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三十七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10 20:28:51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七集)  2009/12/16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37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与大
家学习到婬戒最后一段经文,在这段经文的总结,佛给我们讲,他有二身,就是两个身,
一个是生身,一个是戒身。生身就是佛的身体,佛不在了,留下来给后人的就是舍利,所
谓生身舍利;另外一个就是戒身,戒就是佛传授的戒法。
  佛在这段经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就是生身跟戒身那个比较重要。佛讲,我们建的
七宝塔来供养佛的生身舍利,这个七宝塔有多高?到梵天。这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我们一
般,特别在我们中国地区都会看到宝塔,一般讲七层的宝塔,我们看起来就相当的壮观伟
大。塔供奉佛的舍利,这个功德非常之大。盖了一个宝塔到梵天,这是形容盖的这个塔非
常的高大庄严,当然这个功德是非常非常之大的。佛给我们讲,这个七宝塔,如果有人去
亏损了,这个罪还是可以忏悔,“罪尚有可悔”;如果“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
罗龙王”。这是做个比较,你亏损佛的舍利宝塔,这个罪还可以忏悔的;如果亏损佛制定
的戒身,其罪就无量了。这个就是给我们比较,亏损戒身的罪,比亏损宝塔的罪要严重的
太多太多了,意思就是这样。所以受罪如伊罗龙王。
  这是给我们总结开示净戒不可亏犯。戒身就是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
知见为法身故”。也可以说法身怎么证得?从戒开始。戒是佛佛相传,“师师相授”,古
佛传今佛,今佛再传未来佛,都一样的。这个戒身如果亏损就是破坏如来法身,破坏如来
法身我们自己就无法证得法身,我们要证得法身就产生障碍。法身是我们每个众生本有的
,要恢复要先修戒,如果不修戒,我们恢复法身就有障碍,这个道理就在此地。因此比较
起来,你破坏如来戒身(法身),比破坏佛的生身舍利塔这个罪还要重。蕅益祖师也给我
们讲:“然犯戒之罪既有重于坏塔,则持戒之福不尤重于起塔耶?”然就是虽然讲,犯戒
之罪比破坏佛的舍利塔还要严重,如果反过来讲,持戒之福不尤重于起塔耶?反过来讲,
这是一个相对的,持戒的福报比你去起七宝塔的福报,当然要更殊胜了,意思就是这样。
“幸佛弟子思之”,这是蕅益祖师劝勉我们,做一个佛弟子,看到佛戒经上的开示,我们
要好好的从这个地方去思考。重点也就是教导我们,为佛弟子修学的基础,戒律非常之重
要。这个意思就在此地,要我们重视。
  现在讲经的道场还有,但是讲戒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一般寺院基本上都不讲了。经也
不讲,戒也不讲,这样的道场,我们就先不用谈了。我们现在就只有讲经、不讲戒这样的
道场,要成就还是很困难。除非像六祖那种上上根人,一下顿悟顿证,那个是非常稀有的
,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般人的修学,必定是通过戒定慧这样的学习,这是绝大多数
的人都必须这样修的。因此学经教的人也很多,甚至讲经说法,但是如果没有在戒学上下
功夫,所讲的也都变成佛学,自己没有办法证入那个境界,变成佛学,不是学佛。怎么样
叫学佛?一定要有戒的基础,你真正发心来修戒持戒,这个就叫学佛。如果这个不要,我
们就直接来学经教,都变成佛学,也会讲的头头是道,但是自己入不了境界,伏不住烦恼
,断不了烦恼。你烦恼控制不住,境界一现前,我们就跟着被境界转了,所以都变成佛学
。现在我们学戒,我们也要务实,不要好高骛远,一下子要学很高的戒,比丘戒、菩萨戒
,我们是肯定现前做不到的。我们佛门弟子,包括出家的同学都不例外,我们现前能够把
三皈五戒修好了,就不错了。有了三皈五戒的基础,进一步再提升到沙弥戒、比丘戒、菩
萨戒。你三皈五戒都搞不懂、都做不到,你讲那么高的戒也都落空了。
  所以我们学戒、持戒,必定要很务实,不要务个虚名,去受了大戒、受了菩萨戒,但
是有没有用?没有用,不管用。为什么不管用?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没有三皈
