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四十六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19 19:25:54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四十六集)  2010/2/17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46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网络教育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跟大
家学习到五戒第四条戒妄语戒,我们学习到第二段经文。第二段经文就是佛告诉我们,讲
什么样的话是犯了妄语戒;犯了妄语戒,讲什么样的话是大妄语,什么样的话是小妄语。
犯了妄语,可以忏悔,还是不可以忏悔,还是没有犯,分这三种。这一段经文一开始就给
我们讲大妄语,在戒经上讲大妄语,第一个就是讲到未证言证。证就是证果,从小乘圣者
开始讲起,本经没有讲到大乘,只有讲到阿罗汉。自己没有证阿罗汉果,为了贪求名闻利
养,给大家讲他证阿罗汉果了;或者向大家讲,他快要证阿罗汉果了,就是向阿罗汉。我
们上一次学习到这段经文,我们学习到这一段。
  这段经文向下都是讲小乘圣者证果的位次。小乘圣果,我们大家听经或者读经的时候
常听到四果,四个果位,就是四个层次,第一个是须陀洹,第二个斯陀含,第三阿那含,
第四是阿罗汉。所以证得阿罗汉这个位次,前面还有三个位次,前面这三个位次也可以称
罗汉,初果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因为这三个位次就是向第四果罗汉再提升的。这
是小乘教修行证果的位次。我们也利用这个机会,对佛学的名词术语有进一步的理解。因
此上一次也跟大家报告思惑八十一品简单的图,这个图还是一个略图,如果详细的,三界
里面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里面有八十一品的思惑。思惑八十一品,上一次我们讲
到欲界有九品。这个表可能在《四十二章经新疏》打漏掉了,因为九品缺了一个上上品,
可能是打字打漏掉了,应该要加上一个上上品,这样合起来才才有九品。我们上一次这个
表,根据这个表来打字只有八品,怎么算都没有九品。我看《新疏》注解是有讲到上上品
,所以这个表解,上上品我们应该要加上去,这样才才满九品之数,就是在欲界有九品的
思惑。欲界上去,色界思惑、无色界的思惑,这是我们简单跟同学做一个简略的报告。如
果大家希望详细进一步的了解,请大家可以去查阅《教乘法数》,或者《三藏法数》,现
在在网站上要查这些佛学的名词术语也不难,在此地给诸位同学报告这方面的资料。这些
资料,我们学习也有必要有一个理解,有一个概念。
  我们平常在听讲经,讲经有时候时间的关系,另外就是听众各方面,程度上也参差不
齐,讲这些佛学的名词术语,也不一定适合现场听众的需要,因此一般讲经法师大概会把
这些提一下,直接就切入本经的义理。可能现场听众比较没有兴趣听这一方面的,他比较
急着要知道这部经主要的义理,因此讲经法师也为了适应现场大众的情况,这些有时候也
都省略了。这些一般都是在佛学院里面上课的时候比较会提到,另外学习讲经的法师,自
己必须要准备,也需要知道。我们网络学院的同学也有必要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这些佛学
名词术语,以及它修学的层次、名称,断什么样的烦恼,应该也需要有个概念。有比较清
楚的概念,我们理解之后,知道我们现在修行是在哪个位次,我们现在修的程度已经到达
什么程度,自己就比较清楚。如果这些没有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对这些概念上还是非常模
糊的,经是听了,但是还是很模糊的。因此在《内典讲座研学要领》里面,学习经教这些
注意事项,也都给我们提出来了;特别是一个学讲经的法师,这个必须要知道、要明了、
要准备。但是你讲的时候,你不一定讲,那就要看当时的情况了。这里首先跟我们同学大
家说明一下。我们一般都是听大乘经教,罗汉这个名词也常常听,但是比较没有人特别去
了解小乘修行的层次。
  我们再温习一下,罗汉。罗汉,我们也要有个了解跟认识,这是有必要的。上一次跟
大家报告过了,罗汉是无学小乘果人,他是小乘已经证果了。阿罗汉就不会再到六道里面
来生死轮回了,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他没有了。所以在《四十二章经》讲,证阿罗汉果,
他往生之后,他的灵神,我们现在讲他的灵魂(一般人讲灵魂),我们佛法名词不讲灵魂
,讲神识,他上升到第十九天,第十九天就是超越三界了。在此地,三界诸天,这边有一
