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五十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23 19:30:43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五十集)  2010/3/17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
山寺  档名:WD11-003-0050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跟大
家讲到小乘修行证果的前方便,就是还没有证得圣果之前所修的,也就是名词术语讲的资
粮位。这个资粮,资是钱财,粮是粮食,在古代旅行,这是出门旅行不可缺少的。用资粮
来比喻我们修行也是要预备资粮,以这个来比喻、来形容,我们讲简单一点,就是修行也
要有本钱。也就是你修行要证果,事前(就是事先)你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样才能顺
利的达到证得圣果这个目标。
  上一次我们讲到小乘修学第一个资粮位,第一个资粮位所讲的内容就是五停心观。五
停心观就是我们开始学习,比如说我们修戒,小乘的戒先从身口戒起,从这个地方先戒,
从这里开始的。我们现在大家学佛,多少都会修一点戒,多多少少。比如说五戒,有很多
同修起码,第一条就不杀生了,甚至有很多同学也吃素了。有的同学持的戒就更多,甚至
住在道场,在道场遵守这些规约,这些都属于戒,都属于戒身口这两方面。身口的戒,目
的就是要达到我们心清净的。我们刚刚学习,或者学习很长时间,身跟口戒了,但是心还
是定不下来,心不能安定,有各方面的业障现前。在小乘里面,他就是用五停心观来调整
,让不安的心停止下来,所以资粮位就非常重要。五停心观,实在讲,不但佛法,世间法
,说实在话,也是需要。一个人心极度的不安定、不安稳,你要从事世间的事业也有障碍
,也不能成就。所以这个是通世出世法。
  我们上一次讲到第五个。第一个,多贪众生修不净观;第二个,多瞋众生修慈悲观;
第三个,多散众生修数息观;第四个,多痴众生修因缘观;第五个,多障众生作念佛观。
我们讲到念佛。念佛也有大乘小乘不同,在小乘佛法,从小乘来讲他念佛就是念本师释迦
牟尼佛,他不知道有十方诸佛。所以小乘教我们要知道,他念佛是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大
乘教才有讲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一点我们要明白。我们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的地区,
因此大小乘都有,特别弘扬大乘佛法。因此讲到念佛,大部分注解也都会引用大乘经典。
在《四十二章经新疏》,季圣一居士就引用大乘经典。这里讲:“多障作念佛观。谓业障
深者,如多昏睡,则观应身三十二相;多恶念,则观报身无畏智慧;多逆境,则观法身空
寂无为,自可渐入无碍佳境。”我们上一次就是跟大家学习这一段。这一段,我们在《大
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清朝灌顶大师注解里面,也有注到这方面的,就是指我们念
佛人。念佛人在念佛功夫还不得力之前,会出现两种状况,第一个就是善根发相,就是念
佛身心得到轻安。轻就是很轻松;安,心里非常安稳,晚上睡觉都做好梦、善的梦境,或
者闻到异香,或者见到佛像、见到莲花,身心很轻松安稳,智慧增长。就像《了凡四训》
讲的,遇到很繁杂的事情,“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遇到再困难再繁杂的事情,一接触
马上就通达了,智慧增长,烦恼很轻微。念佛如果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属于善根发相,这
是好相。
  另外一种刚好是相反,叫业障发相。业障发相就是此地讲,第一个昏沉;第二个多恶
念,恶念就是掉举,心里妄念纷飞,恶念特别多,要停停不下来;第三个,见到恐怖的境
界,让你整个身心陷入极端的恐惧,不得安稳。此地列出这三种,多障就是障碍很多。在
《念佛圆通章疏钞》里面,灌顶大师再给我们举出两种,第四种是病事障,就是身体突然
就生病了,病得很厉害、很严重。第五种是事务牵缠,就是很多人事会来给你干扰,人事
环境、物质环境影响你修行、来干扰,让你心不得安定。这些现象我们都要明白,我们在
修行过程当中也会有这两种情况。我们看到很多同修,可能包括自己在内,大部分我们修
行,业障发相的占大多数,善根发相的就很少数,大部分业障发相的,非常之多,业障发
相不外乎这几大类。
  此地讲的昏沉,这个是多昏睡。我们也常遇到很多同修来问这个问题,他不修行、不
念佛,他就精神好得很,一坐下来精神就提不起来,就昏昏沉沉的想睡觉,眼睛怎么睁也
