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南传菩萨道 释迦牟尼佛的菩萨修行过程

楼主: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9-08 13:24:54
: → noonee: 坦白说最近的讨论真是越来越奇怪了 09/08 12:30
: → noonee: 一堆人在讨论要有哪些经历经过哪些次第才能成佛成菩萨 09/08 12:31
: → noonee: 但是却宁愿互相口出恶言犯五戒也不在乎涅槃 09/08 12:32
: → noonee: 讲得好像成佛成菩萨是上大学拿学位 只要学分修满了就可以 09/08 12:32
: → noonee: 拿到的学位一样 09/08 12:32
: → noonee: 但是对于灭去自己心头之火却一点兴趣都没有 09/08 12:33
只有四种人已经完全去除嗔恨 无论发生什么事 内心都不会有噌恨升起
1. 佛陀 2. 僻支佛 3. 阿拉汉 4. 三果圣者
其他的人必须如佛陀的教导 时时刻刻守护自己的心 如理做意
避免让自己的心升起嗔恨
但另一个可能的情况是 说者无意 听者有心
若要克服噌恨 以下蒐集了佛陀建议的方法
(能有版友仔细的把它看完 并且信受 "奉行"
则内心能常保平静 死后投生善处 并且累积许多巴拉密
无论您日后要成佛还是阿拉汉还是天人 这样的巴拉密都很有帮助)
二、瞋恨
在《相应部》里,佛陀举了以下的譬喻来形容瞋恨:
“如果有一锅被烧得沸腾火滚的水,
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
同样地,当人的心受到瞋恨控制、受到瞋恨击败时,
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瞋恨。
所以他不能知晓对自己真正的利益、对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
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
在《增支部.一集》里,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丑恶相一般如此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瞋恨生起,
或增长已生起的瞋恨。
对于不如理作意丑恶相之人,若瞋恨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慈心解脱 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瞋恨生起,
或断除已生起的瞋恨。
对于如理作意慈爱之人,若瞋恨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增支部.五集》里《降伏瞋恨经》的开示如下:
“诸比丘,有五种降伏瞋恨的方法。
当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必须以这五种方法来将瞋恨彻底降伏。是哪五种方法呢?
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修行慈心观
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修行悲心观
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修行舍心观
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瞋恨的目标
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应当思惟每个人的业是自己的财产
他应当如此降伏瞋恨。
这就是降伏瞋恨的五种方法。每当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必须将瞋恨彻底降伏。”
一般上,瞋恨可分为两种,即暴力性的和忧郁性的瞋恨。
对于克服第一种瞋恨,培育慈爱是最佳的方法,因为它们是两个极端,是不相容的。
由于在同一个刹那里只能有一心生起,所以当慈心生起时,瞋恨心是不能生起的,
反之也是如此。
所以,只要你心怀慈爱,瞋恨就无法生起。
如果你时常培育慈爱,久而久之它就会属于你的性格的一部份。
到那时候,你就不容易生气。
这是以相对的素质克服瞋恨的方法。
在此,我想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以上述经文中提到的
“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瞋恨的目标”的方法克服瞋恨。
假设你在路上看到一堆很臭的粪,你是否需要把它拿起来放在袋子里,
然后不停地生它的气,骂它为何那么臭,气它为何弄脏了你的衣?
那当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你只需从它的旁边走过去,理都不必理它。
同样地,愚蠢的坏人就好像是一堆很臭的粪,你根本不必挂念着他,自找麻烦,
损己而不利人。
你应当想一想,生气是否对禅修有帮助?
如果有的话你就生气吧。
但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生气呢?
对于忧郁性的瞋恨,即包括一切的忧愁、伤心、悲泣、绝望等,你也应当如此思惟。
也就是说,如果忧郁对禅修有帮助的话,你就应该忧郁。
然而,忧郁不但对禅修没有帮助,而且有害。
所以,为何我们要愚蠢到使自己陷入绝对有害无益的忧郁当中呢?
佛陀、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阿罗汉及阿那含圣者都不会忧愁、伤心、
悲泣与绝望的。
为何我们不向这些智者学习呢?
