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五十二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25 19:28:08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二集)  2010/3/31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52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这一集讲到
妄语戒。上一次我们讲到,打妄语要说自己证阿罗汉,“误言阿那含者”,就是讲错了,
阿罗汉讲成阿那含了,这样是犯中可悔罪。“余亦如是犯”,余就是其他的,比照这个例
子,原来要讲的妄语讲错了,是犯中可悔。在蕅益祖师的《笺》给我们讲,“未遂本心故
”,就是没有达到他心里原来要讲的目的。原来他是想骗别人说他是阿罗汉,结果他话讲
出来讲错了,讲成阿那含,就是没有达到他原来想要讲的这个妄语,这样是中可悔。其他
也以此类推。
  “若优婆塞,人问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笺》给我
们讲,“未了了故。”这个是人家问的,你得道了吗?一般人知道你学佛了,也听到佛门
里面一些名词术语,常常会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所以上一次也跟大家提到过,比如我们修
净土的,一般人没有学佛、没有听经,他听到我们在讲净土、讲西方极乐世界,常常会有
人提出这个问题,第一个他就会问我们,你看到了吗?你一直说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好,那
你看到了没有?他会问我们这个问题。这个我都碰到过,可能诸位同学,或许也会碰到别
人向你提出这个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去答复才不打妄语?我们的答复,我
们没有见到,总不能骗人说我们见到了。如果你没有见到,你说见到了,这个就犯了妄语
罪,而且这个妄语还是满严重的妄语。我们应该怎么回答?我们就是依照经典来跟他回答
,就是经上佛给我们讲的,古来祖师大德、在家出家很多人他们修成就了,都有留下这些
记录,有这些依据让我们来学习。经上讲的都有理论、方法、境界,让我们去证实这个事
情。不是讲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然后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理论方法让我们学习,这个当然
就不可信。佛经所讲的都有它的理论方法、它的境界,你只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如理如法
的去修学,你就可以证实经上讲的这个事实。我们这样来回答,也就不会有过失了。
  有一些修行好的,他见到这些境界了,他也不会轻易的去讲。举一个例子,我们中国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他一生就见过四次极乐世界。前面三次见到,跟经上讲的完全一样,
但是他都没有对任何人说这个事情。到第四次又见到了,那个时候他往生的时节因缘到了
,就是在临终之前,才跟大家公布这个事情,跟大家讲完他就往生了,就走了。他说他一
生一共见了三次,这次第四次再见到,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缘成熟了,他要去净土了
,跟大家公布,讲完就往生西方了。古来祖师大德,在家、出家修行有成就的,这是一个
佛门的惯例,不轻易对任何人讲的。一般我们自己修行有了一些境界,你讲的对象只能对
善知识、对自己的老师,向他请教,你见到这个境界到底是真是假、是什么情况?向善知
识请教,这个可以。如果公开的去讲,这个就不对。公开的去讲,如果讲了就走、就往生
了,这个没有问题,这个也没有后续的问题。如果讲了又没走,必有企图,这个企图无非
是想得名利,得到别人对他的恭敬供养这个名利心在。所以过去也有人说,他哪一天要往
生了,这个很多年前了,在大陆哪个地方我记不起来了,有一个出家女众说她要往生了,
到一个寺院去。那个时候听经的同修很多,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一窝蜂大家就跑到那边去
看,看她预知时至讲哪一天往生,结果很多人就去了,去了之后,念了一个月也没往生,
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很多人好奇,跑去看,这个也造成大妄语。这个也不能随便
讲的,你自己还没有能力说走就走,这个也不能随便讲。你讲出来,你真能做到那可以,
那是真的;如果到时候不是这样,那就是变成妄语了,变成大妄语,这个不能不知道。