睁不开。这是一种业障之相,因为昏睡也是业障比较重,属于昏沉盖。应该观佛的应身三
十二相,就是眼睛常常看庄严的佛像。上一次跟大家介绍彩画的佛像,下一次我再请网络
的同学,把庄严的佛像放在网站上,提供给各位同学来作观像念佛用。你常常看佛像,眼
睛睁开,看到庄严的佛像在眼前;眼睛闭着,还是庄严的佛像在目前。常常观三十二相,
能够帮助我们破除昏沉盖,这是一个方式,这个就是念佛。另外拜佛也是一个方法,人身
体有在运动就比较不会昏沉,眼睛看庄严的佛像,身体礼拜庄严的佛像。或者现在我们净
老教授提倡绕佛,就是一面念佛,一面绕佛,身体有在动就比较好。大部分昏沉盖是止静
的时候、坐下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昏沉盖就来了;如果身体在活动就比较不会昏沉。所以
绕佛、拜佛、看佛,这是调整我们昏沉盖的一个方法。这个可以根据各人的情况,自己做
个调整。
  多恶念,跟昏沉刚好是两种不同的类型业障。恶念、妄念非常多,我们一般讲掉举,
心好像被吊起来、被举起来,妄念纷飞,坐在那里全身不对劲。这个就要观报身佛无畏智
慧,要常常观想报身佛。报身佛,我们多读经,特别大家如果读《无量寿经》,或者读《
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都是可以帮助我们作观、观想的,这里是举出
观报身无畏智慧。大家如果多恶念,就是你把它换一个对象,去念经上讲的极乐世界依报
正报的庄严。这个在《无量寿经》、在《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也都有讲到,《无
量寿经》是讲的比较详细。如果你多念四十八愿、多念《无量寿经》,对治多恶念会有很
大的帮助。多恶念,根据我个人经验,大概《大乘无量寿经》你最少要念两百部以上,恶
念慢慢就会减少了;如果你念到六百部,恶念大概可以减掉一半以上,不会像以前那么厉
害;如果持续诵个三千部,大概这些恶念可以摆平了。这个是观报身无畏智慧一个最具体
、最好的方法,读诵大乘经典,特别是《无量寿经》,或者《观无量寿经》,如果没有时
间的,念《弥陀经》也可以。念经,我们精神专一、专注,妄念起来的时候不要理会,不
断的专注在经文上。念熟悉了,自自然然就转成观想经上所说的境界,就转移过来了。恶
念也不要刻意的去断,它自然就没有了。
  多逆境,逆就是很多不顺,特别是恐惧,或者晚上多做恶梦的。我们白天晚上逆境很
多,很多事情有形的、无形的来干扰,让我们身心感到恐惧不安。这方面的业障,就必须
观法身空寂无为。法身空寂无为怎么观?用《金刚经》四句偈去观是比较具体,也比较容
易记得。《金刚经》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就是把这些逆境、恐惧的境界,都用这个偈,你不断去观,不管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
,所有一切有为法,就像作梦一样,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常常去作这
样的观想,自然可以渐入佳境。
  下面讲:“或作界地观,谓一切事物,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而成,亦得
离我及我所有,此最初修行之法也。”界地观,界就是整个世界,地就是我们整个大地,
所有的精神、物质这些事物。我们整个世界有情无情的,我们看到的这一切,皆由地水火
风空识六大而成。从我们自己身体观起,从我们自己一身,你再展开到外面、到别人,整
个宇宙都是什么?地水火风空识而合成的。我们这个身体头脑骨髓,我们整个身体这个体
积是属于地大,归地大,地大就是它是坚固性的,它有体积的。我们身体的血液,我们吐
痰、流鼻涕、眼泪、大小便,都归水大,水是有润湿性的,这个都归水大。第三,火大,
就是我们身体有温度,温度就归火大。第四,风,就是我们呼吸、动作,都属于风大,归
风大。第五个是空,空就是虚空,你没有虚空,怎么能够容得下这些万物?第五个就是虚
空,就是空大。第六个是识大,这个识就是指我们精神的,我们精神部分。前面地水火风
空,我们可以给它说是物质方面的,色这方面,色法,《心经》讲色,色就是物质,识就
是精神。色受想行识,色就是地水火风空,这是色法,受想行识叫心法。这个识,我们有
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我们整个身心宇宙,就是这个六
大合成的,每一大都有它的归属。
  我们常常作界地观有什么好处?“亦得离我及我所有”,你常常这样观,也可以放下
我执。我就是从我们自己本身这个身见先放下,知道这个身不是我。我们现在迷惑,第一
个就是身见,认为这个身是我,我就是这个身,我们现在的迷惑,这是最粗的一层,认为
这个身是我。我所有就是我们身外之物,我们身体以外的,那是我所有的。我们都会有这
个执著,凡夫都会有这个执著,有一个我,有我所有的。这个身是我,我身体以外的,哪
些东西是我所有的?我的房子、我的汽车、我的钱财、我的家亲眷属,这些都是属于我所
