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九集) 2010/5/19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59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次与大
家学习到五戒第五条,酒戒。
酒戒一开始,佛就给我们讲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是发生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有一
个国家叫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这个地方有一条恶龙。在牠住的地方,周围这些人畜都不
能够去接近牠,这个恶龙凶暴非常;秋收的时候,五谷杂粮都遭受牠的破坏。我们从经典
上看到,龙能够呼风唤雨,因此恶龙伤害这些五谷杂粮、伤害人畜,连天上飞的鸟都飞不
过牠那个地方。在陆地上的动物、人,都不能够去靠近,如果去接近必定为牠所害。等于
是恶龙在这个地方,给这个地方上的人、畜造成了重大的危害。有一天,莎伽陀尊者托钵
游化到这个地方来。莎伽陀就是我们念《弥陀经》讲的周利槃陀伽,经典翻译的法师不同
一个人,采用的译音也不同,所以莎伽陀就是周利槃陀伽。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是一位证
得阿罗汉果的圣人,他走到这个地方去降伏恶龙。示现种种神通与恶龙斗法,恶龙也示现
种种神通,但是斗不过阿罗汉,最后牠就皈依三宝,不再危害这个地方。因此,莎伽陀尊
者的名声也就在这个国家普遍被传开了,大家都请他吃饭。上一次我们就学习到这一段。
莎伽陀尊者降伏这条恶龙,帮这个国家解除了这个灾患,因此他的名声流布,很多人
就传请,传就是传递,就是轮流供斋请他吃饭。有一次,有一个贫穷的女人,她也是信敬
长老莎伽陀。出家人托钵应供,富有的人请客也要去,贫穷人家请也要去,都是平等的应
供。这个贫女人也要办一个斋,请莎伽陀尊者,莎伽陀尊者也默然接受了。这个贫女人就
准备,她办就是准备,准备酥乳糜,乳酪这一类的食品,做成像粥一样。莎伽陀尊者接受
,吃了。这个贫女人就想,沙门所吃的是酥乳糜,酥乳糜的性质比较寒冷,怕他吃了胃肠
会发冷。所以经文讲“或当冷发”,或许他会感到有寒凉之气。她想到这里,就赶快去取
似水色酒,就是拿这个酒跟水一样,没有酒色,给他吃了,给他喝。等于说拿这个酒给他
暖暖胃,他吃了酥乳糜,怕他胃寒,就赶快拿酒再给他喝下去,让他暖暖胃,中和一下。
这个贫女人就拿给他喝了,看起来就像开水一样,没有酒色,没有酒香,他以为是开水,
莎伽陀也没有看,一下就一碗整个喝下去了。喝下去,再为这个贫女人说法。这是佛陀规
定,佛弟子接受在家居士供斋,吃过饭要给他说法,就是问他有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
问题,也要主动给他说几句佛法。这个是在家居士供养出家人,财供养,出家人接受财供
养,要回馈法供养,要供养居士他们佛法。所以吃过斋、喝过酒,然后就为她说法,说完
他就离开了,便去。
走到一个寺院前面的时候,那个酒就开始发作了。那个酒后作力很强,走近寺门旁边
,莎伽陀尊者就醉倒在地,醉了。醉了之后,僧伽黎衣,他的袈裟、滤水囊、钵、杖、油
囊、革屣、鍼筒,各在一处。在印度当时,出家人生活方式都是托钵的,随身要携带十八
种东西,修头陀行的带十八种东西。在那个寺院旁边他就醉倒了,身上所带的东西散落在
地上,衣服在一处,醉倒不省人事,所有的东西都掉了满地。身体在一个地方,衣在一个
地方,这些东西都各在一个地方,散落满地,散落在地上。“醉无所觉”,就是醉了,一
点感觉都没有。这个时候佛看到了,我们看经文:
经【尔时佛与阿难。】
在《笺要》小字里面注解:
笺【此云欢喜。佛之堂弟。佛成道时生。为佛侍者。又翻庆喜。又翻无染。】
这个是介绍阿难。
经【游行到是处。佛见是比丘。知而故问。阿难。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长老