个表解,大概跟大家报告一下。“三界九地诸天表”,这是根据《佛说四十二章经新疏》
里面这些资料。一般没有出三界,四禅十八天都在三界里面,十九天就是超越三界了。
  三界第一个,欲界有六层天,第一层是四王天,第二层是忉利天,这两层天在我们人
道之上,我们人道再上去就是天道,上去第一个就是四王天,再上去就是忉利天。根据经
上讲,这两层天在须弥山的山腰跟山顶,四王天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忉利天是在须弥山的
山顶。这两层天叫地居天,地就是说,这两层天的天人跟我们人道一样,都是在地面上生
活的,他没有离开地面,也是踩在土地上的,所以称为地居天。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
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四层天都离开地面了,悬处虚空,故名空居天。夜摩天、兜率天
、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四层天的天人他们生活在空中当中,他没有在地面上,所以叫
空居天,生活在空中的。天人他们有神通变化,飞行自在,他们出门不用坐车,也不用坐
飞机,也不用坐船,他能够飞行自在。“以上六天,福报虽大,仍与我人同具饮食、男女
、睡眠诸欲,故统名为欲界天。”这六层天叫做欲界六天,欲界有六层天。欲界就是还是
要吃饭、吃东西的,还是有男女婚配,还是需要睡眠,还有这些欲望。但是欲界六天,愈
上去的天人,欲望就愈淡薄(详细都记载在经典里面),到他化自在天欲就是最淡的。所
以愈上层次的天人,他们福报就愈大,享受、受用的物质就愈殊胜,质量就愈好,这是福
报。这是欲界六天。
  接下来就是色界十八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分初禅、二禅、三禅
、四禅。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梵系清净离欲意,离欲则心生喜乐,
故名离生喜乐地。”初禅叫离生喜乐地,因为离五欲,他不需要五欲,他不需要有这些欲
望的牵累,没有这些累赘,他得到自在了,心里生起喜悦,所以叫做离生喜乐地。二禅有
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无寻无伺,入定发光,故名定生喜乐地。”二禅三
天都有一个光,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愈上层的天,它的光就愈殊胜,它入定发光
了,从定当中产生喜乐、喜悦,所以故名定生喜乐地。三禅有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
遍净天,这是第三禅天。“身心最净,但乐无喜,故名离喜妙乐地。”他有乐无喜,喜还
是比较粗重一点的烦恼,他有乐,这个是三禅。在我们六道三界里面,三禅天是最快乐的
,在三界里面,三禅天是身心最清净的。
  四禅有九天,四禅有九层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这三层天是凡夫天人所居住
的;另外有无想天,这层天是外道所居的。在古印度有外道专门修无想定的,这个定修成
功了,他往生就生到无想天去了。下面还有五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
究竟天,这五层天为三果圣人所居住的,所以这五层天又叫做五不还天。三果,证得阿那
含果的罗汉,他还没有超越三界;没有超越三界,他死了就往生到四禅这五层天里面。无
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是三果圣人所居住的。这是四禅天,也叫
做凡圣共同居住的一个地方。“以上九天,离乐舍念,故名舍念清净地。”他乐也舍了,
把三禅离喜妙乐地那个乐也舍掉了,所以叫舍念清净地。这是色界天到顶头了。
  下面是无色界有四层天:空无边处天,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地;无所
有处天,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四层天,色身已经没有了
;因为色界没有饮食、男女、睡眠,但是还有色身,还有居住的房子,有这些物质。到无
色界天,这层天的天人,连这些物质也都不存在了,只有精神存在,色身都没有了,“但
具心识,故统名为无色界天。”这是我们三界里面:欲界、色界、无色界,天道、天人一
个大略的情况。
  下面,我们上一次就是学习到经文当中讲:“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
,自言我是罗汉、向罗汉者,犯不可悔。”我们上一次就是学习到这段。这是讲到自己还
