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六十四集(完)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6-06 19:21:43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十四集)  2010/6/23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64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次把弘一大师在《五戒相经
笺要补释》后面附录一篇文章,一共有十段,上一次我们学习了五段。今天我们接着把附
录第六段再给它念下去,我们请看这个文:
  【六、诸余经论有云:不能具受五戒者,一分、二分得受。若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
》说,谓不具受者,不得戒。彼云:问曰:凡受优婆塞戒,设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
至四戒,受得戒不?答曰:不得。若不得者,有经说有少分优婆塞、多分优婆塞、满分优
婆塞,此义云何?答曰:所以作是说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灵峰
亦云:若四分、三分等,既未全受,但可摄入出世福业,未可名戒学也。准斯而论,今人
欲受戒者,当自量度。必谓力弱心怯,不堪致远,未妨先受一分乃至四分;若不尔者,应
具受持,乃可名为戒学。岂宜畏难,失其胜利。】
  这个是附录的第六段。上一次我们学习到受持三皈五戒,这一段是给我们举出其他经
论上面有讲到的。说“不能具受五戒者,一分二分得受”,这个是其他经论也有这么提到
,就是五戒不能够一次全部受,可以受一条二条。这个一条二条自己斟酌,在五条戒当中
,目前我们能够做到那一条戒,就先受这个一条、二条。若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这
是一部论典,依照这部论来讲,“谓不具受者,不得戒”,就是说你五戒没有全部受,这
样是不能得戒。“彼云:问曰”,这个问就是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根据《萨婆多毗尼毗婆
沙论》里面说的,如果五戒没有一次受不能得戒,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凡受优婆塞戒,
设不能具受五戒,若受一戒乃至四戒,受得戒不”,就是不能够五戒全受,如果受其中的
一条戒,乃至受其中的四条戒,这样受能不能得戒?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答曰:不得”
,这个回答说不得,不得戒。下面又是一个问题,“若不得者,有经说少分优婆塞、多分
优婆塞、满分优婆塞,此义云何?”如果照这个说法,不能得戒,但是也有经典上讲,有
少分优婆塞、多分优婆塞、满分优婆塞。少分就是受一条、二条的,这个叫少分优婆塞;
受了三条、四条戒的,叫多分优婆塞;五条戒全部受,叫满分优婆塞。经典也有这个说法
,这个意思怎么解释?此义云何,这个意思要怎么说明?怎么说明少分、多分、满分?下
面是回答。
  “答曰:所以作是说者,欲明持戒功德多少,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所以作是说者
,就是说经上有这么说法,主要是给我们说明持戒功德的多少。如果你全部都持,当然功
德是圆满的,所以叫满分,五条戒都受持,你这个功德是圆满。如果你能受三条四条,这
个也有功德,但是不圆满,三条四条算是多分,虽然不圆满,他也很多了。受个一条二条