总之,忧愁、伤心、悲泣与绝望是弱者所做的事,是没有学习的价值的。
再者,《念处经》的注释提及有六种法是有助于断除瞋恨的,即:
一、学习慈心观;
二、投入于修行慈心观;
三、思惟自己是自己的业的主人及继承人;
四、时常做(有助于断除瞋恨的)思惟;
五、结交善知识;
六、适当的言谈。
《清净道论》的第九章很详细地解释如何克服瞋恨。
由于知道其中所提及对治瞋恨的方法是很有助益的,所以我应当在此把它们提出来: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8 13:39:00
其实还有第四种人完全去除嗔恨。瞋恚是五下分结之一,也是三果阿那含圣者已经断尽的烦恼。掉举与慢心 从阿毗达摩的角度来说都与嗔心所无关 是独立的心所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8 16:44:00
问一下yogi与evo 杂阿含经说证阿罗汉果仍会向下退转瞿底迦(Godhika)六反退转 担心再退 举刀自杀-出自<大正2.286上--中>北传法师写的 我没实际去翻大正藏此外该法师还写:是时解脱阿罗汉 六反退失 "惧"再退而自杀(大正2.382下-383上)请问巴利三藏有此典故吗?因为阿罗汉1.会退转2.很害怕3.自杀--豆腐被吃得很爽怪不得 菩萨宁杀害众生而堕地狱 不修很逊的阿罗汉果参见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091.htm找到出处了 evo要不要问问帕奥禅林的禅师们怎么解读那段巴利经文的翻译?另 #19d3C1Q5 (Buddhism) AHJKL对翻译后的中文涵义另有解读~总之莫衷一是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8 17:46:00
请查阅: ceto-vimutti 这个字一般来说是与定力有关的,不论是阿罗汉或者凡夫,定力都可能会退。 不会退的是panna-vimutti 一般来说慧,特别是入流以后的道果智,是不会退的不可能说原先已经断了邪见,结果邪见复起,因为会升起邪见的因就是已经消灭了。不要说圣者的情况,就连凡夫也有这样"观智不容易退"的说法,比如说一个人在密集禅修中已经体验到某阶观智,他可能回家以后正念的强度下降,会让观智后退,但是下次有机会再去禅修,可以很快"接关"到之前的体验,甚至是来世,如果有机会再修四念处,也一样会很快回到前世的观智阶段(假设这中间没有乱搞造什么很糟糕的恶业的话)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8 17:57:00
谢谢y大 这算是个有理论的解答--不过这会衍生几个情况:1.可见通行的相应部4.23翻译不精准 其实瞿低迦一开始是禅定甚深 但禅定境界不等于证 俱或慧解脱~~但请y大核对一下 巴利原文有用解脱指涉瞿低迦吗?以及(我是依庄春江翻译)佛陀后来称赞死亡的瞿低迦已解脱了 但自杀前(依y大翻译看来尚未证四果)的瞿低迦也包含在佛陀最末段称赞瞿低迦已解脱的时段范围内吗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8 18:07:00
从佛陀的说法来看他是证四果解脱生死的阿罗汉没错 不过就算是阿罗汉,已经证得的定力也有可能会退。拿摩诃目建连尊者来说,他突然使不出神通,这也可以解释成在那个moment他的定力突然消失了(神通是来自定力) 但是即便如此 他在这个时候也没有任何烦恼
作者: CassSunstein (Pm)   2016-09-08 18:12:00
容我帮忙折衷(巴利原文需请y大对照):a.在山洞时 他只有定力 但还没解脱--所谓"暂时的解脱"是指如同修甚深禅定可暂时压抑五盖而言?b.他也意识到五盖后来又冒出来(ex.怕死的意念) 所以他选择例如怎么不怕死的修心方法就是 死就死有何惧?所以以自杀完成最后的生死难关的执著--他证四果就是在自杀当下 而非先前六次退转(禅定力)时故 因为1.在山洞时 有禅定力也不错<-佛称他算善男子但没为他授第一记 等他自杀而证四果后 佛与弟子前去看 佛"在此时"说他是阿罗汉不受后有--呼呼 时间点很复杂 所以会让读者阅读时搞混?y大看巴利原文 可这样解读吗?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8 18:41:00
其实这段经文怎么解读我没意见。只要记得,所有其他南传佛典对沙门四果的描述都是不可能会退失的,而这段经文单纯只是语焉不详,要用语焉不详的经文过度解读成违反所有其他佛典的看法的话,恐怕会有更多更多问题要一一提出自圆其说的解释。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龙)   2016-09-08 19:13:00
其实我是奇怪,如果单纯退失定力,而不是退失罗汉果,其实也没有自杀必要,如果非要自杀,平时自杀就好了,为何非要等到第七次得到定力才死?又不是有定力的般涅槃会不同?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9-08 19:28:00
这是因为希望自己在还没失去入禅那能力前死亡这样的话至少确保下辈子不会堕入三恶道
作者: fck302 (天上有神龙)   2016-09-08 19:38:00
不是说证了初果就能保证不入恶道吗?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9-08 19:39:00
瞿底迦在自杀前连初果都没有 证初果的人不会自杀
作者: ilha   2016-09-08 21:14:00
