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五十四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27 19:22:09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四集)  2010/4/14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54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跟大
家学习到五戒第四条戒,妄语戒。妄语戒,蕅益祖师再给我们补充说明,再引用《十善业
道经》,加上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也就是两舌、恶口、绮语这三条,也包括在妄语
戒这条里面,妄语戒展开有这四条,这个也是告诉我们,两舌、恶口、绮语都是犯了妄语
。不妄语的果报我们讲过了,上一次我们引用《佛说十善业道经》里面讲不两舌的果报,
我们也讲过了,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不恶口。
  根据《十善业道经》讲的,永离恶口,离就是远离。我们把经文念一遍:“若离恶口
,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
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
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这一段是《佛说十善业道经
》里面的经文。在这个经里面,佛告诉我们,若离恶口就能够得到、成就八种净业。净业
就是清净之业,也就是清净的口业。
  什么叫恶口?我们现代人没有学习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教育,讲出来的话,很难避免恶
口这种口业。恶口,凡是讲话口气不好,让人家听的不舒服,让人听了难受,这个都属于
恶口。因此有一些人说他没有恶口、他讲话很直,我讲话就是这样。过去我们在台北华藏
图书馆,有一个女众出家众,也很年轻来出家的,有好几个,讲话就是很容易得罪人。有
一天我听她讲:我讲话就是这样,我一向讲话就是这么直的。她认为她是很坦率的,我讲
话就是有什么我就说什么,我讲话就是很直。我说:不是,你讲话很冲。我说:你有没有
吃过冲菜?大陆的同学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冲菜,我们台湾有做冲菜,那个冲菜吃下去,你
的眼泪、鼻涕都流出来,那个叫冲菜。所以讲话直跟讲话冲不一样,讲话冲就属于恶口。
为什么?因为你那个言语一出来,人家听了心里难受。
  所以我们要知道,恶口不是说你讲很粗鲁的话,讲骂人的话、骂詈人的话,那才恶口
,那个是很严重的恶口;凡是讲话口气不好,那就是属于恶口。犯了恶口会有什么果报?
《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给我们讲,地藏菩萨为众生说法,“若遇恶口者,说眷属
斗诤报。”地藏菩萨给我们讲,遇到造恶口口业的人,他会得到家亲眷属以及外面的这些
人互相斗争。大家有听到两个人在斗争,讲的话会很好听吗?有没有?如果有的话,请同
学告诉我,看两个人在斗争,他讲的话都是非常温和的,这个是不可能的。斗争讲的话就
非常凶恶,用的言词非常尖锐,大家想是不是这样?所以那个就叫恶口。所以我们一定要
明白,什么叫恶口。现在我们看到整个社会,造这种恶口业的人愈来愈多了,而且大家以
为这个很正常的。他为什么以为正常?因为他没有接受我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教育
,所以他觉得这个是正常的。如果接受我们祖宗这些传统文化教育,他就会发现,原来自
己讲话都讲错了,都犯了恶口业,自己不知道,还以为自己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对的,