,那是少分,比较少,功德比较少。五条都受持,功德是圆满,所以称满分;受三条四条
叫多分,功德很多,但是还不圆满;受一条二条,功德比较少。此地作这个说明是经上有
这个说法,要让我们明白持戒功德多少,是这个意思。不言有如是受戒法也,佛没有说有
这样受戒的方法,佛没有讲。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到,佛当然是希望我们这个五条戒都
能够受持,那才是最圆满的,能够得到圆满的功德。
  下面举出蕅益祖师对受五戒,也有他的解释。“灵峰亦云:若四分、三分等,既未全
受,但可摄入出世福业,未可名戒学也”。灵峰就是蕅益祖师,他的一部论叫《灵峰宗论
》,在《蕅益大师全集》里面有这一部分,在这个论里面也有提到这个事情。“若四分、
三分等”,就是受四条戒、受三条戒,等就是包括一条二条的。“既未全受”,就是没有
全部受五戒,“但可摄入出世福业”,这样可以把它摄入在出世间的福业,福业就是福德
善业,是福。“未可名戒学也”,就是不可以称为戒学,但是可以称为出世的福业,就是
出世间的福德善业,有这个说法。“准斯而论,今人欲受戒者,当自量度”,准就是依据
这个标准来讲,现在要受戒的人,当自量度,就是你要受戒自己要衡量衡量,我们戒受了
之后能不能持这个戒,能不能做得到,能不能去落实,要衡量。“必谓力弱心怯”,就是
也不必要,不必要怎么样?现在能力还很弱、达不到,这个心也很怯弱,“不堪致远”,
就是心力都怯弱,怯弱的意思就是还不能真正去落实五戒,还做不到,这个就是不堪致远
。我们自己要衡量自己现在这个能力,如果自己觉得还不行,“未妨先受一分乃至四分”
,未妨就是不妨,你先受一条。看哪一条你现在能有把握做得到,你就先受这条,乃至受
其中四条,自己衡量。“若不尔者,应具受持”,若不尔者就是如果你没有这个问题,五
条戒你都能够做得到,应该要具足受持五戒,这样功德才圆满。“乃可名为戒学”,这样
才能称为戒学。“岂宜畏难,失其胜利”,怎么可以畏惧它的困难,丧失掉自己殊胜的利
益?这是在鼓励、勉励我们来受持五戒。
  下面广化老法师也有个注解,我们给它念一念:“《五戒表解》云:五戒不能悉持,
可受一、二、三、四戒。但以总受全分,乃为得戒。”这个是五戒全部受,才能称为得戒
,没有全受,不能称得戒。“《戒律学纲要》云:事实上在各部广律中,殊难找到五戒可
以随分受持的根据。佛时的在家弟子,凡受五戒,总是说: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
不饮酒。但是,随分受持五戒的主张,却为多数律师之所主张。近代的弘一大师亦颇坚信
,他曾于《律学要略》中说: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
受,万不可受而不持。这也实是出于护持戒法的悲心。我们今天,也不妨采取《优婆塞戒
经》的主张,俾使受戒的人对于戒法有一庄严肃穆之心,否则滥传戒法,不唯不能提倡戒
的精神,反将戒法送了人情,而致尊严扫地。据弘一大师说: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婬
、不饮酒,诸位可先受这两条,最为稳当。”广化老法师的注解也根据《戒律学纲要》提
出这个说法,给我们同学大家参考。接着我们再看第七段:
  【七、今人乞师证明受皈戒者,辄称皈依某师。俗例相承,沿效莫返,循名覈实,颇
有未安;以所皈依者为僧伽,非唯皈依某师一人。故灵峰云: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
也。今世俗士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吾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彼知识法师