没有证阿罗汉果,因为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不知就是不知道,不见就是他也没有见
到,过人圣法就是三十七道品圣人所修的这些理论方法,他也不知不见。不知不见,他怎
么可能证果?为了名利就打妄语,说他是罗汉,或者我快要证阿罗汉果,向罗汉者。如果
对人家讲这个话,就犯了大妄语罪,此地经文给我们讲犯不可悔。这是大妄语,犯了不可
悔罪,不可以忏悔了。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言我是阿那含。】
  《笺》小注里面有注解:
  笺【断欲界烦恼尽。】
  经【斯陀含。】
  笺【断欲界六品惑。】
  经【若须陀洹。】
  在《笺》里面讲:
  笺【断见惑尽。】
  须陀洹就是见惑断尽了。
  经【乃至向须陀洹。】
  《笺》里面注解:
  笺【世第一后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
  经【若得初禅。】
  笺【离生喜乐五支功德相应。】
  经【第二禅。】
  笺【定生喜乐四支功德相应。】
  经【第三禅。】
  笺【离喜妙乐五支功德相应。】
  经【第四禅。】
  笺【舍念清净四支功德相应。】
  经【若得慈悲喜舍无量心,若得。】
  这个《笺》有个:
  笺【四。】
  经【无色定。】
  在《笺》里面讲:
  笺【所谓。】
  经【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
  《笺》里面讲:
  笺【此云遣来遣去。即入息出息也。此二观乃佛法二甘露门。但应修习。不应云得。

  经【诸天来到我所。诸龙。夜叉。】
  《笺》讲:
  笺【捷疾鬼。】
  经【薜荔。】
  笺【亦云闭丽多。此翻祖父鬼。】
  经【毗舍阇。】
  笺【啖精气鬼。】
  经【鸠盘荼。】
  笺【瓮形厌魅鬼。】
  经【罗刹。】
  笺【可畏鬼。】
  经【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犯不可悔就是大妄语,这段经文比较长一点。讲大妄语,说证阿罗汉,或者向阿罗汉
,是犯不可悔。下面讲,“若言我是阿那含”,还没有证阿那含,他说他证阿那含;或者
他说我证斯陀含,或者他说我证须陀洹,“乃至向须陀洹”。从罗汉到须陀洹、向须陀洹
,这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四果四向,就是讲小乘圣果的圣人。斯陀含、阿那含,阿那含是断
欲界烦恼尽,我们上一次跟大家报告,欲界里面的烦恼他断尽了。下面,我们还会有一个
见惑的表解,再给大家参考。阿那含,在经上给我们讲,叫做不来。阿那含也是梵语,翻
译中文叫不来,或者叫不还。不还就是不再到人间来了,就是三果阿罗汉,他在色界。从
色界里面他继续修行,就可以超越三界证阿罗汉,他不需要再受生到欲界来,所以他叫不
来。阿那含是不来的意思,他欲界的烦恼断尽了,所以不需要再来到欲界,他直接从色界
就可以超越无色界,证阿罗汉,超越三界。
  下面讲“斯陀含”,斯陀含也是梵语,翻译中文是一来,就是第二果。一来,还要来
一次,到欲界来受生一次。他已经在修道位中断欲界上上品到中下品,上一次我们这个表
解给大家看,他已经从上上品断到中下品,断了六品的思惑,欲界六品思惑他断了,尚余
下上品等三品(下上、下中、下下),这三品欲界的思惑他还没有断。因为这个三品还没
有断,所以必须一生欲界天,再到人间来受生一次,就是要往返一次,一上一下,必须再
到人间来受生一次,所以叫做一来,来一次,方证罗汉。这个是断欲界的思惑。
  思惑又有个名称叫做“爱烦恼”。我们现在全世界的人,东方西方的人都知道爱,我
们东方古老的中国也讲爱,仁爱;西方人他也讲爱,爱心。这个爱以佛法的标准来看就是
烦恼。爱有善有恶,善就是仁爱,有仁爱之心,我们讲这个人很有爱心、他很会关怀别人
,这是善;如果贪爱,他想控制占有,那个就是恶业。但是以我们佛法的标准来看,在三
界里面这个爱就是烦恼,因为这个烦恼让你在六道里面受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从爱烦
恼(又叫做思惑)这样来的。爱烦恼“乃对境迷执之惑”,对境界产生迷、执著,执著就
迷了。这个迷执是相关的,因为你迷才会去执著,因为你执著才迷了。迷执就是我们净老
教授讲席当中常讲的,对一切人事物有控制占有的欲望,这个就是迷执。我们所有的烦恼
,都是从这里生的。所以佛教我们,你要断这个烦恼,你要脱离六道,你要把这个放下。
因此我们出家人什么都放下,都不要了,不再执著了。所以佛当年示现给我们的榜样就是
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要吃饭去要饭、去讨饭。这放下了,国王不做,不在王
宫里面享福,天天去给人要饭;三件衣服,捡人家不要的拼拼凑凑,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