这个社会斗争就愈来愈激烈。因此地藏菩萨给我们讲:“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
自己的家亲眷属都在斗争,跟别人更是斗得不得了,一天到晚就是斗,出口就是斗争,这
个就是恶口。恶口业也会堕地狱的,这个问题也是很严重的,我们看看江老师的《地狱变
相图》,这个也不是在恐吓人的,真的。佛在经上讲的,句句都是事实真相。我们现在造
恶口业造得很痛快,将来受果报,那就不痛快了。
  好,我们来看离恶口所得到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这是第一
种净业,净业就是清净的口业。离恶口,第一个清净口业是言不乖度,乖就是违背的意思
,度我们现在的话讲叫分寸,这个人讲话他很得体,讲话有分寸,讲话不过分。我们现在
的人也不学习言语,所以我们自己也常常讲错话,有时候讲话就没分寸,甚至没大没小,
言语一出来就乖度,就违背分寸了。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分、地位,跟我们彼此之间谈话的
是什么对象、什么样的人,我们要用什么样的言语态度,话怎么讲,这个要得体,就是要
有分寸。不能讲话没大没小的、没亲没疏的,这样言语就乖度了。言语乖度,不得体、没
有分寸,这个跟造恶口的业有关。恶口业还没有清净,言就乖度;如果不造恶口业,言就
不会乖度,讲话就一定有分寸。
  第二,“言皆利益。”这个也非常殊胜,就是他讲出来的话对大众都是有利益、有帮
助的,这个就能够利益众生了。讲有利益的话,讲有意义的话,不会讲恶口的话,对大众
来讲就有利益了。第一个利益是什么?就是让大家能够学习,就是自己有一个好样子。我
小时候到成长,在社会上遇到有很多人都是造恶口业的,我三岁的时候就听到大人骂三字
经、骂脏话。我三岁小孩,也不懂那个话的意思,我也学会了。有一天我一出口三字经就
出来,三岁的时候,被我妈妈听到了,被痛打一顿,后来我就再也不敢讲出来。因为小孩
子不懂那个话是什么意思,听到大人这么讲就学会了,跟着讲,给我母亲打了一顿。
  在我这个年纪,小时候跟现在小孩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小孩子吃饭不能上桌的,不能
跟大人同时坐在桌上吃饭的,小孩子在下面坐矮凳子。如果听到大人讲话,我们小孩子插
嘴就是被骂:小孩只有耳朵没有嘴巴,不能插嘴,听就好,不能讲。放学回家要扫地,地
要扫得很干净,要洗碗,要学煮饭。所以,我们八、九岁就开始练习学煮饭。我母亲种菜
,还要帮忙卖菜;挑水,以前没有自来水,挑水。学煮饭,也没有现在瓦斯这么方便,一
点就著,要烧木柴。刚开始学习,烧木柴不懂方法,火点不著,冒出来都是烟,烟薰得整
个脸眼泪鼻涕,弄了半天火点不著,后来才学会的。所以现在你只要给我三个石头,给我
一些木柴,我就能够把火生起来,在野外就可以生火,这个都是小时候练习的。在那个时
代,我们这个家庭就是这样的。现在我看小孩,福报非常之大。这个是讲到言皆利益,就
是讲的话对大家都有帮助,对社会大众都有利益的。为什么?因为他讲的话都是好的,善
的言语。
  第三,“言必契理”,这个契就是契合。我们现在讲什么?这个人讲话讲得很合理,
不会讲一些没道理的话,也不会讲一些强词夺理的话。没道理要讲到有道理,那个叫强词
夺理。不合理,就是不合乎道理的,特别是在争论,这个跟斗争就有关,就是他讲话就要
讲到赢,他没道理也要讲到有道理,强词夺理。这个言语就不合理,不合乎道理了。
  第四,“言词美妙。”离恶口的人,他用的言语、词,包括文字,我们古人讲诗词,
你的用词,你讲话用的言语、名词,用的都非常美妙。所以用词也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他
讲的言词就是不美妙,因为他用词不当,我们常常听人家讲,用词不当,就是用的言词不
妥当。这个我们在生活当中,我们自己要细心去体会,我们对人家讲话,还有用的言词要
妥善。
  昨天台北传来一个海报给我看,我看了生烦恼。所以现在印出来,我就叫他们不能贴