者,亦窃窃然矜曰: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者也。噫!果若此则应曰:皈依佛、皈依
法、结交一大德,可也;可云皈依僧也与哉?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
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未可憍慢,妄事分别。】
  这个一段也是我们净老和尚在《三皈传授》常常提到的,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皈
依三宝佛、法、僧,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这个我们同学一定要先认识清楚。但是现在有很
多人皈依,不明白这个道理,这种皈依都是皈依某一个人,某一个法师、某一个大德,这
个是观念上错误了。所以皈依僧,僧是一个团体,僧团,不是只有一个人。所以在《灵峰
宗论》里面讲,“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皈依僧就是一切僧人都是我的老师。
帮我皈依这个僧人是这个僧团、僧众的一个代表,不是皈依他个人,他是代表这个团体来
皈依的,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但是现在有很多居士,他去找一个比较有名望、有道
德的比丘,请他来皈依。皈依之后他就说:某某知识、某某法师是我的皈依师。帮居士皈
依这个法师,他自己也是这么说:某某居士、某某宰官,哪个做大官的也都皈依我。如果
是这样的说法,弘一大师在此地讲,如果是这样应该讲:皈依佛、皈依法,结交一个大德
,不能叫皈依僧,所以这个是错误的。所以此地给我们讲,“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
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就是凡是看到出家人,你不管他聪明智慧很高的、名望很高
的,还是他愚痴、没有什么智慧的,凡是他现僧众的形相,我们都应当要尊重礼拜为师,
因为他这个形相是僧众的一个形相,我们要自称弟子。“未可憍慢”,不可以说,我皈依
哪一个有名望的大德,对其他的出家众就瞧不起,这样就错了,这样是错误的。应该要平
等的礼敬、尊重,这样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不要有分别心,不能妄事分别。我们再看第
八段:
  【八、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依佛律制,
必出家落发已,乃授缦条衣。若五条衣,唯有大僧,方许披服。今以白衣滥同大僧,深为
未可(《方等陀罗尼经》云:在家二众,入坛行道,著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非五
衣也。又《成实论》云:听畜一礼忏衣,名曰钵咤。钵咤,即缦条也。据经论言:著缦条
衣,亦可听许;但准律部,无是明文,不著弥善)。若坐具者,梵言尼师但那,旧译作泥
师坛,此云坐具,亦云卧具。唯大僧用,以衬毡席,防其污秽。此土敷以礼拜,盖出讹传
。大僧持之,犹乖圣教;况在俗众,悖乱甚矣。(义净三藏云:尼师但那,本为衬替卧具
,恐有所损,不拟余用。敷地礼拜,不见有文。故违圣言,谁代当罪!)】
  第八段就是告诉我们,现在有居士受五戒,他也披出家众的五条衣,手也持坐具,“
坏滥制仪,获罪叵测”,这个破坏制度、仪轨,获罪就很重了。这个是错误的,这是不可
以的,在家人受五戒不能披出家人的五条衣,这个身分不一样。“依佛律制,必出家落发
已,乃授缦条衣”,依照佛戒律的制度,必须出家落发以后,才能传授缦条衣。缦条衣跟