噌恨是一种假象中的体验 但未必就是无益之感受 与其一昧否决不如正面去应对噌恨的情绪释尊所说虽然是大道理 但是也不是没有缺点逻辑矛盾之处这就是为何后世会有那么多的论书出现以及大乘法的改革 与新的经书创作出来不要以为释尊所说就是绝对的真实 后来的人就只能等而次之不要以为事事回归释尊所说 只认定上座南传文字 其他一概驳斥就能够远然超迈 证得真实释尊是宗教学术上的一个大师 但不是不能超越的大师只尊崇南传教法 或只推重北传经纶 不过落入原教旨套路罢了讨论中不应带入感情 而应切入理论与验证 方能走向真实四谛以世界为苦海 以涅槃离世为寂静 此说究竟真实吗?若是真实 那后者何必去补充甚至断改经文呢?南传爱己 北传爱人 涅槃则无念无爱 如何走得呢?常听人训斥要人回家先修行 然后再出来说话 直以修行为标准倘所修所学皆非真实 经典所系释尊所言皆非真实 则多修何益?释尊否定至尊奉爱 另讲离苦涅槃之学 梦中生梦 何必相互峻斥?
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6-09-08 21:39:00
这系列的讨论佛经是重要根据 楼上要是有本事找出佛的缺点逻辑矛盾之处 应该自己发文说明在这个板又不会违犯板规 不应该空口说白话另外若自认为自己可以超越佛的境界有本事去自创一个宗教说服别人又不犯法但还是不应该空口说白话 后人哪里超越佛又讲不出来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8 21:50:00
嗔恨是无益的。这不是佛陀才这样说,连尼干子以及许多外道都这样说。甚至kalama人自己想一想也认为是无益的。但只是知道无益没用,只有佛陀找到根除的方法。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1:52:00
既然多修无益就别修啊 又没有人手上拿刀逼你信佛佛陀是告诉你一个可以灭去心头之火的方法觉得没用没道理就去找别的嘛 最起码在台湾宗教是很自由的开头第一句 噌恨是一种假象中的体验 但未必就是无益之感受其实说的没错 有受过苦才知道什么是苦 也才会想离苦但是往下导出的结论就很奇怪了很多大乘人一天到晚说想度化众生脱离苦海问题是大多数的众生根本不觉得贪嗔痴是苦啊大多数的众生每天只想要追寻更多更强烈的不一样的刺激如果你喜欢享受在贪嗔痴里 那很好啊 我看不出来问题在那那当然没必要信佛啊 信佛当然无益啊就自己去享受贪嗔痴不就好了?最后"以涅槃离世为寂静" 在你没搞懂之前就先批评这才是最应该 "讨论中不应带入感情 而应切入理论与验证"的地方
作者: akumahomura (恶魔焰)   2016-09-08 22:13:00
阿弥陀佛就比释迦牟尼佛伟大 大乘就是改革进步之佛教小乘佛教就是落后苦的地区才崇信呢XD追求原始佛教都是反时代进步的 只会用落后思想麻痺自己呢 以为还活在民智未开的悉达多落后时代 真可惜XD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2:21:00
如果楼上觉得大乘可以让你灭去心头之火 那非常恭喜你 如果批评别人可以让你得到平安喜乐 也非常恭喜你
作者: ilha   2016-09-08 22:32:00
为何南传的古代经文 就不能够批评呢?谁规定释尊所言、佛经所写就是真理呢?四谛讲的是苦寂灭道,不就是以涅槃离世为寂静吗?很多宗教都讲爱 唯独佛教讲涅槃要无念无爱 不奇怪吗?涅槃是比世间离真实近些 但涅槃并不到完全真实 而是梦中梦很难理解吗?如果了解到涅槃并非真实 那么阿罗汉是否究竟? 便无意义了南传北传争执阿罗汉是否究竟? 不过是宗派之争罢了 非关是非谁规定世间是苦的、是不圆满的? 是释尊规定的所以只需要从此处着手 破除此一迷思即可世间是完美的 但是还有更完美的去处 所以住世可也 进步更佳涅槃像是释尊设法找出来的第三条路 看看无妨但总有比涅槃更完美的地方 和乐不为呢?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8 22:45:00
对于美好的期盼与贪爱,正是造成苦的根本原因。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2:47:00
不就是以涅槃离世为寂静吗? -->真的不是涅槃是对的 离世不是就我的了解i大也是饱学之士 先多花点时间了解一下涅槃是什么 在回头看你这边的发言 你就知道问题在那了
作者: ilha   2016-09-08 23:34:00
所以涅槃就不离世囉?苦谛以世间为苦 集谛以世间为苦的集合 所以离谛就是要离开讲错 是灭谛 就是要消灭苦 无论是苦的本身还是苦的集合道谛就是离苦的方法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8 23:38:00
四圣谛不是这样解释的。
作者: ilha   2016-09-08 23:38:00
所以说涅槃就是要离苦 而世间既然是苦的 那涅槃何必住世?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38:00
这里的世间是一个代称 更精准的描述是以贪嗔痴为苦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39:00
你把你描述的 世间 全部换成贪嗔痴就对了
作者: ilha   2016-09-08 23:42:00
不贪不嗔不痴而仍住世 佛教就不以为苦,是吗?唉~我也可以说各位不妨先看看博伽梵歌跟赛斯书怎么说是吗?以为我没看过佛经是吗四谛以认苦为首 以涅槃为得 如此而已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44:00