  上一次我们也学习到注解里面引用《四分律》比丘戒这一段来给我们做一个补充说明
。“比丘对檀越言:数受汝食者是阿罗汉。檀越问之便默然,不了了犯中罪。”这个是比
丘对一个施主来讲,常常接受你供养饮食的这个人就是阿罗汉。这个施主就问:你是不是
真的阿罗汉?便默然就是他也没回答,也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这样不了了犯中罪。
“若有檀越问比丘言:大德是阿罗汉者脱僧伽梨衣。比丘即脱,现相不语,犯中罪。”这
是有施主问比丘:大德,如果你是阿罗汉,请你把僧伽梨衣脱下来。比丘就脱了,衣就卸
下来了,表现这个现相,但是他不说话,这样也是犯中罪。这个就有默认的意思在,这个
犯中罪。“若谓言:是阿罗汉请着衣、或请坐,或言请起、请上阁、请下等等语言,彼比
丘作现相不语者,一切犯中罪。”这是讲,如果是阿罗汉的,请你穿衣服,或者请坐(就
坐下来);或者请起来(就站起来),请上阁(就是上楼)就上,请下就下,等等这些语
言,比丘如果作现相,就是有这个动作出来了,但是不说话,他没说话,这个一切都犯了
中罪,在妄语里面犯了中罪。
  下面注解再给我们讲,“《戒疏》云:妄语一戒,本希名利,非言不成;亦有身现,
无疑成重。大妄语者,自说成重;教人称圣,名利拥彼,于我无润,故不同犯。”这个是
根据《卍续藏经》里面,从《戒疏》里面摘录出来的,说妄语这条戒,“本希名利,非言
不成”。人为什么打妄语?他总有个目的,没有说无缘无故去打妄语的,那个是头脑有问
题了;头脑有问题的人,他讲了不犯妄语戒。妄语是头脑清醒的人,清楚,他知不知道他
自己打妄语?知道;他知不知道自己骗人?知道。他为什么还骗人?“本希名利”,就是
为了要得到名利,他才打这个妄语。打妄语,“非言不成”,就是你没有讲妄语,你怎么
去骗人?你总要讲话,讲假话去骗人,这是非言不成。“亦有身现”,亦就是也有用身体
去表现的,做那个样子给人家看的。他没有言语,但是他的动作、他的表现,让人家以为
他真的是证果了。比如说表现的很有威仪,一举一动合乎威仪、轨则,让人家对他恭敬供
养,实际上他并没有证果,其实并没有,他只是用身体去表现。“无疑成重”,大众如果
对他没有怀疑,相信他了,这个就结成重罪。“大妄语者,自说成重”,大妄语就是自己
没有证果说自己证果了,自己没有得定说得定了等等,自己说的就成为重罪。“教人称圣
,名利拥彼,于我无润,故不同犯。”教人就是劝别人,劝别人去打妄语说自己证得圣果
了,名利恭敬是属于别人的,于自己没有帮助,所以犯的罪就不相同,这个不是犯重罪,
是中罪。
  下面注解又引用《十诵律》卷二十五里面讲,“若问:汝得果否?行者尔时手中有庵
婆罗果、瞻婆果、婆罗头果……因是故言:我得果。得中品罪。”这个是《十诵律》,也
就是比丘戒律里面讲的,若有人问你说,你得果了吗?意思就是说,你证得道果了吗?在
小乘佛法方面,讲得果就是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你有得到哪一个果位。这个修行
的人他刚好手中有拿个水果,这里举出几个水果,就是拿个水果。“因是故言:我得果”
。刚好他手中拿个水果,问他有没有得果,他说我得果,这样是结成中品罪。因为问的人
是问他有没有证得道果,他回答也就是比较模糊,他手上拿一个水果,他意思就是说我得
到果,水果也是果,阿罗汉果也是果,这样回答是中品罪。
  下面我们再看戒经的经文:
  经【乃至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者。犯中可悔。】
  《笺》我们把它念下去:
  笺【准《十诵律》。未得外凡。别总相念。妄言已得。戒未清净。妄言持戒清净。未
曾读诵经典。妄言读诵等。并犯中可悔罪。】
  ‘乃至言’就是当中涵盖这里没有讲到的,这个话是一个涵盖性的,从上面讲证阿罗
汉一直到,“乃至言旋风土鬼来至我所者”,当中就包括很多方面,这个是省略的一个言
词。“旋风土鬼”,就是一般讲的孤魂野鬼等等,来的时候有一阵旋风,其次就是罗刹等
鬼。这个是讲旋风土鬼都来到我这里,其实也没有,他主要是打妄语去骗人。说旋风土鬼
、罗刹等鬼来到我的处所,这个结罪比较低一点,是犯了中可悔罪。在《笺》里面讲,‘
准《十诵律》’,“准”就是依《十诵律》这个标准,‘未得外凡,别总相念,妄言已得
’,这个就是还没有得到外凡。外凡、内凡,这个是根据小乘佛法来讲的,此地讲的外凡
是以小乘的标准,不是大乘。
  在小乘这个外凡,我们上一次跟大家讲过了,外凡就是还是凡夫,外面的,有七个阶
段,前面三位称为外凡。就是声闻乘(就是小乘)修道的阶位,在初果以前有七个行位,
七个修行的位次,前面三位称为外凡,还是凡夫,还是外面一层的凡夫,外面的。这个外
凡,即是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这个是四念处。四
念处,别相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一个一个观,这个叫别相念,
个别的去观这个念处。总相念就是观任何一观都包括其他三观,这个叫总相,比如说观身
不净,观受也不净,观心也不净,观法也不净;观受是苦,观身也是苦,观心也是苦,观