莎伽陀。佛即语阿难。是处为我敷坐床。办水。集僧。阿难受教。即敷坐床。办水。集僧
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办水。集僧。佛自知时。佛即洗足坐。问诸比丘。曾见
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象。马。牛。羊。驴。骡。"马
槖"驼。无能到者。乃至诸鸟。无敢过上。秋谷熟时。破灭诸谷。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
令善。今诸人及鸟兽得到泉上。是时众中。有见者言见。世尊。闻者言闻。世尊。佛语比
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答言。不能。世尊。佛言。圣人饮
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
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这一个大段就是莎伽陀尊者喝了这个酒醉倒在地,东西散落各处,刚好佛与阿难也是
游行到这个地方来,被佛看到了。‘佛见是比丘’,佛看到,佛是明知故问,知道是怎么
一回事,佛是明知故问,就问阿难说:这个是什么人?阿难就回答:世尊,此是长老莎伽
陀。就是佛问阿难,现在倒在地上这个是谁?阿难回答之后,‘佛即语阿难’,就是告诉
阿难尊者,‘是处为我敷坐床,办水,集僧’。他说:你就在这个地方帮我铺一个坐床,
就是我们现在讲一个坐垫,打坐的地方,然后准备一盆水,召集这些僧众,在附近的僧众
都召集过来。‘阿难受教,即敷坐床,办水、集僧已’。阿难就接受佛的教诲,马上就去
办这些事情,把坐床(坐的地方)准备好,水也办好了,僧众也都召集到这个地方了。‘
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办水、集僧’。“白”就是学生对老师一个恭敬的言词,下
对上叫白。这个字是破音字,不能念白,白是指颜色。这个白是禀白,就是地位比较低的
向地位比较高的长者讲话,这个叫白。上面地位高的对下面的,比如长辈对晚辈讲话,叫
告,告诉。阿难是佛的弟子,他是晚辈,他也是佛的堂弟,在世间法、在佛法,他都是属
于晚辈,佛大他二十岁,所以这里用白。他就给佛报告:世尊,已经把床敷好了,水办好
了,僧众也集合了。
‘佛自知时。佛即洗足坐,问诸比丘’。这个时候,佛就知道时节因缘到了,“佛自
知时”,佛自己很清楚知道,讲酒戒、制订这条戒的时节因缘已经成熟,到了,就是遇到
这个因缘,是佛制酒戒的时候了。所以制戒都有一个缘起,大部分,佛的弟子在世的时候
,在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出现了,佛就以这个因缘,来制订这个戒。所以戒就好像我
们生活当中所立的规约一样,但是戒的意义比较深。戒跟我们一般的规约,它的性质又不
是完全一样。精神上是一样,但是戒只有佛才能制,菩萨都不能制戒。佛知道时候到了,
就洗足坐,办水就是要洗脚的。因为佛陀那个时代,包括现在南传佛教国家,泰国、斯里
兰卡这些小乘佛教国家,这些出家人都没穿鞋子的,都打赤脚。有一次我到泰国去,看到
这些出家人还是每天早上去托钵,都打赤脚。那么去托钵,打赤脚要走路,走路回来脚当
然会脏了,你要打坐之前要先洗脚,要先把脚洗干净,所以办水就是洗脚的。“佛即洗足
坐”,把脚洗好了,就在这个地方打坐了。
‘问诸比丘:曾见闻有龙,名庵婆罗提陀,凶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佛就问
在座的这些诸位比丘:你们曾经有没有看见过、有没有听说过,这里有一条龙叫做庵婆罗
提陀?这条龙不是善龙,是恶龙。“凶暴恶害,先无有人到其住处”,先就是之前,以前
都没有人敢到牠住的处所,没有人敢接近,一接近就被牠所害了。不但人,连动物,‘象
、马、牛、羊、驴、骡、"马槖"驼(就是骆驼),无能到者’,这些动物也都不能靠近牠