五戒的基础。所有的戒都是从三皈五戒发展的,三皈五戒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
十善业道》建立在《太上感应篇》的基础,《太上感应篇》建立在《弟子规》的基础。《
弟子规》我们净老教授这些年来在讲席当中不断的提起,是基础的基础。这些我们都要学
习的,因此讲席当中我们也常常跟同学互相共勉。所以我们在前面的学习报告,也跟同学
提出《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修学的顺序跟次第。《弟子规》、《太上感应篇》、《
十善业道经》,在《观经》净业三福很明显的就是第一福,这三样经书是属于第一福,第
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福是第一福,也就是最基本的。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
犯威仪”。从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是在第二福了,第
二福是出世间二乘的福报。第三福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进入大乘佛法。佛给我们讲,“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应当要修这个三福。为什么要修这个三福?因为这个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过去我们总有一个错误的概念,总以为断恶修善、持戒,在我们修学念佛法门来讲算
是助行,帮助的,助行。但是我们仔细看《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佛并不是说这
个是助因,他是讲“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
佛要修净业,这三条是正因,正规的、正确的修因。最近我个人也深深体会到这段经文,
过去总觉得这个算是一种助行,我们念佛才是正行,这个是助行、助修,帮助我们念佛的
。但是看看经上讲的,又不是讲助行,他是讲正因,这个提出来,我们现在就要特别的重
视。我们现在道场就是不讲戒,寺院道场不讲;不讲,这个道场就没有办法修六和敬。为
什么没有办法修六和敬?因为每个人都会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总认为:我认为、我觉得
这样是对的,我这样做是对的。都会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每一个人的烦恼习气不一样,
现在凑在一起,你说和得来吗?那怎么和,要怎么和?不可能。每个人烦恼习气就不一样
,甚至不要说跟别人,就是自己对自己,昨天的烦恼跟今天的烦恼又不一样。自己跟自己
都和不来,还能跟别人和得来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六和敬第一个见和,第二个戒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你这个见要建立在戒和
同修这个基础上,大家有这个共识,有这个认知就是见,大家知道这个事应该怎么做。你
有戒和同修,后面那四个和才能做到,为什么?因为戒它是一个标准,每个人烦恼习气不
一样,大家往这个标准靠。比如说戒是这个中心点,这是一个标准,我们众生四面八方每
个人的烦恼习气都不一样、方向不一样,我们现在以这个标准来修,大家往这个标准靠近
,大家都达到这个中心点、标准了,不就和了吗?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思想的标准,你想你
的,我想我的,怎么和?永远和不来。因此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一个道场,你看看它道风
、学风能不能建立起来,就完全看它有没有戒,这个道场重视不重视。如果这个道场不重
视,这个道场我们肯定也是搞佛学的。念佛的人很多、念的很用功,你不修这个三福,往
生还是靠不住,不是说我念佛就能往生;是没有错,但是你怎么念,你心行跟佛菩萨相应
不相应,关键在相应。你不相应,念了还是不能往生,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
什么?你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不接受佛的教导。佛教我们要修的,我们偏不干、偏不修。佛教