。所以依照戒律来看,这些统统放下了,你想要执著,你想要占有,把你这个缘给你断掉
。我们现在出家人实在讲,我们净老教授讲,出了一个小家,入了一个大家。因为寺院道
场这个家比原来小家庭更大,还是离不开控制占有。所以寺院道场里面担任执事,你担任
执事不控制占有,你怎么管事?你一定要控制,不然你怎么管。但是我们凡夫来管事,的
确对修道是有障碍。那什么样的人来管事没障碍?他烦恼断尽了,明心见性,这样的人来
管没有障碍,他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表面上看他控制占有,但是实际上他心里没有
。我们凡夫不行,我们外面有控制,心里就有了。因此过去丛林制度,执事是轮流,一年
一换,大家轮流奉献,这就很公平。古代丛林制度非常之好,大家要牺牲奉献,也要有机
会修行,大家轮流分摊,不要贪恋那个职位。但是现在这个环境不行,没人。所以有很多
方面的障碍,有困难,有障碍,这些我们也必须明了。明了之后,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怎
么来学放下,这个就是我们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对境迷执之惑,另外有一个个别的名称叫“修惑”,“以此贪瞋痴慢诸惑,须在修道
位,时时加功修炼,而后能渐次伏断故”。这个惑通俗言之,“即虚妄之感情是也”,虚
妄之感情,我们一般讲感情用事。我们凡夫统统是感情用事,只是感情用事有的比较严重
,有的比较轻,都是感情用事,没有理智。理智必须要伏惑、断惑,我们才能够理智来用
事。所以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我们上一次跟大家报告了,八十一
品思惑(再加上上上品,欲界漏掉一个上上品,上上品应该补上去)。在修道位要修,斯
陀含是属于修道位。在小乘断了见惑才叫见道位,你见到道了,进一步就修道,先见道然
后修道。我们再看下面,斯陀含是断欲界六品惑了。
  “若须陀洹”,《笺》里面讲“断见惑尽”。见惑我们有一个表解,我们看这个表解
,见惑也分三界。我们前面讲的是思惑烦恼,思惑烦恼比较难断,就是爱,爱欲就是属于
思惑。这个爱、思惑在经上也有个形容,藕断丝连,很不容易断。好像大家买的莲藕,把
它切断,把它一拉开,莲藕是断了,但是它那个丝一拉还是连着,所谓藕断丝连,极不容
易断,形容思惑、爱欲的烦恼,感情用事,这个很不容易断除。见惑比较猛利,好像瀑布
冲下来,它很猛利,但是一旦断就一切断了。思惑就比较麻烦。
  我们来看:“须陀洹,梵语,此云预流,谓初预圣人之流。又云入流,谓超凡入圣也
,即初果。但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初入圣流,不堕三恶道而已。”三界,我们一般讲
见惑八十八品,实际上这个佛学名词,它翻译是用八十八使,“使”就是使者的使、指使
的使,大使这个使,这个称为见烦恼。断了三界八十八使的见惑,初入圣流,没出三界;
没有出三界,但是他永远不会堕三恶道,因为堕三恶道的因他断掉了。只有在人天两道七
生七死,七次往返,他就能证得阿罗汉。可以说证得须陀洹果,他超越三界这个时间表就
可以确定了,就是最长七次往返一定证阿罗汉,只有往上升,不会再往下掉了。所以证得
须陀洹的果位,在三不退当中他是证得位不退。三不退,第一个位不退,第二行不退,第
三念不退。他证得位不退,就是他不会从这个地位再退到凡夫了,他只有往上提升,不会
再退回来了,他不堕三恶道。
  什么叫见惑?“言见惑者,又称见烦恼,乃对理迷执之惑,即通俗不正确之知识是也
。”见惑就是见解上的迷惑,见解上,他是对理迷执之惑。理就是对宇宙人生的道理,他
认识错误了,他的认知错了,认错了,认错之后就迷了,迷在这个当中。迷了之后,他就
产生执著,执著他这个错误的见解,他认为他这个见解是对的,他执著这个;执著之后就
变成惑,迷惑了,迷在这个当中。在我们世间里面,我们看看凡夫,这些对理迷执之惑大
家都有。这里讲“即通俗不正确之知识”,他所知道的,他所认识的,是不正确的,是错
误的,是偏的、邪的。“其根本则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
禁取见十种,皆由不了苦集灭道四谛而起,合三界统计”,三界把它统计起来,“凡八十
八种”。三界都有见惑,欲界有见惑,色界有见惑,无色界有见惑。无色界天的天人修到
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禅定,他再上一层就证阿罗汉,他为什么超越不了?问题在这个见出问
题了,他的认知见解错误了,他执著他错误的见解,因此定功那么深,超越不了,错了。
这个有八十八种。“谓之使者,以其能使役心神,陷于生死苦海也。”这个使的意思,我
们一个人遭人家控制,这个叫使;人家叫你去哪里你就得去哪里,你自己不自由、不自在