五条衣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称缦衣,在家居士受菩萨戒的可以披缦衣,受五戒的也不披
缦衣,穿海青就可以了。“若五条衣,唯有大僧,方许披服”,五、七、九这个三衣是出
家受了比丘戒才能披的。“今以白衣滥同大僧,深为未可”,白衣就是在家居士,就混滥
在一起了,会把佛门的制度、仪轨破坏了,深为未可,就是不可以的。
  《方等陀罗尼经》里面也有讲:“在家二众,入坛行道,著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
条,非五衣也。”在《方等陀罗尼经》有一段经文讲,在家男众、女众(就是优婆塞、优
婆夷)入坛行道,行道就比如说我们做法会,可以穿无缝三衣。无缝三衣就是缦条衣,缦
衣,但是不是五衣,做的条状不一样,它是缦条,不是五条衣,这个区别在家出家的身分
。在家二众,在这个经里面允许入坛行道穿缦衣,但是不是五衣。“又《成实论》云:听
畜一礼忏衣,名曰钵咤。钵咤,即缦条也。”在《成实论》里面也有这个说法,可以穿礼
忏衣,就是你拜忏、做法会可以穿缦衣。“据经论言:著缦条衣,亦可听许。”根据经论
里面讲,是有这个说法,在家居士可以穿缦条衣来礼忏。“但准律部,无是明文,不著弥
善。”但是依据戒律律部的标准,没有明显的经文说可以穿这个衣,所以不著弥善,弘一
大师给我们讲,不穿是最好。所以现在我们做三时系念法会,从以前图书馆,居士都全部
穿海青,这样是比较如法。
  “若坐具者”,坐具印度话叫尼师坛,或者翻译尼师但那,翻成中文意思就是坐具,
“亦云卧具”。这个就是我们一般的,你睡觉用的垫被,铺在床铺上的卧具,或者你打坐
用的。“唯大僧用,以衬毡席,防其污秽”。铺上去就像床单一样,避免它污秽,卧具是
这个用途。“此土敷以礼拜,盖出讹传”。大家去受戒,这个是出家众才有,现在有人把
这个尼师坛,他把它铺来当作礼拜用,这个是错误的。“大僧持之,犹乖圣教”。所以这
个是讹传,就是错误的传说,尼师坛不能用来礼拜的。但是现在戒场,好像都是用这个在
礼拜的,展大具、半具、四折具、随具,变用来礼拜的,这个是错误的。因为那个具不是
给你礼拜的,是给你睡觉用的、铺的床单,以及坐的。所以大僧持之,犹乖圣教,大僧持
这个具,乖就是违背佛菩萨的圣教。“况在俗众,悖乱甚矣”,况就是何况,在家居士还
拿这个具,就更乱了。所以在义净三藏,义净三藏也是唐朝时代到印度取经的法师,对律
学很有深造,弘一大师对他特别的推崇。义净三藏也讲,“尼师但那,本为衬替卧具,恐
有所损,不拟余用”,就是不适合用做其他的用途。“敷地礼拜,不见有文”,铺在地上
来礼佛、拜佛,在戒律上没有看到明文规定。“故违圣言,谁代当罪”,违就是违背圣言
,谁去受这个罪?所以我们出家的同学,去受了戒,我们学习到弘一大师给我们讲的这一
段,你那个具就不要再拿来拜了。那干什么?你就做床单、卧具,铺着晚上睡觉,可以防
止污秽。我们再看第九段:
  【九、既受戒已,若犯上品重罪,即不可悔;若犯中品、下品轻罪,悉属可悔。宜依
律制,向僧众前,发露说罪,罪乃可灭。岂可妄谈实相,轻视作法。灵峰云:说罪而不观
心,犹能决罪之流;傥谈理而不发露,决难清罪之源。若必耻作法,而不肯奉行,则是顾
惜体面,隐忍覆藏,全未了知罪性本空,岂名慧日!又云:世人正造罪时,实是大恶,不
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之善,反以为羞。甘于恶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永无出期,
颠倒愚痴,莫此为甚。今于篇末,依有部律,酌定说罪之文。若承用时,未可铺缀仪章,
增减字句。是为圣制,不须僭易。】
  这个一段是给我们讲发露忏悔。如果受了五戒,我们犯了上品重罪,就不能用作法忏
悔,要修取相忏或者无生忏,戒律上规定就不可以用作法来发露忏悔,这个忏不掉的。“
