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emon3200 (smking)》之铭言:
: 迷思7:外省人垄断权位,台湾人因为不会讲国语而被歧视,难以担任公职,担任公职的,薪水也只有外省人的一半,差距比日本时代相较于日本人还大。
: 事实:
: 相较于日本统治时代的五十年,台湾人担任公职的比例,无论是高中低阶,在中华民国时代的第一年都是瞬间爆量。日治末期,台籍仅占整体公务员的55.53%,这个数字到了二二八事件当时,已经来到了72%。
: 详细数字如图所示。
: 国语、中文不好没关系,只要肯学,陈仪大量开办了在职中文补习。此外,当时的政府公报都是中文、日文双语发布。反而是因为当年公务员待遇不好又经常欠薪,大量的台湾人宁可待在民间也不愿意继续担任公务员,这个现象最明显的是在医务人员,还引得长官公署发布署令,弃职或违法兼职的医务人员,不发给开业执照。
: 值得一提的是,维基百科中的二二八事件条目中,引述李筱峰《解读二二八》,称:
: “监察委员何汉文在1947年的调查报告中即指出:‘服务机会不均等,如各机关高级人员以外省人居多,而台湾同胞每多屈居下僚,所得待遇高低尤不公允’”
: 这是一段伪造的资料,何汉文根本没有说过上面的话,他原文反而是“称赞”长官公署时期任用台胞状况已经大幅改善:
: “此固较之日本时代十一万公务员中仅有台胞简任者一名、荐任者六名已显有进步,然此后台省既重归我国国土,自应设法培植其本省高级干部人才,以求纠正过去之偏颇现象也。”
: (资料来源:〈台湾二二八事件(2)〉,《国史馆》,档案管理局藏,档号:A202000000A/0036/2212002.58/1/0001/002/0031)
: 至于薪水的问题,由于薪津都是法定给予,并不会出现同一级职,只因为省籍不同所得就有差异。
: 延伸资讯:
: 硬要说的话,同一级职的台籍公务员与外省籍,要新津出现差距,只有两种可能。
: 第一种,是领外派加给的外省人。但这一种人仅限于受长官公署出具公函特别邀约来台任职的外省人,台籍非外派,当然没有加给。
: 第二种,是因为部分在台机关,是中央机关,好比说邮政。由于中央不像陈仪那么好说话,坚持这些邮政人员必须先通过考试才能任用,双方就僵持在那边,在争议解决之前,为了维持机关运作,只能先将这些人先挂在省底下临时雇用,这部分的确就会出现“临时雇用者的薪津”与中央“正式雇用者的新津”有所差距。但这也仅限于中央在台机关,并且也不是因为省籍差异所造成的。
这个我最近在看 他写的<究竟228>里面有看到一段
关于这部分的说法 实际上和很多人的认知完全不一样
关于本省人公职人数 接收初期 只有56% 到后面涨到 76%
又经从大陆含招人的方式 后来到74% 但很多人执著重在那2%不看那20%
而且很多 是陈仪 使用<边远省份公务员任用资格暂行条例>破格录用的"本省人"
<训练团训练大纲>第九条:
"...调训方面先就是县府内原任中级台级及中学校台级教师训练..."
这些说法我觉得可信的原因是因为 当时航运不便
招工人都不依定可以立刻招满 更别说招大量的外省教师
当时都因无法招满技师 同意外籍技术工人留任到三十六年(1947年)1月1日
而且举两个有趣的事情 <台中法院饶维岳><高雄工业专修校刘邻(怜)海>
台中法院饶维岳(台籍) 大量安插亲信 至公家单位
后来监院调查甚至高达50余人 这些是本省人还是外省人呢?
刘邻海代理校长(台籍)则是有代表性的 当时学校由政府直派的只有原台北州
其他由原校台级人士暂代校长 刘邻海把目不识丁的老爸都安排成教员
堪称台湾武训了
其实想想也很合理 当时航班不固定 运力根本不足 而且还有海难
怎么可能有大量外省人能补缺 而且当时1945年台湾对大陆的吸引力没那么大
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人能补缺
但是很多在做报告的时候 好像会把这些 直接说成是外省人 就很神奇
薛定鳄的本省人
先确定时间我讲的都是1945年~1947年间的事情
1948~1949的部分 我暂时还没把顺序搞清楚
但是不要拿后面那些事情 来谈前面的 因为时间不对
最后 还是重申 228有无辜的本省人和外省人 有 坏的本省人(流氓)
有 共产党 有 流氓 有 日本人 甚至有人主张有美国干预
本人所关心的是那些人是"共产党" 还有那些"流氓"到底去哪了
顺道说一下 林彪的军队叫东北民主联军 可能和嘉义民主联军撞名是巧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