法也是苦;观心无常,观身也无常,观受也无常,观法也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也无我,
观受也无我,观心也无我,这个叫总相念。这个有别相念、总相念,再加上五停心观:多
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这三个位次叫外凡,小乘修行的外凡。外凡就是还在门
外的,还没有进门,在门外,还没有进门,这个是外凡。内凡位就是四个位次,暖、顶、
忍、世第一法,这个是内凡。外凡三个位次皆出世必须之基本资粮,故名资粮位,又称为
三贤位,就是这三个位次是贤人所修的,出世必须具备的资粮。
  这个虽然是小乘法,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我们现在修净土是大乘法,但是大家一定要
知道,大乘一定包括小乘,小乘不一定包括大乘,也可以通大乘,也可以停留在小乘这个
阶段。但是我们学佛,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大家一定要知道。学佛,第一个目的就是要了
生死。在家、出家学了佛,就是想要解决六道轮回生死这桩事情,出离这个六道。出离六
道就叫出世,就是出世间法,你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这个方法,这个叫出世间法。凡是没有
出离六道生死轮回,所有的一切法都叫世间法,善法、恶法统统是世间法,因为它不能出
离六道。所以世间跟出世间,它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我们现在同学大家都修净土,修净
土也是为了要了生死,了生死就有出世间法。我们是大乘的,但是大乘,你也是为了要了
生死。我们现在为什么念佛人很多,但是真正往生西方的人不多?嘴巴讲要去极乐世界,
心里根本就不想去,为什么?这里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我们没有资粮,也就是说你没本钱
,你没有出离世间的资粮、本钱。
  所以我们学佛,在家、出家修了一辈子,修了半天,所修的是什么?都是世间法。修
得比较好的,将来得人天福报,出离不了六道;修念佛法门的人,往生不了净土,为什么
?就是没资粮,没有这个资粮。所以,虽然念佛,他没有信愿,他去不了。他不愿意到西
方去,为什么不愿意去西方?留恋这个世界,贪恋这个世界。我们净老教授常讲:放不下
,对世间的一切放不下;纵然出家了也是一样,道场放不下,道场的信徒放不下。信徒就
是眷属,在家有自己的家属、眷属,出家之后有道场、有信徒,信徒就是眷属,这个放不
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所以他就不愿意到西方去了。为什么放不下?没有这个
资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一个念处也没有。所以这个
世间我们就很自然、你很习惯的就放不下,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是放不下。这一生我们
如果不在资粮位下功夫,念佛还是去不了,你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蕅益祖师给我们
讲,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大乘、小乘,它的总机关就是在四念处,如果有四念处,你修任
何一个法门都能成就。我们现在念佛人,不能忽略了四念处的修学,这个非常重要。
  在小乘的修学、大乘的修学,这三个资粮位还是外面的,还在门外的。但是资粮位,
外凡这三个位,我们只要有这个资粮,我们带业往生就没问题了,带业往生;你没有修到
断见思烦恼,可以带业往生,横超三界。这个是小乘的修学,大乘也是一样的,你要超三
界,你用大乘的方法来修还是要断烦恼。用大乘佛法修学,有顿根的人他顿悟顿证,有顿
悟渐修的,有渐悟渐修的,有渐修顿悟的,这个根机不等,但是总归一句,你就是要断烦
恼。烦恼你一下子放下、断了,那就成就了。但是这个也不是多数人能做到的,大乘、小
乘都是这个标准。只有净土这个法门,你上上根的也可以,下下根的也可以。但是不管上
上根、下下根,要往生净土就是三个条件:信、愿、行。你信,不怀疑,不怀疑净土经上
讲的事实,相信佛的圣言量;愿,就是你愿意放下娑婆世界,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对这
个世间毫无留恋,这样你虽然烦恼没断,可以带业往生。
  所以带业往生,它也不是说完全没条件的,就是信愿行这个条件。愿就是愿离娑婆,
愿意离开娑婆世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愿意离开娑婆,愿意往生净土,也不是嘴巴说一
说就算了。我们念佛的人,一天到晚“愿生西方净土中”,一天到晚在念,愿不愿意去?
