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版上讨论文章,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庙宇在古代社会的地位
以下是小弟拙见,想抛砖引玉一下
1. 市集功能
市集的出现必定绑着人潮聚集这项特色
庙宇作为古代人潮聚集的地方,不然看出很多市集都围绕庙的周围产生
例如:万华龙山寺、鹿港第一座妈祖庙-兴安宫、众多城市的城隍庙市集
可以说宗教在古代必然重要,人们没事喜欢往庙跑,导致市集自然形成
2. 祭祀功能
当然这是庙宇最开始的目的,不多做说明
3. 维系社会
这是承接上一项,因为庙宇明显是生活重心
所以地方耆老闲聊、表演活动、纠纷处理、甚至洗门风种种行为
常常都是在庙宇进行,并且以中国古代人口跟幅员情况,官府不可能将统治力遍及全国
庙宇其实协助官府非常多维系社会的功能
4. 维系家族
另一种非庙宇但类似的东西-家祠
道理同上
当然最让我感兴趣的是
观察台湾的传统市集(非新兴市区、非新商圈)
很多都是在大庙的周围,像是台湾各著名老街
在鹿港很容易观察到这种情况,因为开发较缓慢,相对保留了传统习性
另外还有一个蛮有趣的点
可以问问各地方耆老,年代较悠久的”私娼寮”,大多也都在大庙旁边喔
就我所知,最有名就是万华龙山寺、丰原庙口夜市,鹿港天后宫其实也有…..
仔细想想,人潮就是商机,也难怪总是伴随庙宇出现
然后这种生物本能,古代人选择在神明眼皮底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神明大概也能谅解
倒是耳闻大甲某贞节牌坊旁也有私娼寮,倒是冲突的令人发笑
说了这么多,现代很多人厌恶的庙宇
在古代可是生活精华区,时代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