若犯中品、下品轻罪,悉属可悔”,中品、下品是可以接受忏悔。应该依照律制,“向僧
众前,发露说罪”,这个罪才能够消灭。这个是给我们讲,“岂可妄谈实相,轻视作法”
,不能轻视作法忏。所以《灵峰宗论》里面也讲:“说罪而不观心,犹能决罪之流”,说
罪你不知道怎么观心,这个罪还是可以消除;如果只有谈理论,不发露,“决难清罪之源
”,就是不发露自己的罪业,只是谈这个理,这个理就是无生忏、罪业本空,这就很难清
除罪业的根源。“若必耻作法,而不肯奉行,则是顾惜体面,隐忍覆藏”。如果作法忏觉
得我们很难为情,不肯依这个来奉行,这就顾惜到我们的体面,隐忍覆藏。这样就是“全
未了知罪性本空”,对于罪性本空是完全不了解,如果知道罪性本空,就不会顾惜体面,
“岂名慧日”。
  下面讲,“世人正造罪时,实是大恶”,正在造恶业,“不以为耻;向人发露,善中
之善,反以为羞。甘于恶而苦于善,遂成恶中之恶,永无出期。颠倒愚痴,莫此为甚”。
这个是给我们说明,发露忏悔是善中之善。如果不发露,甘心造这个恶业,不愿意忏悔发
露,不愿意修这个善业,这样日积月累就成为恶中之恶,永远就没有出期了。这样颠倒愚
痴,莫此为甚,就是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有错,一定会
有错,但是我们要勇于认错。对就对,错就错,自己做错事了,自己要承认自己的错误。
不能掩饰自己的错误,或者讲一些理由来把自己的错误合理化,这个就是没有心要忏悔,
恶业会愈累积愈重。
  所以企业家论坛他们办了两次,现在都有光盘流通,这些都是善知识,都表演给我们
看。大家看到唐山企业家论坛、青岛企业家论坛,很多这些企业家、有名人,也参加了,
都勇于发露忏悔,这个也是给我们做一个榜样。他们那样做法就是发露忏悔,发露忏悔,
他罪消的就快,像他们那个就是很具体的发露忏悔,我们同学不妨可以参考。昨天也有一
个天津的居士写信给我,他说他不孝父母。他叫艳子,不是飞燕那个燕,是很妖艳那个艳
,儿子的子,他要求我公开说出他的罪行。写了信给我,他说以前不听他父亲的话,现在
生一个儿子,七、八岁来忤逆他,他现在才知道,他以前造的是错误的。我也希望劝他去
参加这些企业家论坛,自己去台上发露忏悔,他的罪业会消得快。这是教我们发露忏悔,
在家人,像企业家论坛这个方式非常好。出家僧众有僧团,根据戒律的一些规矩,这样去
作法忏。
  所以此地弘一大师在篇末,“依有部律,酌定说罪之文”,就是怎么把我们这个罪说
出来。“若承用时”,就是用的时候,也不能铺张仪轨、章法,就是他那个说罪法不要再
增加,也不要再减少,“增减字句”。不要去“铺缀仪章”,仪章就是现在有很多仪轨,
加了很多仪轨进去,就增加了。像弘一大师给人受三皈依就是根据律部这些规矩,所以现
在我们净老教授给人皈依都是采用弘一大师这个方式。这个简单扼要,我们不要去增加,
也不要去减少。“是为圣制,不须僭易”,僭易就是你不要去超越这个范围,这个是佛菩
萨、圣贤的制度。后面大师也有帮我们选了一篇,我们自己发露忏悔,自己可以比照这个
文来说罪。
  【十、末世以来,受皈戒者,多宗华山三皈五戒正范。曲逗时机,是彼所长;惜其仪
文,颇伤繁缛。灵峰受三皈五戒法,颇称精要,承用者希,盖可怅叹(陈熙愿谓此法惟约
受者自说,而略录之;若师前受,仍依华山。寻绎斯言,实出臆断;戒事法式,宜遵圣教
。若以西土常规,目为略录,别宗异制,偏尚繁文,是非混淆,若为安可!恐怀先惑,聊
复辨陈)。是编集录,悉承有部(具云根本说一切有部。唐义净三藏法师留学印度二十余
年,专攻此部。归国以来,译传此部律文凡十九部,近二百卷,精确详明,世称新律),
宗彼律文,出其受法,简捷明了,不逾数行。西土相传,并依此制,匪曰泥古,且示一例
。可用与否,愿任后贤。】
  这个是第十段,弘一大师这是给我们举出末法时期,接受三皈五戒大部分都是以华山
的《三皈五戒正范》,依这个仪轨。这个仪轨的优点是“曲逗时机,是彼所长”,但是这
