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成佛之道 帕奥禅师 大菩提乘(一) -1

楼主: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9-07 19:14:18
大菩提乘(一)
(Mahabodhiyana)
根据上座部佛教,菩提或觉悟有三种:
一、正等正觉或三藐三菩提(sammasambodhi);
二、辟支菩提(paccekabodhi);
三、弟子菩提或声闻菩提(savakabodhi)。
弟子菩提又可再分为三种:
上首弟子菩提(aggasavakabodhi),这就有如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的菩提;
大弟子菩提(mahasavakabodhi),这就有如大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的菩提;
以及普通弟子菩提(pakatisavakabodhi)。
在佛陀时代,包括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在内,一共有八十位大弟子。
现在已经不再有上首弟子与大弟子,而只有普通弟子。
想要解脱的人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修习至证悟三种菩提的任何一种,
以达到他的目标。
今晚我想跟你们谈谈一些为勤修大菩提乘者而解释的诸波罗蜜,
以便提升他们累积波罗蜜的技巧。
如果要详细地讨论诸波罗蜜,我们必须探讨波罗蜜的以下十六个方面:
一、什么是波罗蜜?
二、为何称它们为波罗蜜?
三、有多少个波罗蜜?
四、它们的次序如何?
五、什么是它们的特相、作用、现起及近因?
六、什么是它们的条件?
七、什么是污染它们的因素?
八、什么是净化它们的因素?
九、什么是与它们对立的因素?
十、如何修习它们?
十一、如何分析它们?
十二、如何组合它们?
十三、什么是成就它们之法?
十四、需要多长的时间成就它们?
十五、它们能够带来什么利益?
十六、什么是它们的果?
什么是波罗蜜?
波罗蜜是与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相应、而又没有受到渴爱、
我慢与邪见污染的高尚素质,
例如:布施、持戒等等。
为何称它们为波罗蜜?
伟大的诸菩萨是至上的,
因为他们基于他们的布施、持戒、禅定、智慧等素质的卓越,
而成为诸有情当中最为超然者。
他们拥有无比的清净戒,定力既深且强、智慧既高且广。
他们那以禅定为基础的智慧能够如实地彻知诸法。
他们能以智慧之光照见过去与未来。
他们能够照见这世界及其他世界。
由于这些波罗蜜,(最终)他们得以体证涅槃而成佛,脱离了生死轮回。
他们教导趣向涅槃的八圣道。
所以波罗蜜即是他们的性格或行为。
菩萨是成就与保护这些波罗蜜的人,
而波罗蜜则是属于这些至上者的高尚素质。
所以,如果你们是菩萨,你们就必须成就这些属于至上者的高尚素质。
有多少个波罗蜜?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问佛陀道:“世尊,导向成佛之法有多少个?”
佛陀答道:
“舍利弗,导向成佛之法有十个。
是那十个?
舍利弗,
布施(dana)是导向成佛之法。
持戒(sila)、
出离(nekkhamma)、
智慧(pabba)、
精进(viriya)、
忍辱(khanti)、
真实(sacca)、
决意(adhitthana)、
慈(metta)与
舍(upekkha)是导向成佛之法。”
它们的次序如何?
在此,“次序”是指教导的次序。
这次序是源自开始实践波罗蜜的次序,而这又是源自省思它们的次序。
先受到省思与实践的素质即先教 。
一般上,每一个波罗蜜以下一个波罗蜜为根基时,
它就会带来更大的果报与利益。
所以,具备戒行的布施有更大的福报,等等。
以下是另一个解释波罗蜜次序的方法的摘要:
最先举出的是布施:
一、因为它是一切有情共有的(素质),原因是即使最普通的人也能够修布施;
二、因为它的福报最小;
三、因为(和其他波罗蜜比较)它最易于实践。
在布施之后即举出持戒:
一、因为持戒净化了施者与受者双方;
二、为了显示布施能够利益他人,而持戒则防止伤害他人;
三、为了在显示获得财富之因(布施)之后,
再显示能在未来获得投生到善趣之因(持戒)。
根据业报的法则,布施能够带来财富,
而持戒则能导致投生到善趣,即天界或人间。
持戒清净者的布施能够圆满其愿。
在持戒之后即举出出离:
一、因为出离圆满持戒的成就;
二、为了在教善身语行之后就即刻教善意行;
三、因为持戒清净者能够轻易地成就禅修、证得禅那;
四、为了在举出舍离身语的违犯之后,即举出舍离意的困扰。
“出离”并不只是指舍离外在的物质,而是也包括舍离内心的烦恼。
佛教把烦恼分为三个层次:
一、潜伏性的烦恼(anusaya-kilesa),即潜伏在名相续流(心流)里的烦恼。
二、困扰性的烦恼(pariyutthana-kilesa),即浮现在心里的烦恼。
三、违犯性的烦恼(vitikkama-kilesa),即已导致造作不善的身行或语行的烦恼。
持戒能够制止违犯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身行及语行。
止禅则能镇伏困扰性的烦恼,令它不能呈现于心中,
尤其是在禅那或安止定的阶段。
智慧或观智则能根除潜伏性的烦恼。
在出离之后即举出智慧:
一、因为智慧能够圆满与净化出离;
二、为了显示没有禅定即不会有智慧,
因为禅定是智慧的近因,而智慧则是禅定的现起;
三、为了显示利益他人的方法善巧智是出自倾向于他人的福利而修的禅定。
在智慧之后即举出精进:
一、因为通过激起精进才能圆满智慧的作用;
二、为了显示菩萨在观照众生为空之后,又为众生的福利而实行艰钜的工作;
三、为了举出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才激起精进,
符合以下的格言:“深思熟虑者所做的事能够带来极殊胜的果报。”。
在精进之后即举出忍辱:
一、因为精进圆满了忍辱,就有如所说的:
“精进者通过激起精进,而克服了诸有情与诸行带给他的痛苦。”;
二、为了显示精进者的毅力;因为有耐心的人不会烦躁,
反之能够持恒于自己的工作;
三、为了显示勤于为他人的福利奋斗的菩萨是不会渴求回报的,
因为在他如实地照见诸法时是不会有渴爱的;
四、为了显示菩萨必须无瞋地忍受他人加诸其身的痛苦,
即使是他尽了全力为他人的福利奋斗时(他人毫无道理地加诸其身的痛苦)。
在忍辱之后即举出真实:
一、因为只有具备了真实才会有持久修习忍辱的决心;
二、在举出无瞋地忍受他人加诸其身的痛苦之后,
再举出自己说想协助他人之言是绝对真实不虚的;
三、为了显示菩萨通过忍辱而不会在遭受他人辱骂及虐待时心有动摇,
以及通过真实语而不会舍弃跟他敌对的人。
....待续
作者: Uguar (零零漆)   2016-09-07 21:23:00
能理解南传佛教对于菩萨道的理解我也对南传菩萨道一书证阿罗汉后就无法成佛的观点感到诧异不过我能理解总之解脱道修就对了依照我过去经验,我遇过南传学人将菩萨就只属于佛陀未成佛前的专称并不接受有菩萨道这回事也就是菩萨只限于一个名词而已所以对于菩萨道,也许南传各地也会有不同看法我的基本立场还是一样,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教理是佛弟子必修菩萨道这个议题还可以吵很久,不要为了成佛,以为一旦证初果就无法成佛,因而放弃那些基本原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