,一靠近就被牠所害了。‘乃至诸鸟,无敢过上’,甚至天空上的飞鸟,都不能飞过牠那
个地方,一飞过也被牠害了,就没有鸟敢从牠那个地方飞过去。‘秋榖熟时,破灭诸谷’
,秋天五谷成熟的时候,农民要收成,还没有收成就把它破坏掉,这个问题严重。‘善男
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这个事情就是被善男子莎伽陀去把牠折伏,让这个恶龙断恶修
善,皈依三宝,不再造恶了。‘今诸人及鸟兽得到泉上’,“今”就是现在,人、鸟、野
兽都能够到牠那个地方,牠不会再伤害这些人以及鸟兽,恶龙被莎伽陀尊者所折伏,已经
改过向善。这是佛问这些比丘说,你们有没有看见过这个事情,有没有听说过这个事情。
‘是时众中,有见者言见,世尊’。当时在比丘众当中有亲自见到的,他们就说他见到了
,世尊,我的确见到这个事情。‘闻者言闻,世尊’。听说过的,也跟世尊报告说,我听
说过这个事情。
下面就是佛要讲的重点。‘佛语比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
不?答言不能,世尊’。“虾蟆”就是我们一般讲青蛙,四条腿小小的,在水上跳来跳去
,那个我们要去抓也很容易。佛就告诉这些比丘:你们看看,莎伽陀尊者现在倒在这里不
省人事,你们意思怎么样?“于汝意云何”,佛就问话,你们意思怎么样,你们看看他现
在这个样子,“此善男子莎伽陀”,他现在(今就是现在)能折伏虾蟆否?现在不要说这
条恶龙,就是小虾蟆在那边跳,他也没办法去折伏牠。佛的问话就是,他现在这个样子,
就是一只小虾蟆,四脚的小青蛙,他能折伏吗?问的意思就这样。这些比丘就回答了,“
答言,不能,世尊”,就是现在莎伽陀尊者,连一只小虾蟆他也没有办法去折伏,不要说
那条恶龙了。佛问话重点就是在这个地方。
下面讲:‘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
酒故’。佛就讲了,就是给大家讲,你看看莎伽陀已经证阿罗汉果,他是圣人,不是凡夫
。圣人喝酒尚且有这样的过失,何况我们凡夫?凡夫俗子更不用谈了。凡夫俗子喝酒,当
然绝对是避免不了这些过失的,圣人尚且有这个过失,何况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
,皆由饮酒故”。就是这个过失、这个罪业是怎么来的?皆由饮酒故。他醉得不省人事,
躺在那个地方,当然在佛门来讲,这个就有失威仪。人喝醉了,躺在那里是丑态百出,我
们看到喝醉酒的人,都会看到过,特别在现在这个社会上也常见。也就是说,酒喝醉了,
什么事情都很可能发生的。
下面,佛就制这个戒了。‘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
,亦不得饮’。“从今日”,就是佛看到莎伽陀喝醉酒躺在那个地方,召集比丘众,来给
大家说这个事情,从那个时候开始。“若言我是佛弟子,不得饮酒”,如果自己说我是一
个佛弟子,你既然说我是佛弟子,从现在开始就不可以喝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
饮”,乃至小草那个尖尖的一滴,也不能喝,也就是要严格的禁止,不能喝酒。制酒戒就
从这里开始的。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佛种种诃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
】
在《笺》小字里面有注:
笺【谷酒可知。】
‘谷酒’就是五谷杂粮做的。
经【木酒者。或用根。茎。叶。华。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
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
酢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噉曲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噉滴糟。随咽咽犯