,这个叫使役。这八十八种见惑,它使役我们的心神,我们的心受它指使,受它系缚、控
制,结果就是陷于生死苦海,不得出离,永远就在六道里面生死轮回,受这些苦难,所以
叫八十八使。这是凡夫统统有的。
  我们看表解,见惑也是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苦、集、灭、道,配四圣
谛,四圣谛就是来给我们说明,我们凡夫一般的见解是错的,不正确的。我们先看欲界,
欲界这个表解:苦、集、灭、道。第一个“苦”,苦是一个结果,所谓三界统苦。我们现
在感受的,实际上就是苦。我们自己感觉很痛苦的时候,那个叫苦苦,因为我们本来就苦
,然后再加上一些痛苦,苦上再加苦,所以叫做苦苦。我们人生到这个世间来,已经就无
奈了,你不来也不行,时间到了你不走也不行。特别在我们人生的过程当中,所谓人生不
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本来就很苦,再加上一些天灾人祸就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第二
个是坏苦,坏苦就是我们偶尔也有感受快乐的时候,但是那个快乐不能永久保持,快乐过
去之后它会变成苦的。好像我们享受,我们吃东西,很好吃的东西,一开始吃下去很快乐
,吃第一碗是享受,吃第二碗是承受,吃第三碗就叫难受,难受就是坏苦。你吃第一碗是
享受,很乐,吃第二碗是承受,吃第三碗是难受,这个就是坏苦。所以乐也不是真的,乐
过去,有苦在后面等著,所谓乐极就生悲。第三是行苦,行苦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的
身心刹那生灭不停,好像流水一样从来没停过,你也抓不住,你也控制不住,迁流不息,
所有都是无常的,不能永恒存在,这个就是行苦。所以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是生理的
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这个叫苦谛。佛告诉我们,这个世间
你所享受的实际上都是苦的,那不是快乐,你把它认为是快乐,佛给我们讲,你错了,你
那个见解错误了。
  苦怎么来的?它是一个结果,为什么会有苦?下面讲:贪、瞋、痴、慢、疑、身见、
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是苦因,就是这么来的。欲界里面有见惑,见解上的
迷惑,第一个是贪。我们都知道,贪就是想占有,你喜欢的你就要占有它、要控制它。第
二个是瞋,你不喜欢的就讨厌它、要排斥它、要远离它,瞋恨。第三愚痴,对于是非善恶
、事实真相迷惑颠倒,善恶分不清楚,愚痴;是非善恶、真妄邪正无法分辨,没有智慧就
是愚痴,痴烦恼。第四慢,就是贡高我慢,这是慢烦恼。第五疑,疑就是怀疑,特别对圣
教的疑惑,对圣贤讲的这些开示他有怀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我们常听到。
  下面讲身见,身见就是执著这个身体就是我,执著这个身是我,这种见解叫身见。佛
给我们讲,这个身不是我,我们把真正的自我迷了。佛在《楞严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
佛用大海跟大海的水泡,大海一沤花,沤就是一个水泡。水泡从哪里生的?从大海生的。
但是水泡很小、一点点,生了,水泡出现了,不久它就没有了。这个水泡从大海生,灭了
之后它还是回归到大海,没有离开大海。佛给我们讲,我们的身就像大海,那才是我们自
己的本人,才是我们自己本来面目,在经典上讲叫法身,法身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现在
我们是把这个法身里面出现的一个水泡,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从我们整个法身里面出现的一
个小水泡,把这个小水泡认为是自己,把整个大海给遗忘了。认为我就是这个水泡,那个
大海就不是我,我们就是迷在这个上面。所以佛给我们开示启发,教我们,你这个见解要
放下,那是错的,这个身不是我。真正的我是什么?法身,不生不灭,那个才是我。你现
在这个身也是从那个法身里面所生的,一个生灭消失了,它还是回归到法身,法身才是真
的,不生不灭的。这个是身见。下面边见,边就是二边,偏在一边了。好像我们开车有一
个中道,不能偏左,不能偏右。这在古印度有断常二见,一种断灭见,一种常见,这两个
是代表。当然还有其他的边见,就偏在一边,佛给我们讲,这也是错的。
  今天时间到了,下面这几个,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谢
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