有。佛给我们讲,我们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是迷惑的,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佛给我们
讲出这个事实真相,说这个一切当中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的。佛这个说法,目的就是破
除我们的执著。我们现在问题就是出在执著,如果不执著,什么问题都解决了,问题出在
执著。执著怎么来的?就是这个错误的见解,见解上的迷惑;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你的
见解,就是你的看法;思想,就是你的想法,迷惑了,错了。迷惑就生烦恼,生烦恼就造
业,造业就感受苦的果报,惑业苦就这么来的。
  人为什么会自私自利?因为执著我,以及我所有的,私心就起来了。私心起来,就为
了自私自利,他就不管别人了,所作所为都是不合理的、错误的这些行为,因此就造成不
好的果报。这些不好的果报,就是我们现在常讲的灾难。受灾殃,受苦难,原因就是这么
来的,这是根本的原因。我们修行没有别的,就是看破,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之后,把执
著放下。我们修行无非就是这样而已,破执著而已。我们现在为什么坚固的执著、放不下
?因为对这个事实真相,真的我们迷的太久了,一下子醒悟不过来。所以必须要修行,要
有一段长时间的修行,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醒悟过来。这是给
我们讲,或者作界地观,我们常常这样观想。这个在《大方广圆觉经》里面,也有讲到这
个修行方法,就是观想我们这个身体都是归四大。你常常这样想,自自然然你的身见就放
下了,我们修行要在这个地方用功,要明理,这个非常重要。
  破身见第一个要明理,如果不明理,你修的都叫无谓的苦行、无益的苦行,就是你修
那个苦行得不到利益,这个佛不赞成,不赞成修这种无益的苦行。佛教我们,你修苦行要
以苦为师去修苦行,这个苦行对你是有帮助的,能帮助你看破放下的,帮助你断烦恼的,
这个苦行佛就赞叹。如果没有利益的苦行,佛就不赞叹,佛不赞成。所以我们佛门里面,
大家也都听说过燃香、燃指、燃臂(燃手臂),这些我们都要明白它真正的含义。不然我
们就照这样去燃,你就能证果吗?你就没有烦恼了吗?你就得解脱了吗?如果不明道理,
印光祖师在《文钞》给我们讲,他说你整个身体都烧成灰了,也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
他那个执著还是在,这个身体烧成灰了,再换一个身体继续执著,问题不能解决,没用。
所以作观,在我们佛法修学是最关键的一个课程。上面提出五停心观就是小乘,实在讲我
们修大乘,如果不是像六祖那种上上根的,这些也都用得上。特别我们念佛法门,如果我
们懂得五停心观的修学,对我们念佛得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一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现
在念佛人,功夫为什么不得力?最重要还是不懂得去转变自己的错误观念;或者听经他没
有听的圆融,就是把这些话听死了,所谓听死了就是死在言下。听讲经说法,法师讲的言
语,死在言语之下,所谓死在言语之下就是不懂得活用、不会活用,他听的是死的,这就
有障碍了。
  昨天上午,四川有两位女居士来找我,大概也六十出头。其中有一位,她的先生去年
刚过世,六十三岁往生的,肝癌转骨癌,去年往生的;往生的时候也是很苦,往生的时候
他们有帮他助念。昨天她给我讲,她说她常常梦到他先生。她提出七个问题问我,其中有
一个问题她问我,她先生是不是往生了。我说,往生是肯定往生,毫无疑问的,每一个人
都会往生。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人不会死,不是死了,是往生,这里死了,又往其他地
方去生了。往生大家都会往生,问题是你往生到哪里。所以我就给他讲,我说你问这个问
题,应该是问我,是不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你后面没有写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目的
,只有写往生。一般如果要问问题,应该要怎么问?要问你这个家亲眷属现在不知道他往
生到哪里,这样问就比较清楚。如果问是不是往生,肯定往生的,大家都会往生,这个还
有疑问吗?这个就没有问题了,一定都会往生的。问题是往生到哪里去,这个就是大问题
了,他现在去了哪里。
  这个问题,我们读《地藏菩萨本愿经》,看到光目女、婆罗门女,婆罗门女问觉华定
自在王如来,她母亲现在往生到哪里去、到哪个世界去,她很想知道她现在在哪里,现在