讲到要往生就吓得要命,就怕死了,说明平常在念的愿生西方是假的,不是真的。对这个
世间留恋、牵挂,牵肠挂肚的事情都放不下,那个愿是假的。真愿意往生的人,他对这个
世间统统放下了,都不放在心上。这个世间好也好、不好也好,反正他要往生净土,这个
世间的一切跟他都不相关了,他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真放下了。我们为什么放不下?就
是没有四念处,没有修五停心、四念处,你没有修这个。四念处,如果有一观你修成了,
那你就放下了。四念处是帮助我们放下的,就是看破放下的。五停心观也可以说是修止观
,就是你的烦恼贪瞋痴业障很重、很散乱,你这个五种方面要调。五停心观就是调停、调
整,让你烦恼的波浪、大浪,给它停息下来,给它停止下来,用这五种原则来调,来停止
我们这个粗重的烦恼现行。你调了之后,心这个时候就止了,调好心就静止了,这个时候
你来修观才观得起来。
  这个也离不开止观的原理,现在我们净老和尚讲《华严》的五止六观,《还源观》里
面讲,大乘小乘修行离不开止跟观,止当中有观,观当中有止,这个我们也一定要知道。
我们学了佛法就要派上用场,不是我们现在学一学,实际上对治我们身心的烦恼、业障也
没帮助。懂得很多,甚至讲得天花乱坠,佛学名词记得很多,但是烦恼一大堆,这样的学
佛就变成佛学了。佛学跟学佛它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佛学就是懂得很多,佛法懂得很多
,很会讲,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对于自己身心的调整修正,也就是对我们的思想言语、见
解行为,没有任何的改变,这样就变成佛学了。学佛跟这个是刚好反过来,学佛,我学了
真有用,真的是烦恼轻智慧长,这个叫学佛。如果愈学烦恼愈多,不但没有减少,愈来愈
多,那个叫佛学。所以佛学跟学佛,区别在这个地方。所以学了我们要去修,你修就是在
生活当中一点一滴的落实、去修正,这样学了佛法就能够得到真实的功德利益。
  我们学了五停心观,这个方面,我们学戒还要包括观。所以,蕅益祖师在《寒笳集》
里面讲,“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篇。”木叉就是戒律,你不懂得这种修观的理论方法,
特别是四念处,你戒律读得再多都徒然,一定要明白戒律是什么作用。戒就是断恶修善,
帮助我们得定的;定帮助我们开智慧。定是止,慧是观。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来学习。这里
讲到的有关这些佛学名词术语,我们学习一定要回归、落实到我们现在修行生活上来,这
样才有用。不然我们学了很多,这些佛学名词懂得很多,但是对我们实际上修学并没有帮
助,这样就错了。我们还没有修之前,当然对这些佛学的名词术语第一步要先了解,第二
步就是根据这些原理原则,我们来学习。
  此地讲到未得外凡,依《十诵律》的标准,你还没有得到外凡,别总相念,妄言已得
,就是你还没有得到,没有得到就是说你还没有修成就。我们看,这个是外凡。“内凡,
即暖、顶、忍、世第一法”,这个是内凡。内凡就是说,他从门外进入到门内了,虽然还
没有证得初果须陀洹,但是他已经接近了。内凡,暖、顶、忍、世第一法,这个我们简单
说明一下。“一曰暖”,第一个叫暖,就是暖气的暖,“行四正勤,以十六行相,观四谛
境,得相似解,如熏暖气。”这个是从四念处进一步修四正勤,以十六行相,观四谛境,
得相似解,好像愈来愈接近、靠近暖气,有熏到、感受到这个气氛、这个暖气,这个叫暖
,这个是比喻形容。第二个是顶,“修四如意,观同前境,相似更胜,如登山顶。”这个
观想如同前面的,观四圣谛境,它的相似就更殊胜,就是更上一层,好像你爬到山顶上了
。“三曰忍,即修五根”,信进念定慧,“于四谛堪忍乐欲,如植物之生根然”,好像植
物生了根。这个修五根,在四谛堪忍乐欲的理论基础上,他的学习已经有根了,这就是第
三个叫忍;堪忍就是他能够忍可,能接受了。第四是世第一,“即修五力,于四谛无间,
必发无漏,如植物之发芽然。”在四圣谛苦集灭道当中修学没有间断,就是五根;有了根
,再继续修,就有力量了,五力,这样修必定发无漏智慧,如同植物有根,它一定长出芽
。“以上四位,均世间法,至此更进,即出世间矣!”上面,暖、顶、忍、世第一,这四
个位次还是世间法,还在世间,但是这四个位次称为内凡。在这四个位次再进一步提升就
出世间,出世间就是证得见道位。修见道位就要修七菩提分,又称为七觉支。“如实觉知
