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南传菩萨道&解脱道的修学历程

楼主: CassSunstein (Pm)   2016-09-07 00:32:36
※ 引述《Uguar (零零漆)》之铭言:
: 想请教一个问题,依照这样看来当时佛陀弟子中有没有是修习南传菩萨道的?
: 有没有名字呢?
这可见于yogi的回文。
: 经典中证阿罗汉的弟子有些七天就证了,而菩萨道弟子却要四阿僧劫才能证阿罗汉,
: 也就是那种最笨、最没慧根、到死都没证初果的比丘,反而可能是南传菩萨道以后要
: 成为佛陀第二的人才吗?
倒不是。
以下尽力说明我读完南传菩萨道一书的看法,我的记忆不一定正确,谨供参考,
敬请指教。
要成为获得授记的菩萨可不是随随便便“当事人自己”决定的。要经过佛亲自授记。
在成为菩萨之前,当事人就要有能力在住世的佛还没说完或刚说完四行偈的时候,
就让自己的观智突飞猛进达到第十六阶而证阿罗汉道果。
这是指“当事人在听佛说四行偈时”“有在进行”“观慧到达极点”的修行的话。
那么,“很想成佛”的意愿,让有这种能力的当事人,“刻意暂停自己的观慧修行”,
导致对未来更高阶观智明显可预测将到达的开悟次第,由于思维已经暂停不去处理更高阶
的观慧,以至于硬生生将自己的观智停留在行舍智的阶段,暂停对后续观智阶段的突破。
这样做的用意当然是若成功进入随顺智、掌握随顺智,那么成为不受后有的圣者的结果就
势如破竹,“没剩下多少时间”来修行波罗蜜来成佛了。北传讲的阿罗汉回小向大,并未
获得全体佛教徒接受为正法。因为违反佛陀所言阿罗汉不受后有的法义。
这在先前hvariables与Bonaqua在某篇文的箭头对话(而其中一位在鬼打墙)中
已经让道理呈现得很清楚了。
有能力但主动压抑而不施展观慧功力,跟观半天观不上去更高阶相比,两者不一样。
其实佛陀的教法从来就没有如同似法乱入所产生的一大堆眼花撩乱的法门。
就是按照戒定慧三无漏学而修。解脱道与菩萨道都是经由这条古仙人道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7 08:19:00
就我听到的案例,这种停留在行舍智不是刻意的不突破,而是无法突破,因为观智的进展是水到渠成,不是说想进步就可以进步,也不是说可以刻意压抑不进步的。我听过的案例是某禅修者在行舍智停留了好一段时间,禅师问他是否曾经发过成佛的愿,后来他特别在佛前舍愿,于是观智就自然地往前进了。
作者: hywu (hywu)   2016-09-07 09:22:00
yogi讲的,我听说阿姜查尊者就是如此? 不知道有无说错。另,CS仁者为何要这么在意"地球"呢? 只能在地球成佛吗?CS仁者无法接受他方国度还有众生这观点吗?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7 09:31:00
Nope,阿姜查生平我不熟,我说的是某长老自己的禅修中心指导的个案。而且还不止一两个是这样的情形。
作者: hywu (hywu)   2016-09-07 10:06:00
这故事是关于阿姜曼的一位前世的鬼妻。阿姜曼提到在许多的过去世,他和妻子曾一同发出神圣的誓言,要共同努力朝向成佛之道。在他证果的前几年,她偶尔会在阿姜曼入定时来看望他。在这些情况下,他会为她简短的说法,然后请她离开。她总是以一个无形的意念,出现在他的面前。与大多数生存在三界的众生不同,她并没有可识别的身躯。当他询问有关她这种无形体的状态时,她说由于她很挂念他,所以还没有决定要投生到哪一个趣处。她担心他会忘记他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发愿在未来成佛。所以出于关心与感到失望,她觉得有必要不时来看看他。阿姜曼则告诉她,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愿力,并决意要在这一生修行以证涅槃。他不希望再次诞生,因为这等于他在未来又要背负起那些所有他曾在无止尽的过去世中所遭受的痛苦。http://www.charity.idv.tw/r/r16.htm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7 10:39:00