你在日本可以吃拉面吃得很高兴 在台湾也可以吃得很高兴
作者: ilha   2016-09-08 23:44:00
哪那么多人指认谁谁谁的体认是错的,还非得回头看哪部经文?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45:00
躲在山里吃也一样很高兴 跟你在哪里吃有什么关系?另外 赛斯的东西别碰 一堆似是而非的东西
作者: ilha   2016-09-08 23:45:00
涅槃无论离世住世,都是至尊奉爱下的梦中梦而已,很难理解吗?
作者: ilha   2016-09-08 23:46:00
唉~ 除了佛法之外的都是外道,碰都不能碰,是吗?
作者: ilvepce (求真求圆融求和平)   2016-09-08 23:46:00
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你对于四圣谛的解释真的不太"佛教".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47:00
原来i大会搞错是因为看错书了 :)
作者: ilha   2016-09-08 23:47:00
佛教、耆那教这些沙门思潮都是针对婆罗门教而来的,不记得吗?佛教否定至尊奉爱 以为世界都是苦的不圆满的 创造了第三条路如此而已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48:00
相对于苦集灭道 建议i大多理解三法印 脱离三法印就不是佛教
作者: ilha   2016-09-08 23:48:00
对佛教来说婆罗门是外道 反之对婆罗门来说也是一样
作者: ilha   2016-09-08 23:49:00
四谛三印都不过是释尊的规定和体悟而已 不见得是真理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50:00
你不认为是真理可以去信别的教 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脱离三法印就不叫佛教
作者: ilha   2016-09-08 23:50:00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前2者是属于真实的 第3项则是属于佛教的佛教只是一个文化框架而已如果不能够跳出这个文化框架 那修行再多又如何?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51:00
看你体会到哪里囉 你的体会(证悟)到了 你就知道了
作者: ilha   2016-09-08 23:52:00
萨满、婆罗门、基督教、伊斯兰很多细微观念是一样的佛教很多也跟婆罗门很相似 但是错在最后一关(涅槃)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52:00
这就说到重点了 佛教的精华之一就是破除外相
作者: ilha   2016-09-08 23:53:00
没有爱的涅槃就是一种脱离至尊梵的幻念 自以为脱离了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53:00
涅槃的意思不是无念无爱喔 那是佛教称呼的边见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54:00
i大说的完全是历史上最常讨论的佛教经典问题
作者: ilha   2016-09-08 23:54:00
佛教本来就是对婆罗门梵我合一的否定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55:00
破除常见 就是既定的文化框架 并非边见 就是说一切虚无或远离 而是脱离常见和边见的中道 中道也只是一个代称
作者: ilha   2016-09-08 23:55:00
而此情况下认为一切都是苦的不完美的 故要无念无爱离苦寂静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56:00
现在我搞懂了 i大是错把边见当成佛教
作者: ilha   2016-09-08 23:56:00
所以实际上是在否定至尊奉爱的情况下 创造涅槃的第三选择
作者: ilha   2016-09-08 23:57:00
轮回是一种 真实(至尊奉爱)是一种 涅槃是第三种轮回住世和涅槃寂静其实都包含在至尊梵里面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57:00
i大如果真的对佛教有兴趣 先去了解什么叫常见边见吧 :)
作者: ilha   2016-09-08 23:58:00
涅槃不过是企图否定至尊梵的第二种外境罢了如果轮回住世是第一种外境的话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8 23:58:00
用婆罗门教来了解佛教 就像在台湾听政府宣导了解共产党说大陆同胞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和像在大陆了解台湾以为台湾同胞都在吃香蕉皮一样
作者: ilha   2016-09-08 23:59:00
多看看吧 婆罗门、新世纪、基督教和伊斯兰 以及大小乘很多东西在细微处讲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每个的切面和深浅不同而已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00:00