。若饮酒淀。随咽咽犯。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
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不犯。】
这个是佛制酒这条戒。‘佛种种诃责饮酒过失已’,“诃责”就是说明饮酒的过失。
我们在《沙弥律仪要略增注》也看到,经上讲饮酒有三十六失,有三十六种过失,过失可
不小,此地是简略的,就是喝酒过失非常的多。佛就告诉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
有二种’,就是有两种,两种酒不能喝,一个是‘谷酒’,一个是‘木酒’。“谷酒”就
是用五谷杂粮去酿制的,在我们中国地区,用谷酒的多。第二种是“木酒”,木酒‘或用
根、茎、叶、华、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
酒’。木酒种类就更多种,有用根去做的,用茎,根或者茎,或者叶子,或者它的花,这
个是属于植物,果就是水果。一般现在西方人做酒,大部分都是做葡萄酒,这个非常普遍
的。西洋人做的大部分都是葡萄酒,现在也有很多种水果可以做酒,或者用药草加在里面
去做酒。凡是有酒色、有酒香、有酒味,喝了之后能够醉人的,喝了会醉的,“是名为酒
”。只要喝了能够醉的,会让人家醉的,这个统统属于酒。不管你用什么做的,谷酒或者
木酒,只要喝了会醉就属于酒。
‘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优婆塞”就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去喝了,
也叫做饮犯罪,饮这个酒,犯这个饮酒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谷酒”是五谷杂
粮做的,在我们中国地区很有名的五粮液,五谷杂粮;另外还有大曲、贵州茅台、高梁,
这一类都属于谷酒。在我们中国地区,谷酒的种类就非常多了,外国大部分都是葡萄酒。
“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这里不念(夜),咽是很伤心要哭,哽咽悲啼,悲从中来,要
哭,在喉咙当中哽咽。在这个地方是同一个字,在这里应该是念(咽),咽下去,咽就是
吞的意思,你这个酒吞下去了。吞一口,咽咽就是吞一口、吞两口,每一口吞下去,吞一
口就犯一个罪,吞两口犯两个罪,所以咽咽犯罪,吞一口就有罪了。
‘若饮酢酒’,“酢酒”就是醋的意思,会发酸的,‘随咽咽犯’,比较酸的酒,也
是每吞一口都犯饮酒罪。‘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这个甜酒吃的很好喝,甜甜的。一般
像葡萄酒就比较甜,你喝了感觉不是很辣,不是很难喝,甜甜的很好喝,但是它喝了是会
醉的,这个也是随咽咽犯。‘若噉曲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噉滴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
,随咽咽犯’。“曲”跟“滴糟”还有“酒淀”,这个是属于做酒剩下来的那些渣,那个
酒味也是很浓的,你吃了那个,也是每吞一口都是犯饮酒罪。这个是吃做酒剩下来的渣。
以前我们也常常在冬天进补,用酒糟去炖东西,就是做酒剩下来那些渣,那个酒味还是很
浓,吃了还是会醉人的。
下面这一段讲:‘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饮似
酒酒色”就是跟酒很相似的,有酒色、有酒香、有酒味,凡是喝了会让人家醉的,这样“
随咽咽犯”,每吞一口都犯饮酒罪。‘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
皆不犯’。如果你做的有酒的颜色,但是没有酒香,也没有酒味,喝了不能醉人,“及余
”,包括其他的,凡是这一类,“饮皆不犯”,这个喝了不犯罪。
现在这个在大陆上应该也有,在台湾素菜餐厅常常用一种好像外国的啤酒,好像香槟