要注意的是这种舍愿只有在A阶段可能发生
楼主: CassSunstein (Pm)   2016-09-07 16:21:00
南传菩萨道下册p.147:"在最后一世之前 菩萨并不会'尝试'去跨越(行舍智..)"--依长老观点 是意愿层面而非一再尝试后屡屡观不上(除非佛前舍愿)的能力层面以上是我来自著作的演绎~当然 y大说的禅修者案例也存在 所以就请y大帮忙想想 两者间是否有个圆融解答~
作者: yogi (Yogi)   2016-09-07 16:50:00
我当初读到这段也觉得很奇怪。因为就我对观智的认识与经验来说,都不是可以去"尝试跨入某观智"的,一切都应该是在如实观照当下身心的过程中自然推进。不过我的经验还很浅,等我修到那边再说吧orz
作者: hywu (hywu)   2016-09-07 17:36:00
“阿姜曼则告诉她,他已经放弃了自己的愿力,并决意要在这一生修行以证涅槃。他不希望再次诞生,因为这等于他在未来又要背负起那些所有他曾在无止尽的过去世中所遭受的痛苦。”这一段满有含意的。连阿姜曼尊者都怕再次轮回受苦了,更何况是我们呢?古德说 : 隔阴之迷。(似乎是八地菩萨以上才未有隔阴之迷?)这时候来看西方极乐净土就更有其意义了,一往生净土即不退转,直至成佛。再次回入娑婆至少已是八地菩萨乘愿再来。这乃是阿弥陀佛依大悲心、不忍众生苦、不忍众生轮回,如幻如化所建立之庄严国土。为什么要当作是太阳神来看待呢?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07 17:51:00
其实南北传的法义上,是可以融通的,别教七地菩萨以下,仍然在三界内,但是随着修证与积累波罗蜜资粮的提升,能力已经异于流转三界的凡夫,大乘也称其"贤位"。但南传只有圣凡之分,或许也是这个因素,自然把这些菩萨归类为"凡夫",所以一般读者可能会将二者混为一谈。而大乘断证,七地到八地,就会证无生法忍,这时候就断尽三界惑而出三界,七地之前为了积累菩萨道资粮,忍而不证而大乘不共声闻的分歧处,则在于八地证无生法忍,也就证得了"法性生身",这种法性身是修习大悲愿成就的功德身,所以菩萨自然能舍肉身,而以法性身度众生。声闻乘不解之处,往往就是在这边,因为对声闻来说,没有法性身的概念,证阿罗汉后,乃至于入般涅槃就不受后有了.虽然说没有,但是南传菩萨道其实还是有提到法身概念,只是在解读上,可能就是另一种讲法了。而在大乘经教当中,法身菩萨一般也被称作佛了,因为已经有能力在无佛国度示现八相成道,在十法界以佛身度众生。而上述这些,都还是属于自力的范围之内,因大乘另外一块独特处就是在佛国净土,这是论述佛与菩萨如何合作的境界.而这块领域,就是《增一阿含》所提到四种不可思议之一 :佛国境界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至于太阳神之说,其实稍微认识大乘《华严》等诸经所谈到的佛教宇宙观,就知道这类说法只是一种无稽之谈。怎么说 ? 大乘所描述的宇宙观,一世界有一颗太阳,而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换算起来1000X1000X1000,至少有十亿颗太阳而这样也只是一尊佛的教化区。
作者: hywu (hywu)   2016-09-07 18:56:00
Bo大善说。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Bonaqua (南无阿弥陀佛)   2016-09-07 18:56:00
若把《弥陀经》所谈到的过此十万亿"佛土"概念加进来算,十万亿 X 十亿颗太阳,请问太阳神指的是哪一颗太阳 ?如果真要崇拜太阳神,未免也崇拜的太遥远了啦。^ ^"更别说阿弥陀佛别号之一称 : 超日月光佛。连紫外线都超越怎么可能只是小太阳。^ ^"所以有些茶余饭后之说,不可尽信之。阿弥陀佛佛国境界,乃至于佛之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都不思议这些都是要谨慎、谦卑、恭敬心看待经教。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