出去。因为那个海报的设计,里面用的言词不妥,我给它调整一下。这一次的万人护国息
灾三时系念法会,是桃园县长提倡的,县政府提供运动场,小巨蛋,可以容纳一万五千人
,小型的运动场。老和尚他也非常赞成。他们传来的海报,我看言词用的就不美妙。他海
报打:护国息灾,冬季万人;我说:什么冬季万人?然后下面就是:三时系念法会。冬季
万人?我就给它改一个“护国息灾,万人念佛”,这样比较清楚明白。你说冬季万人,冬
天这个季节有一万个人,这个人家看起来好像不太顺。然后就有三行小字的,四个字一句
,第一句是“万人发声”。我说:发什么声,发怒吼之声吗?那一句我也给它改了,我说
“万人忏悔”,下面就至心回向。万人发声,至心回向,发声回向什么?如果他发出来那
个是怒吼之声怎么回向?那不是愈回向灾难就愈严重,所以我给它改了。所以我说以后大
型法会,海报做出来要先给我看看。这个就是言词用的不当,言词用的跟性质不相应,不
妥当。所以这个言语、用词你要用的得体,这样就美妙了;你用的不得体,讲的不对,就
不美妙了。这个跟恶口业也有关系,跟恶口有关系;如果离恶口,你对言词就会谨慎。特
别我们跟人家讲话,言词非常重要,避免一些不善的言词,不善的言词我们要避免,这样
言词才会美妙。
  第五,“言可承领。”承领,承就是承受,领是领纳,就是离恶口的人,他所讲的言
语都可以得到大众的承受、领纳,我们一般讲就是大家对他讲的话都能够接受。这个跟上
面的言不乖度、言皆利益、言必契理、言词美妙,这四个都是有相关的,有上面那四个,
第五个当然就有。你讲话不乖度、有分寸,讲的话对大家都有利益,你讲的话也合情合理
,你用的言词也很美妙,当然这样的言语谁都能接受,大家听了都很容易接受,这是言可
承领。
  言词美妙,言可承领,我以前在华藏图书馆的时候,在二十几年前,大概二十三年前
,有一次我们净老教授叫我打电话给台中莲社,以前做李炳南老师的侍者,郑胜阳居士,
跟他接洽到美国去的事情。我第一次打电话给他,郑居士是我第一次听到讲话言词美妙的
。台中莲社给李老师教的,讲电话的口气、语气都非常的温和,让你听到就心里非常舒服
,你就很乐意跟他接触,跟他交谈。所以以前台中莲社李老师的教学,接电话,还有接待
,“过犹待,百步余”,这个都活生生在我眼前,我都如是我闻,亲自接触了。现在我们
学《弟子规》的,还没有达到他那个标准。一个居士来,他就要派学生到巷口去等,然后
带进来;送就要送到巷口,车子一定要到转角不见了,他们才回来,这个就是“过犹待,
百步余”。我们现在有这样做吗?李老师往生的时候,我也去参加了,去送葬的人非常多
,秩序一点不乱。所以这些都是表现在生活上给我们看的。离恶口,所讲的言语大家都能
够接受,这个也是很自然的。
  纵然有恶口习气的人,他也不愿意别人讲话对他有恶口。不相信大家可以试看看,讲
话恶口、常常骂人的人,你去骂他,看他会不会接受?大家可以做一个科学实验。我看他
会再骂回来。那说明什么?因为他也不能接受人家给他讲的恶口。这样答案就出来了,就
说明恶口不好,专门用恶口骂人的人,他也不喜欢听到别人对他恶口,所谓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因此,佛给我们讲的就正确了,我们不能造恶口业,要远离恶口。所以大家现在
讲话,我们就要学习温和的言语,不要有那种粗暴的语气,这样的言语没有人不会接受的
,大家都会接受的。我们在社会上,你讲的话大家都能接受,你说你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
的?就很容易了。如果我们讲了半天,人家听也听不进去,都不能接受,我们在事业上,
不管从事那个行业都产生障碍。
  第六,“言则信用。”这是离恶口第六种净业。言则信用,大家相信他,他讲的话大
家能接受、能够信任。一个人讲的话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信用、信任,去用他的言语,他
就成功了。纵然他现在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要做什么都能成就,因为大家信任他,大家也
会重用他,会信任他。当然他不管做什么事情,得到大众的信任、重用,怎么会不成功?