那样的,一开它也有气,盖子这样冲上来,好像外国人喝香槟那样。有一次我在飞机上,
看到空姐拿了那一罐;因为我们在素菜餐厅,都是喝那个,好像香槟这样的。但是喝了,
它有酒色,没有酒味,没有酒香,喝了就像喝葡萄汁一样,它不会醉人的,喝了不会醉。
但是它那个瓶子做的、跟那个颜色,就是跟酒一样,跟香槟酒一样。所以有一次我看空服
员拿了一罐,我以为是那种,倒一杯,我一下子就吞下去了。刚喝的时候没感觉,甜甜的
,满好喝的,但是过了十分钟,全身发热,我知道那个不是,那个是有酒味的。这一类的
可以喝,比如说葡萄酒你不能喝,但是葡萄汁可以喝,因为它没有酿到酒那种成分,汁喝
了不会醉的,那个可以喝。但是你看起来,有时候葡萄酒跟葡萄汁很接近,看颜色是差不
多,但是喝下去不一样的,这个我们要辨别清楚。
好,我们这一段经文简单消文释义,就讲到此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蕅益祖师的《笺
》,就是《笺要》。我们看《笺》:
笺【酢。谓味酸也。但是饮之能醉。不论味酸味甜。皆悉犯罪。】
这一段就是给我们解释“若饮酢酒”,这个酢就是醋的意思。我们大家应该都吃过醋
,醋酸酸的,特别我们加在饮食里面的,都会加一些醋,白醋、黑醋,它的味道是酸的。
但是有一种酒叫醋酒,就是它是酸味,但是它跟吃醋不一样,醋吃了你不会醉的,但是这
种吃了你会醉,这里就叫酢酒。‘不论味酸味甜,皆悉犯罪’。只要喝下去能够让人家醉
的,味道酸的或者甜的,都犯饮酒罪,都犯了这个罪。
笺【曲者。作酒之药。滴糟者。即今烧酒。酒淀者。淀(音殿)酒之滓垽(音印)。
】
这一段是给我们解释经文里面这个“曲”,“若噉曲能醉者”。这个‘曲’就是‘作
酒之药’,也就是做酒的材料。以前我当兵的时候在东引,靠近马祖比较近,马祖岛上出
产大曲酒,就是这个材料做的。金门是出产高梁酒,在金门那边都出产高梁,在马祖这个
地方出产大曲,在岛上这个两种酒是代表性的,这个曲。那个大曲就像一种药草,但是这
个酒做出来也是白色的,浓度很强的,仅次于高梁,酒精的浓度很高。你取这个作酒之药
,做酒剩下这个渣吃了还是会醉的。
‘滴糟者,即今烧酒’。这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那个时候的烧酒跟我们现在的烧酒
可能也有不同。古时候的酒比现在好,它的酿制都是遵照古法去酿制的,现在的酒有的不
遵照古法酿制,所以喝了实在讲对身体绝对是有害的,除非要找一些农民他们家里自己酿
的。像这个米酒,在台湾,以前公卖局都出米酒。米酒比较便宜,酒精度高,以前我在家
时候也喝过,但是米酒喝多了头会痛。你喝大曲,比较好的酒,喝多会醉,但是头不痛。
这个有这些差别。那么这个烧酒,以前我小时候常常要替我父亲去酤酒。以前的酒没有像
现在做一罐一罐瓶装的,以前的酒都是一个瓮装着。我父亲要喝酒,就叫我带个瓶子,然
后去商店买几两,买四两、买半斤,带个瓶子去。我小时候常常替我父亲去买酒,去酤酒
。他那整瓮的,但是那个时候的酒就叫烧酒,后来就改变了,就变成瓶子,一瓶一瓶装的
。但是我感觉,以前用瓮装的比较醇,后来装在瓶子里面,那个比较不好。所以小时候我
父亲常常叫我去:帮我去买烧酒。我记得印象非常深刻。这个是“滴糟”。‘酒淀者’,
这个“淀”就是‘酒之滓垽’,“滓垽”就是它的渣子,做酒剩下来的渣子,这个叫酒淀
。我们再看下面:
笺【似酒者。果浆等变熟之后。亦能醉人。此酒戒但是遮罪。为防过故。与前四根本
戒同制。】
‘似酒者’,就是跟酒很相似的,这个是用水果。‘果浆等变熟之后’,一般我们用
葡萄,这是最普遍的,用水果的浆给它成熟之后,也有酒味出来。以前我在台湾,也有人
,像我母亲以前也自己酿很多天然的酒,就是你给它放久了,放一些糖,像李子,李子这
么小的,酸酸的,泡一年、半年,放些糖下去,它就变成酒,就属于这一类的。这个是似
酒,就是水果、果浆这些材料去做的,这个喝了也会醉人。这个是举出酒的种类,凡是会
醉人的,都属于酒。‘此酒戒但是遮罪,为防过故’。酒这条戒,你犯饮酒罪是犯遮罪,
不是犯性罪,遮就是预防的意思。酒本身并没有罪过,因为都是五谷杂粮、水果去酿制的