四谛,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断见惑,如碎石然。一断一切断,即得须
陀洹,或云初果。”以上这个就是证得初果以上。好,这个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这是
讲,“未得外凡,别总相念,妄言已得”,虽然是外凡,还没有修成就,不能打妄语骗人
,我已经修成就了。
  “戒未清净,妄言持戒清净”,你戒律还没有持清净,你就打妄语,说自己得到戒律
清净了,这个也要结罪的。所以现在我们去受戒,很容易犯了妄语罪。在戒场里面,如果
没有像弘一大师这样跟大家说明,那在传戒的戒师、受戒的,统统犯了妄语罪,自己不知
道。自己犯戒了,还以为我戒律持得很清净,你说这样能证果吗?也会证果,证到三恶道
的果报,会证这种果,不是证阿罗汉果。所以我们学习《律学大意》,弘一大师去三坛大
戒戒场,跟这些出家、在家大众说得很清楚。所以弘一大师没有骗人,他没有打妄语,他
说真话。但是现在戒场都不把弘一大师这篇演讲拿出来讲。你们去受戒,有没有讲弘一大
师这一篇?没有就在骗人,就犯了这条戒。戒没有清净,妄言持戒清净,这是蕅益大师讲
的,传戒的人就在骗人,你自己都没有得到戒,你传什么戒给人?如果你不像弘一大师这
样给大家说明,就打这个妄语了。“未曾读诵经典,妄言读诵等”,等就是包括其他的,
其他包括持咒,或者是你修行有什么成就;包括我们念佛,你还没有一心不乱说一心不乱
,等就是包括其他的。“并犯中可悔罪”,结罪是犯了中可悔,是中罪,但是可以接受忏
悔的。接着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优婆塞。实闻而言不闻。实见而言不见。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妄语
皆犯可悔。】
  我们接着看《笺》:
  笺【更有两舌。恶口。绮语。并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谓无性罪也。】
  ‘若优婆塞,实闻而言不闻’,就是实际上你有听到,你骗人说我没听到;实际上有
见到,说我没看到。‘疑有而言无’,有说没有,没有他说有。有这个事情,他说没有这
个事情;没有这个事情,他说有。‘如是等妄语皆犯可悔’,这个都属于妄语,这个妄语
是属于一般的妄语。
  下面《笺》再给我们补充说明,说‘更有两舌、恶口、绮语,并皆犯罪’。因为我们
看戒经,只有讲到妄语;我们学习《沙弥律仪》,这条戒在戒条里面只有妄语;八关斋戒
,也是只有一条妄语。我们看《十善业道经》,它有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十善业道经》讲了四种。祖师在这里给我们补充说明,就是妄语这段的经文,它这个妄
语是涵盖两舌、恶口、绮语,都包括在这个里面的。所以,我们不能看到这个经只有讲妄
语这条戒,打妄语骗人不行,两舌去挑拨是非,弄得大家感情破裂,去挑拨离间,这样大
概就不犯戒了。恶口,讲话去伤人,粗鲁;绮语就是编一些美丽的言语,去骗人。祖师给
我们讲,这些“并皆犯罪”,这个是涵盖在妄语这条戒里面的。我们就不能以为,戒经上
只有讲不妄语,其他两舌、恶口、绮语大概就不犯罪;其实它包括在妄语这条戒里面。这
一点我们一定要明了,并皆犯罪,都犯这个罪,都属于犯妄语罪。这个莲池大师在《沙弥
律仪要略》也给我们举出来。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就是犯了这个罪,但是不
会失掉戒体,因为它这个不是大妄语,是小妄语,所以讲可以忏悔。‘非谓无性罪也’,
虽然没有失戒体,但是并不是没有性罪。性罪就是本来它就有罪的,它的性质就是有罪过
的,你不受戒、受戒,都有这个罪,不是不受戒就没有这个罪,还是有这个罪。下面一段
经文讲:
  经【若发心欲妄语。未言者。犯下可悔。】
  笺【远方便也。】
  这一段我们还没有讲完,两舌、恶口、绮语,我们根据《十善业道经》,下一次再补
充跟大家说明。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一段,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
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