个仪轨是繁文缛节,就是很繁琐,这是它可惜的地方。灵峰(就是蕅益祖师)帮人家受三
皈五戒法,“颇称精要,承用者希,盖可怅叹”。蕅益祖师这个三皈五戒法很精要,但是
用他这个的人很少,这个是让人很感叹,就是很可惜的。“是编集录,悉承有部”,有部
具足来讲是叫“根本说一切有部”。唐朝义净三藏法师,他留学印度二十几年,他专攻这
部有部律,回国以后,他就翻译、传这部律文,一共有十九部,接近两百卷,“精确详明
,世称新律”。我们依照他这个律文,来受三皈五戒法,“简捷明了,不逾数行”,就是
没有几行。“西土相传,并依此制”,西土就是在印度,他们互相传递的都是依照这个制
度。“匪曰泥古,且示一例。可用与否,愿任后贤。”弘一大师给我们举出来,这个不是
说依照古人的,但是他示范一个例子,可以不可以用,这个就让后贤自己去选择了。因此
我们现在净老教授用的三皈五戒,也是根据弘一大师的,更为简要。
  这个十段,我们就简单跟大家学习到此地。下面我们还有一点时间,把广化老法师在
《戒律学纲要》,有些受五戒的,根据律论的一些公案,我们也给它念一念:“《戒律学
纲要》云:五戒的受持时限,也有不同的说法。《成实论》中说:五戒八戒,随日月长短
,或一年一月,乃至半日半夜。这在广律中也可找到根据。《十诵律》卷二五,记载这样
一个故事:有名亿耳者,从大海求宝脱险而归,在归途中于一夜间,宿一大树下,窥见有
床出、男人出、女人出,颜貌端正,著天宝衣冠,共相娱乐。但至夜尽天晓,即时床灭、
女灭,有群狗来,噉此男子,肉尽骨在;第二夜亦复如是。亿耳即予询问,始知那个男子
生时为屠夫,因日间杀生造罪,无暇行善,后由迦旃延尊者教他:汝夜间受五戒,可获微
善。接着,亿耳又于日间在一大树下,见有床出、男人出、女人出,乃至一到夜晚,有百
虫出,噉此男子,肉尽骨在。亿耳问之,始知这个男子生时邪婬他人之妻,耽乐不能自抑
,后由迦旃延尊者教他:受昼五戒,可获微善。这是说明五戒可以一日受或一夜受,可以
单受日间或单受夜间,只要受了,就有功德,就有善报。但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论》卷
一中则说:若受五戒,必尽形寿。在《四分律》中也主张五戒必须尽形寿——直到老死为
止,一受永受。不过,有一折衷的解释:戒有受法,也有舍法,受了再舍,舍了再受,则
未尝不可;受戒之后,必须持戒,如果舍戒,虽作恶业,亦无犯戒之罪,以前持戒的功德
,仍然存在。所以,我人受五戒,不妨作尽形寿想,如果不能持,随时可以舍,可以逐条
舍,也可全部舍。《萨婆多论》中说:遇恶因缘,逼欲舍戒者,不必要从五众边舍,趣得
一人即成。要想舍戒,随时找得一个解语的人,一说我舍某戒,即成舍戒。如于舍后,再
想受戒,亦不为难。《义钞》中说:若自染心,将欲犯戒,宁可舍已为之,后还忏受,亦
得。以此可知,受五戒的时间长短,当不是严重的问题,只要明白受与舍的道理规矩就行
了。”
  这一段就是举出这些公案,说明五戒八戒。一般我们都知道,八关斋戒时效是一天一
夜的,此地是举出经论里面的一些公案,说明五戒也是可以像八关斋戒一样,时间也可长
可短,是给我们说明这桩事情。这桩事情记载《十诵律》里面,这个故事。这个亿耳,在
《法苑珠林》、《经律异相》里面,在经典上都有记载他这个公案。他是从大海求宝脱险
回来,就睡在一棵大树下,看到有床出现,也有男人出来、女人出来,颜貌端正,穿着天
宝衣冠,共同在那里娱乐。到了夜尽天晓,那个床就灭了,女人也灭了,有狗来,就来咬
这个男子,肉都咬尽了,只剩下骨头,第二天也是一样。亿耳就去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
事情?后来他才知道,这个男子生前是一个屠夫,杀猪宰羊的,白天都在造杀生的罪业,
他没有时间修善。后来迦旃延尊者教他说:你白天不能修善,不然你晚上受五戒,你也可
以得到一点善报,不要二十四小时都在造业。因为他受夜间的五戒,所以夜间他有这个福