当然成功。这个是离恶口的第六种净业。
  第七,“言无可讥。”讥就是讥笑,就是受到别人批评,因为你造恶口业,讲口气不
好的话,常常会受到别人的讥笑、笑话、批评,这个也是一定的。因此我们道场接电话的
人选,或者你在公司、一个团体,接电话的一定要离恶口,讲话要有礼貌,讲话要温和,
这个是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你的事业才会做得成功。如果那个接电话的,就是第一线的,
人家打电话来口气不好,这个给人印象就不好。乃至我们道场也是一样,道场接电话的人
,你要选择没有恶口的人。以前我台北这个道场刚成立,有一个义工来发心,他就发心,
不要钱的,我们不要钱的最好了。但是他有恶口业,在电话中常常得罪一堆人,我也不知
道。后来是有二、三个哭哭啼啼跑来给我告状,我才知道他恶口业严重。后来赶快换一个
讲话都没火气的,就很温和的,这样跟大家的关系才改善。所以有恶口的人,后来我就请
他去仓库搬东西、整理东西,不要接电话,我说电话给你一接,大概全世界的人我都要得
罪光了,人家就批评、讥笑了。
  第八,“言尽爱乐。”这是离恶口第八种净业。尽就是所有的人,离恶口所讲的这些
言语,大家都会生欢喜心,很爱听,很爱听他讲话。爱乐就是喜好,爱听他讲话,为什么
?听没有恶口的人讲话也是一种享受,你听了心里感觉很温暖、很舒服,大家就喜欢听他
讲话了。以上这个八种就是离恶口,就能够得到、成就这八种净业,这是清净的口业。“
是为八”,就是这八种。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这个是回向无上菩提,把离恶口的善业回向到
无上菩提。回向,善业可以回向,可不能回向恶业,回向恶业就堕地狱了。这个善业你回
向到无上菩提,后来成佛的时候就“具足如来梵音声相”,梵音就是清净音。如来讲经说
法,众生一接触到、一听到,身心清净,烦恼就没有了,听到这个音声,你心里就清净了
,得到清凉。另外还有个意思,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也属于
梵音。就是每一个族类的众生他听到都能理解,都能得到清净心,这个音声叫做梵音声相
,他的音声是清净的,没有烦恼的。因此我们唱念,佛门的梵呗叫梵音,就是音声让人听
了心里能得到清净,这个才是梵音。我们学习唱念,或者讲经说法,要得到这种梵音声相
,要知道修因,修因就是要离恶口,要远离恶口。我们有恶口的习惯要不断的远离,愈来
愈少,到最后就完全没有恶口,这个就叫修行,修离恶口的业。好,离恶口得到八种净业
这个果报,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讲离绮语。“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
、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这个是讲若离绮语,就能够得
到三种决定,这个决定就是没有疑惑的。什么叫绮语?绮这个字是绮丽的意思,绮就是丝
织品,编织的非常美丽,这个叫绮。用这个来形容我们一个人讲话,他讲的非常好听、非
常美丽,但是不是真的。我们世间人也常常讲,编织美丽的谎言,他言语编的非常美丽,
就是非常绮丽,就像丝织品,编织的非常美丽一样,他讲的话非常动听,但是不是真的。
绮语这一类的言语,跟离恶口是不一样的,这个不能搞错了。绮语听起来很美丽,但是它
是绮语。绮语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上看到这些像爱情小说这一类,谈情说爱的。
绮语最主要就是迷惑人的,让人听了之后、看了之后动了感情,丧失掉理智,迷惑颠倒。
所以有很多人,沉迷在这种爱情小说,这些故事当中。
  另外就是电影、电视的连续剧,包括歌曲、跳舞这些方面,现在社会上大多数都是绮
语,编的很美丽,但是不是真的。这些绮语会丧人心志,让一个人的心志迷失了,迷惑颠
倒了。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也受了绮语的影响,所以他的思想、言行都有很严重的偏差,这
个主要是受了绮语的影响。特别现在的电视剧,这些电影、小说、杂志,这方面就特别多
,让人想入非非。因此,学戏剧的,要造这个业就比较容易了。过去我们净老教授早期在
台湾办大专佛学讲座,讲到绮语果报就非常不好,有一些学生专门学戏剧、艺术的,听了
就很害怕。那怎么办?我们净老教授给他们讲,你这个可以去误导社会大众,你是用在负
面的,误导社会大众;如果你能够用在正面的,演忠孝节义的,这就能够利益社会大众。
所以古时候的戏剧、歌曲,它的内容、它的性质都是属于忠孝节义,不像现在都是绮语,
都是教人不忠不孝。所以这个是你用在正面,还是在负面的。如果用在正面,这些戏剧、
歌曲,真的对于教化社会大众,帮助的效果也是非常非常之大,影响也非常的深远。常常
造绮语,我们净老教授也常讲,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到,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演艺人员,
到死的时候果报都不好,有的自杀的,能够善终的不多。这说明他得到名、得到利,赚了
