内容有差别)(所以不是说名相上大家用词一样就内涵都一样,不是那么肤浅)(所以不是说唯识说空观,中观也说空观,所以所说的空观都一样,只是从不同角度认识,并非如此,从唯识认识的空观,和中观说的空观,是两种不同差别很大的空观,不是说名相上都说空观,所以认识的一样,甚至外道也有说空观,外道的空观和佛教内道的空观也不同,有的因为混为一谈,学到外道空观)(所以不会有那种同样都是空观,你要用外道的空观也可以、要用内道的空观也可以,要用唯识的也可以、要用中观的也可以反正都会证得同一种空观,有人会这样说,但这就是无知不了解才会这样讲,佛因应不同的所化机而宣说不同的无我教法,这其中或权或实,次第引导到了义的无我,而不是说都一样。)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以前我初学时也以为,各家说的都一样,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格西上课就有提醒不同空观是差别很大的,不是说不同角度的空观,你要用这也好、用那也好,到最后所证得的都一样,不是这样的,你只能说依这个宗派是这么说依那个宗派是这么说,然后你再从这些差别当中去抉择正见。)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7-05 16:06:00
感谢y大指教,同样的名词,可能各宗派含义会不太一样,但各宗派的目的我相信都是一样的,就是要让我们回归真心本性,只是方法、所看的角度、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而已。好比有很多手指头都在指月,目的是要让我们看月亮,没有手指头我们不知道月亮在哪里,顺着手指头看到月亮后,就不用再看手指头了。月亮即是真心本性,手指头即是各门各派。
楼主: ykkdc (ykk)   2022-07-05 16:14:00
各家会说真心本性,名词上一样,但对真心本性的内涵认识不同,这也是名相上一样但各家认识不同,比如唯识宗说的真心本性,和中观宗说的真心本性,有不同差别,如前面说过的,不是说词一样就都一样,外道也有说要回归真心本性,不能说因此就说外道和内道一样,都是要回归自心本性,那就太肤浅那也可能学到外道的回归自心本性,混滥而混为一谈,如前已述
作者: devil0915 (微笑杀手)   2022-07-05 16:40:00
ok,了解
作者: sysp (无极)   2022-07-05 17:30:00
我认同y大说的福报不够 学佛真的会有障碍
作者: VanDeLord (HelloWorld)   2022-07-06 11:25:00
学佛筑基很重要,初学之时(约12年年)完全以忏门为主,同时,有点体会才敢开始略持少戒,持戒有体悟了,才开始以四念处为基底开始禅修,禅修有些体会了,才敢开始广泛研读佛经,接触善知识,不懂之处也不敢强解佛经,怕自己产生认知上的锚定效应,等到经过具格仁波切、大和尚等大善知识持续指引,在工作中学佛,才开始逐渐有所成长。2005年参与 贝诺法王在小巨蛋的灌顶法会,体验到非常奇妙的身心变化,自此加速修行的成长速度。基本佛学还是窘迫不堪,需要向板上众多大德及善知识们学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