报,白天他就受罪了。另外他又在一棵大树下,也是看到有床出、有男人出、女人出;到
了夜晚,百虫出,很多虫咬这个男子,也是肉咬尽了,骨头还在。亿耳又问了,这到底怎
么一回事?后来他知道,这个男子生时犯了邪婬,后来遇到迦旃延尊者教他,你晚上都是
犯邪婬,你自己也控制不住,你不如白天受五戒,也不要二十四小时都造这个业,这样也
可以获得一点善报。从这个公案里面,这个是说明,五戒也可以一日受,或者一夜受,或
者单受日间,或者单受夜间,只要受了就有功德,就有善报。讲到这里,我想我们同学报
名受五戒的应该会增加,有功德。
  在《毗婆沙论》里面也有讲,受五戒是必须要尽形寿的。在《四分律》当中也主张,
五戒必须尽形寿去受持,一直到老死为止,一受永受。当然佛是希望我们永远受,这个是
对我们一般人还做不到的,这个也是给他一个方便,让他有一个修善的机会。不然他就永
远都一直在造恶,都没有修善的机会,让他慢慢的善增长、恶减少,这是一个方便。当然
佛是希望我们就永远受。但是你现在要求一般人,你一生都受五戒,有很多人不敢受,他
做不到。所以这个方便接引,这是一个方便法,我们一定要明白。此地也有讲,你受了戒
,戒有受法,也有舍法,舍了再受,受了再舍,这个也未尝不可,这个也是很方便。你受
戒之后,就必须要持戒,不然你就犯戒了,这个罪过就重了。如果舍戒,你造这个恶业,
没有加犯戒的罪,以前持戒的功德还在。这里给我们讲,我们受五戒不妨作尽形寿想,就
是说我们希望这一生都这样受。如果遇到一些恶因缘,不能持这个戒,随时可以舍,可以
逐条舍,也可以全部舍。所以在《萨婆多论》里面也有说,遇到恶因缘,必须要舍戒,可
以不必从五众边舍,“趣得一人即成”,趣得一人就是你找一个人跟他讲就可以了,不必
从出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不需要从出家五众这边去舍,你只要随
便找一个人就可以。找一个听得懂你讲话意思的人,你就给他讲:我某某人要舍某一条戒
,这样就成舍戒了。舍戒之后,想再受戒,也不是很困难,这个都是鼓励我们要持戒。所
以在《义钞》当中也说:“若自染心,将欲犯戒,宁可舍已为之,后还忏受,亦得”。就
是你无法持这个戒,要把这个戒舍了,这个是可以方便的。比如说杀生这条,你遇到一些
因缘,你可以舍。在台湾,男子都要当兵的,你受五戒第一条戒就是不杀生,但是你当军
人不但杀生,还得去杀人,拿刀拿枪的,这个时候就可以先舍戒。所以我们举出一个例子
,大家可以以此类推。总是希望大家发心来受三皈五戒,但是对三皈五戒这些开遮持犯、
这些道理,我们一定要学习,我们心里才踏实。所以,受五戒时间长短不是问题,明白受
与舍这个规矩就可以。
  最后一段,我们把它念完:“《五戒表解》云:五戒必须尽形寿受。受三皈依者应随
分修学五戒,受五戒者应随分修学八关斋戒及优婆塞菩萨戒。三皈为破迷启悟,明慧之源
;五戒为断恶修善,行持之本。受五戒后,应于每日朝暮诵念五戒戒相(即:一者,不杀
生;二者,不偷盗;三者,不邪婬;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病时、遇鬼魅时、
遇障难时,亦应诵之。”这个是根据《五戒表解》,必须尽形寿来受这个戒,也可以随分
修学八关斋戒以及菩萨戒。三皈依是破迷开悟的,让我们智慧明了的根源;五戒是帮助我
们断恶修善,行持的根本。所以受了五戒之后,每一天都要诵戒,诵五戒戒相。遇到生病
、遇到鬼魅、遇到障难的时候,也应该诵五戒戒相。
  好,今天时间到了,附录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以后我们有时间,有关受五戒方面,我
们会随时再跟同学来提出报告。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
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