钱,但是造了绮语的罪业。虽然得到名利,但是果报太可怕了,那个也是要堕地狱的,真
的是得不偿失。所以佛劝我们要离绮语。
  “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定就是决定,智
人就是有智慧的人,他所喜爱。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喜爱不绮语的人,没有智慧的人才
会喜欢绮语。所以喜欢绮语,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没智慧,有智慧的人,他绝对不会去喜爱
绮语。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这个也是决定,决定能够以智慧如实答问,如实就是如
事实真相来回答别人,或者向别人请问。这个是决定能够以智慧如理如法、如事实真相来
回答,或者请问,问也是问的得体,回答也答的如实。这个是离绮语第二种决定。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第三个决定是决定于人天,不但我们人间,
乃至在天上、天道,威德是最殊胜,无有虚妄,因为他不绮语。威德,这个威是从德来的
,一个人有德行,他表现出来的威叫威德,是他的德行自然流露出来,那个叫威德。如果
没有德行,有威,比如说威严,他有威势,或者耀武扬威,那个缺德,那个没有德,只有
威,没有德。只有威没有德就不能服人,表面上他现在势力很大,他官做的很大,大家表
面上怕他,不能不服他,但是心不然,心里并不以为然。有威德的人就不一样,有威德的
人,大家对他是心服口服,打从心里就能够接受他,那个是威德。所以这个威德,他自己
不要去装模作势,要很凶,让人家都怕他,这个是威势,不是威德。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
定要辨别清楚。这个威是从德来的,从德行里面自然流露出来的威,就是让人见到有敬畏
之心,对他尊敬,这个才是威德,这个是从离绮语来的。如果一个人离了绮语,永远不绮
语,不会讲一些美丽的谎言去骗人,他就能得到这个果报。无有虚妄,就是绝对是真实的
。“是为三”,这个是离绮语成就三种决定。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最
后面这一段就是回向无上菩提。回向无上菩提,后来成佛的时候就能得到如来诸所授记,
皆不唐捐。唐捐就是白费的意思,不唐捐就是不会白费的,不白费就是不是虚妄的,是真
实的。授记就是事先给他预记。如来授记,在经上也常提到。比如现在同学大家可能都读
过《大乘无量寿经》,《大乘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讲到最后面,都给我们大家授记了。
我们现在遇到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往生西方之后,到十方
世界去作佛度众生,统统叫妙音如来,这个就是佛给我们大家授记了。佛没有绮语,所以
他给我们授记的这些话,在经上讲的这些话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能够把离绮语这个善业
回向到无上菩提,后来成佛的时候,就能得到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我们也可以跟诸
佛如来一样,给别人授记也都是真实的,绝对不是虚妄的。
  我们引用《佛说十善业道经》,再补充蕅益祖师的《笺》。妄语这条戒,《笺要》里
面给我们注解,“更有两舌、恶口、绮语,并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谓无性罪
也。”我们就是用《十善业道经》这个经文,来补充注解祖师此地的《笺要》。《笺要》
给我们讲,犯了两舌、恶口、绮语,也都有罪,但是没有失掉戒体,是可以忏悔。虽然可
以忏悔,但是并不是没有性罪。性罪就是你没有受戒、有受戒,你只要造了这个业统统有
罪,这个叫性罪。没有受戒的人他造了,他只有性罪,因为它本身的性质就是罪过、恶业
,你没受戒一样有罪。受了戒的人,除了性罪之外又加了一层犯戒罪,加了一层。两舌、
恶口、绮语,犯了这个戒是可以忏悔的,它不是不可悔,它可以忏悔。我们再看下面这段
文:
  经【若发心欲妄语。未言者。犯下可悔。】
  笺【远方便也。】
  经【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
  笺【或误说。或说不了了。仅名近方便罪也。】
  经【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
  这一段是给我们讲,‘若发心欲妄语,未言者,犯下可悔’。“发心”就是发起这个
心想要打妄语,有这个动机了,但是还没有讲,有这个念头没有讲,这个是犯了下可悔,
是下罪,可以忏悔。这是远方便。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没讲完,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
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