别再从婆罗门教来看佛教了 看不到什么真实的东西的佛教跟基督和伊斯兰 在某些部份是类似的 但是不尽相同而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政治介入后就彻底被玩坏了婆罗门教的思想其实并没有脱离萨满教太远
作者: ilha   2016-09-09 00:02:00
四圣谛以苦为首 以世界为不圆满 故需破除四圣谛才能探知真相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02:00
跟台湾的道教传统信仰本质是很类似的新世纪就完全只是一堆半桶水在瞎搅和而已
作者: ilha   2016-09-09 00:03:00
只不过是错在最后一关(涅槃无念无爱,否认至尊奉爱)而已多看点书吧这个就是因为是圆满的 所以才让很多生命无法了解是个幻影懂吗?这个世界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05:00
先去了解什么叫常见和边见吧 :)
作者: ilha   2016-09-09 00:05:00
佛教以为世界是不圆满的 所以才产生苦 因此要离苦得涅槃教判也是一种幻影和文化框架 把人束缚在宗法之中而已不需要玩弄名词 讲些常见边见无记之类的 没有意义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07:00
那些是后代的佛教徒不好好修行 喜欢争权夺利玩坏的
作者: ilha   2016-09-09 00:07:00
也不需要请别人回去读清四圣谛三法印的定义
作者: ilha   2016-09-09 00:08:00
所以才改变 创造新经典 回归到宣扬提倡大爱的正道 不懂吗?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08:00
要看就要好好去看核心的东西佛教的核心是不讲大爱的 :)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9 00:09:00
我不管外道怎么说 但是你既然要谈四圣谛,就请不要用自己曲
作者: ilha   2016-09-09 00:09:00
涅槃就是至尊奉爱的梦中梦 能理解吗?梦中梦无论如何纯正即印 终究只是幻影而已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9 00:10:00
解的版本,然后再来批判说佛陀讲的不见得是对的后半段的批判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10:00
言尽于此 佛度有缘人 i大对佛教没兴趣深入了解也请随缘
作者: ilha   2016-09-09 00:10:00
不懂的话,我也没办法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11:00
其实i大能有这些观点是很有条件走进核心的可惜了
作者: ilha   2016-09-09 00:11:00
我站在幻影中追求真实 何惧人在梦中梦里托辞威猛?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9 00:13:00
ww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14:00
对了 ww 是什么意思? 常常看到人这样推文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9 00:17:00
一种宅宅的笑声。ww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09 00:18:00
一者站在空观谈灭苦涅槃,一者站在假观谈缘起大爱,然而佛陀明明开展缘起性空,众生却执空、执有。^ ^"不对立才有鬼~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20:00
你真的没救了
作者: ilha   2016-09-09 00:21:00
涅槃不过是至尊梵的梦境坚石罢了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9 00:21:00
ww
作者: ilha   2016-09-09 00:22:00
各位都好好修行吧 别受我干扰了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09 00:22:00
^ ^ 三法印可不是只有消极意义,还有另一层的积极意义。这才是真正符合性空灭苦 与 缘起之善用。学佛若无法觉悟中道之可贵,偏堕一边是必然的。阿弥陀佛
作者: ilha   2016-09-09 00:24:00
梦梦相因 层叠印契 并不重要
作者: noonee (我和烤肉间只差一撮孜然)   2016-09-09 00:24:00
宅宅的笑声不是 科科吗?为何是ww?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16-09-09 00:52:00
先修到四禅八定再来说什么至尊梵吧,没实修只会有一堆妄想幻觉
作者: aaa123aaa (理解自身的維度)   2016-09-30 03:28:00
沙度沙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