情况怎么样。光目女问阿罗汉也是这样的,她母亲在生都是造恶业、不信三宝,不相信佛
法,不知道她现在往生到什么地方去了,现在情况不知道怎么样,很想知道她母亲的下落
。所以,阿罗汉才入定去帮她找,结果发现她母亲堕在地狱,受极大苦。所以往生这个事
情,六道都是往生的地方,六道以外四圣法界,四圣法界以外一真法界,十方诸佛都有世
界,到底往生到哪一个世界。她常常梦到她先生,问我这些问题。我说,这个问题,你大
概是要问你先生有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我说,这个我也不知道,但是根据你常常梦到他的
这个情况,肯定他不是往生到西方,往生到西方,你不会再梦到他。在六道里面,也不是
往生到人天善道,如果往生到人天善道,你也不会梦到他,他肯定在鬼道的成分比较多,
在恶道。我就建议她,这个方面你要多了解,一定要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为这方面
的,《地藏菩萨本愿经》讲的最清楚。《地藏菩萨本愿经》,你想要见你的家亲眷属落在
哪一道,也有这个修行方法,你一定要学这个经,才能满你的愿。
  她就给我讲,现在都是听同修讲,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好了,还要念《地藏经》干什么
?我说没错,如果你没有问题,一句佛号就好了,你现在给我问了七个问题。其中你要问
你的家人去哪里,《无量寿经》也没有讲这方面的,《观无量寿经》也没有讲这方面的,
《弥陀经》也没有讲这方面的,只有《地藏菩萨本愿经》有讲这个问题,你不读这个经,
那怎么办?我再给他进一步说明,我说,修念佛法门要具足三个条件,信愿行。你如果只
有念佛,信心不够,你愿不切,念佛不能往生,跟阿弥陀佛结结缘。我们现在看到大多数
念佛的人,你问他几个人想往生?我看几乎都不想去西方的。为什么不想去西方?一生病
他就不想去了。没有生病的时候,嘴里都说要去西方;一生病就怕死了,就不想死了,要
赶快找医生治好,希望多活几年,希望活个二、三百岁。他这个世间还放不下,你说他发
的那个愿,是真的想去西方吗?
  蕅益祖师在《弥陀经要解》给我们解释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信愿之有无,
你有没有真信切愿。没有真信切愿,祖师也讲了,你这个佛号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
如银墙铜壁一样,也没有得生的道理。为什么?你不愿意去,你没有意愿要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那个手二十四小时在那边等著,他很欢迎,我们不愿意去,他也没办法,就这
么简单。你真想去,真愿意去,你就相应了,虽然现在这个身体寿命还有,还没有往生,
你时时刻刻就在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在那边游览了。如果那个愿没有发起来,为什么发
不起来?牵挂这个世间,贪恋这个世间,放不下。我就给她讲,我说,如果你真的信愿行
具足,一句佛号就够了,甚至一部《弥陀经》都不需要。你真信切愿就要去净土了,你一
句佛号,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真的其他统统可以不用,放下了,一句佛号
成佛有余。如果你没有具足信愿行,只是嘴巴念佛,我就给她讲,弘一大师劝我们,净宗
道侣要兼持诵《地藏经》,《地藏经》就很重要了。因为你没有信愿,要去极乐世界你去
不了,去不了就还在六道;在六道,地藏菩萨就很重要,你可不能不要,不要就堕三恶道

  所以现在我们净宗很多同修,听净老和尚讲经,他听的不开窍。我们自己反省反省,
我们是不是信愿行都具足了,真的老实念佛了,真的这个世界都放下了?你都丝毫没有留
恋牵挂了,那可以,你就不需要了,不需要夹杂。如果还牵挂这个、牵挂那个,像昨天那
个居士,问了七个问题,你说她需不需要?她需要,因为她问题没解决,她心里有疑惑。
净土的修行,祕诀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还有怀疑,还有夹杂,还有间断,你这
个不能说不要,这是真的。所以我们现在跟大家讲这些开示,都要看对象的,也要看时机
的,讲话也是活用的,也不是死板的,要因人、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你这样才能对症
下药。所以这个居士这个时候,她就是需要《地藏经》这部经,来解除她的疑惑、她的问
题。她说:听人家讲,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好了。我说:是,那你现在就去念到底,你就不
用来问我这些问题。大家想是不是这样?你还要问这些问题,表示你有这些疑惑在,你这
个问题没有解决。没有解决,你要找解决你现前这些疑问的理论方法,帮助你排解掉。你
这个问题排解之后,你再去老实念佛,就没障碍了。是不是这样?