,它不是杀生的,不是去杀害生命的,它都是植物的,所以它本身并没有罪。但是酒的性
质,喝了会让人家醉,人喝醉之后就会做错事。因此佛制这个戒,就是为了防止你喝醉酒
去造作种种的罪过。预防喝酒而去造种种的罪过,所以这条戒叫遮戒。遮是预防,先给你
遮起来,预防。‘与前四根本戒同制’,跟前面杀、盗、婬、妄四条根本戒同时来制订。
这个也很明显,就是你在没有喝酒的时候,可能不会去犯杀、盗、婬、妄这四条性罪,但
是酒喝下去醉了,失去理智,自己控制不住,这个时候就很难讲了,如果遇到因缘,很可
能就去造杀、盗、婬、妄的性罪。因此佛制订这个酒,跟这四条性罪同时制订,他的用意
就是在此地。这条戒犯了没有不可悔的,后面我们会学习到,是有轻重不同,但是都可以
忏悔,因为它是属于遮罪,它不是属于性罪。这是讲喝酒。
过去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讲,他引用李炳南老居士在世讲经讲过的,他说
汉朝的大儒郑康成,历史上记载,喝了三百杯酒,一点小的礼仪都没有丧失,都不失礼,
小小的礼节都不失礼。他学业完成要离开,老师带着同学去送行,每一个人敬他三杯酒,
大概有上百人。一百个人,一个人敬三杯,一百个人就三百杯,三百杯喝下去他不醉。这
个是历史上的公案。他的老师马融嫉妒他的才学,要把他害死,就是把他灌醉,在路途当
中买了杀手要把他害死,所以敬他三百杯。郑康成很聪明,知道他老师的用意是要害他的
,但是他酒量很高,喝了三百杯,小的礼节都不失,真的是海量。李老师讲了,如果每一
个人酒量都跟郑康成一样,喝酒就像喝葡萄汁一样,喝了三百杯他还不醉,小小的礼节都
不失,佛就不会去制这条戒。为什么?没必要,因为不影响。但是像郑康成那种酒量的人
,真的是稀有难逢,很难找到。一般人三杯黄汤下肚,讲话就不一样,原来没有喝酒的时
候一句话也没有,酒下去就变一个人,话就特别多,讲话也特别大声,这个就不行,这个
就要戒。所以我们要明白,佛制这条戒主要的用意。这条戒的性质属于遮戒,犯酒戒叫遮
罪。这条戒,怎么样成立犯酒戒?下面《笺要》给我们注解:
笺【三缘成犯。一。是酒。谓饮之醉人。二。酒想。谓知是酒。或酒和合。三。入口
咽咽结可悔罪也。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并皆无犯。】
如果我们受了不饮酒这条戒,受了这条戒,犯了这个戒。那么犯了这个戒,怎么样才
成立犯戒的条件?有三个因缘具足,才成立犯这条戒。第一个,‘是酒’,就是这个的确
是酒,就是上面讲的谷酒、木酒这些种类,凡是能够醉人的,这个就属于酒。你喝的这个
东西的确是酒,这个叫“是酒”,这是第一个缘。第二,‘酒想’,自己喝,也知道这个
是酒,或者酒跟其他东西合起来的,比如说我们煮一些补汤这一类的,酒的成分很高的。
第二是知道是酒,或者是酒合在里面的,我们的确是知道,这个叫“酒想”。第三,‘入
口咽咽结可悔罪’,“入口”就是喝的这个是酒,自己也知道是酒,你就把它喝了。入口
,一口一口吞下去,就结可悔罪。这个有罪,但是可以忏悔的,你要忏悔。忏悔就是改过
,以后不要再喝,那个才是真正忏悔。如果忏悔不改过,就失去忏悔的意义。不能是勇于
认错,就是不改,那你认错就没有意义了;认错重要要改过,才是真正忏悔。这个是可悔
,可以忏悔的。
‘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并皆无犯。’如果我们给人
家请客,我们不知道那个是酒。这个也有可能遇到,人家好意,他把酒加在里面,我们不
知道有酒。或者用酒煮菜,“已失酒性”,就是吃了也不会醉人,酒性已经失去,失去它
的酒性,你吃了不会醉,“并皆无犯”,这个没有犯戒。所以现在我们做菜往往,特别我
们吃素的人,有一些比较寒凉的菜要加一点酒、加一点姜,中和它那个寒性,有体质比较
寒的人,吃了比较不伤胃。你把酒煮的喝了不会醉,这个不犯戒,这是一个开缘。所以这
个我们也要知道。酒并不是完全都不能用,如果是做料酒,可以用的,这是一个开缘。
好,今天时间到了,下面还有弘一大师的《补释》、广化老法师的注解,还有相当多
,我们下一次再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