  所以,过去莲池大师讲,在一个丰年的时候,粗糙的五谷杂粮没人要。丰年,大家都
吃得很丰富,吃得非常好,很粗糙的五谷杂粮,人家就看不起眼了。如果在一个饥年,就
是闹饥荒的时候,五谷杂粮可重要了,维持生命的,没有那个你命就没有了。所以莲池大
师在《地藏经》的序文讲,把《地藏经》比喻作荒年的五谷杂粮。我们现在是末法时期,
是荒年,荒年都没得吃,你有五谷杂粮赶快填饱肚子,先把肚子填饱了,先让生命维持下
来,你才能做其他的事情。如果你肚子没填饱,都快饿死了,手里抱着一个金钢钻,抱着
那个金钢钻就活活饿死。就好像我们抱着大乘经教、大乘佛法,就像金钢钻一样,但是肚
子空空的,饿的都快死了,五谷杂粮你不要,就是抱着金钢钻活活饿死,得不到受用,这
个我们要懂。所以我们修行,这个观很重要。五停心它也是有单修的、有复修的,有顺序
修的、选择修的,这些都要明白。我们不要说别的,我们一个人,你早上起来的心情跟中
午就不一样,中午的心情跟下午又不一样,下午的心情跟晚上又不一样,你不调行吗?你
不调就有障碍;障碍,你心就定不下来,定不下来,你就功夫不能成就。我在此地跟大家
讲这些,都是经验谈。
  好,五停心观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下面再简单介绍资粮位第二种:“别相念处,
即缘苦谛境,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这个是别相,别就是各
别的。这个念处是什么?就是四念处,就是缘苦谛境,苦谛境就是我们这个环境是苦的。
缘就是根据我们这个苦的环境,来起这个观想、观照。第一个观身不净,第二个是观受是
苦,第三观心无常,第四个观法无我,这个叫别相念处。
  第三,“总相念处,即缘苦谛境,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三者,亦皆不净;乃至观法无
我,则身受心三者,亦皆无我是也。”这个是总相念处。总相也是根据苦谛境。观身不净
,观受也是不净,观心也是不净,观法也是不净。你观受是苦,观身也是苦,观心也是苦
,观法也是苦。你观心无常,观身也是无常,观受也是无常,观法也是无常。观法无我,
观心也无我,观受也是无我,观身也是无我,这个叫总相处念。
  下面一段我们把它念完:“前之五停心观,要在降伏五种烦恼,故可谓止。此之总别
相念处,要在启发根本智慧,故可谓观。以上三位,皆出世必须之资本粮食,故名资粮也
。又名三贤位者,谓此三位是贤人之所修也。”这个是给我们讲,五停心观主要在降伏我
们五种烦恼,就是贪、瞋、痴、散乱、多障这五种烦恼,这个是五停心观的作用。总相念
处跟别相念处,是在启发我们根本的智慧,是启发智慧。所以总别相念处可以说是观,五
停心也可以作止。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止观的原理,我们净老教授在讲《还源观》也讲得
很清楚,常常讲:即止之观,即观之止,止当中有观,观当中有止。我们这样来学习,你
才会活学活用。不然止就是止,观就是观,不懂得它们之间互相的关系。其实止当中也有
观,观当中也有止,只是说我们下手的时候先从哪一方面下手,这个各人根器也是不一样
,所以这个都是要调的。因此佛有十种通号,其中有一个叫调御丈夫,我们修行没有别的
,就是调御,御是降伏,调是调整,我们随时要调整、要降伏,这样我们修行才会有所成
就。如果不懂得这些原理,修了很久的时间,功夫都用上去了,但是没效果,得不到效果
,这个就变成无益的苦行,这佛就不赞叹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因为讲到这个经文,有关这些佛学的名词术语,也是简单跟大家
提出一个报告,让我们对这些基本的佛学名词术语,它的名相,它的道理,以及我们修行
的方法,有个概念,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念佛功夫得力。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
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