我们修净业三福,我们偏偏不要,我们拒绝,你说这样念佛能往生吗?佛为什么要跟韦提
希夫人讲三福?还没有跟韦提希夫人讲十六观法,前面就先跟她讲三福。这个意思也非常
明显,就是告诉我们,你没有前面三福的基础,后面十六观你修不起来,你就没有办法修
。这个意思不就很明显,所以我们要重视戒学。戒学,第二福一定涵盖第一福,比如说三
皈五戒是第二福,一定涵盖前面第一福。好像这个楼房有三层,有第二层一定有下面第一
层,这是一定的,你有第三层,一定有下面第二层、第一层。这点我们在学习当中也不断
提起,与诸位同学共勉。我们要常常提醒,这样我们修学才不会迷失了方向,这一生学习
才有一个结果。
  婬戒的经文到这里是圆满了,后面还有弘一大师的《补》。广化老法师也非常慈悲,
引用一些善书典籍给我们讲出了几个公案,以及降服婬心的一些经典、方法,提供给我们
同学大家来参考,这些资料也非常宝贵。因为婬戒这条,在我们众生来讲是很难持的。特
别在我们现前这个开放性的时代,大家听到要戒这个,就很不愿意去听,也很不愿意去面
对,也很不愿意接受。为什么?因为这个烦恼非常的炽盛。所以佛在经上也讲,末法时期
佛弟子不乐修不净观,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期的佛弟子,他不喜欢修不净观。为什么
不喜欢?因为迷得太深了。我们想这生有成就,这个不能不讲,不能不学。我们下面来看
广化老法师引用《寿康宝鉴》里面有一段公案,这是古时候的公案。《寿康宝鉴》原来名
称叫《不可录》,不可以的不可,录就是记录的录。后来印光祖师也非常慈悲,知道这个
时代的人,婬戒犯的最严重,因此《寿康宝鉴》这个名称是印光祖师改的,原来叫《不可
录》,古时候叫《不可录》,印祖把它改成《寿康宝鉴》。所以在这个书,印祖也有序文
,也特别推荐这本书。戒婬对我们身体,还有自己的福报都有很大的帮助,身体健康,福
报增长。
  我们来看看《寿康宝鉴》这个公案:“余杭陈医生”,余杭在杭州,杭州有个地区叫
余杭,现在这个地名好像还是用余杭。这是古时候的事情,有个医生姓陈。“有贫人病危
,陈治之痊愈,亦不责求报酬”。这是说这个陈医生很有医德。古时候当医生跟教书的,
都是属于义务发心的,就像我们佛门里面讲发心的,发心就是不要有任何条件的,义务的
去帮助人。所以古时候医生,医药、诊断费是随便人家给的,跟教书的一样,你家庭过的
去就多给一点,经济比较差的你就少给一点。完全没有经济能力,这个医生、教书的,还
要免费的为他们服务,甚至还要倒贴医药费去供养这些贫人,因为他没有钱去买药,你能
做的到,你就要去供养他。这个陈医生,我们从这个地方看也是很有医德的人,贫人病危
,他的病很危险。这个陈医生也不因为他是贫人,没有钱给他赚,他就不给他治了,还是
把他的病治好了。亦不责求报酬,这点非常难得,他也不要求他要对他什么样的报答,都
完全没有,这个是真正标准的医德。做医生有医德,积功累德,他将来会享受大福报。反
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医生,都是商医、做生意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赚钱,他不能亏本的。以
商业行为这样的一个观念,病人就要遭殃了,推销药物,劝大家尽量买药,大家多买,他
才有钱赚,这个买药的人是不是适合用这个药,有没有副作用,他就不讲了,他就不管了
,甚至编一些话去骗人,这就造罪业了。这个陈医生,我们从这个地方看,是一个很好的
医生,把这个病人治好了。
  “后陈因避雨过其家,其姑令妇伴宿以报恩,妇唯唯”。后就是以后有一天,陈医生
经过这个贫人他们家门口,刚好下大雨就到他们家里去避雨,雨下得很大,那天晚上就在
他们家借住一个晚上。在以前那个时代露宿不方便,一般的人家提供给人家住宿是常有的
。以前我小时候到我外婆家,乡下有些人住在深山里面的,走到我外婆家已经很晚了,上
山不方便,就临时借住一个晚上。在以前人心很厚道,这都很方便,现在恐怕就很难再看
到这样的情况了。住在他家,当然这个贫人被医生把病治好了,也非常感恩,也没有经济
能力去回报,刚好今天有这个机会到他们家来。这个贫人的太太,姑就是她的婆婆,就跟
她媳妇讲:你先生的病就是这个陈医生治好的,今天刚好来我们家,我们也没有什么好报
答,妳晚上就陪他睡一个晚上,报答他的恩德。古时候做媳妇的对公公婆婆都是很孝顺,
也就不敢违抗,妇唯唯,就是她也不敢违背。
  “夜深就之”,到夜深之后她就去找陈医生,到他房间去。“曰:君救妾夫,此姑意
也”。我晚上来找你是因为你救我的丈夫,来这里是我婆婆的意思。“陈见妇少而美,亦
心动,随力制之”。陈医生深更半夜看到这个少妇也非常美丽,看得也心动了;但是古人
都有接受伦理道德教育,他就随时起了个念头,这个不可以,不合乎礼节的,随力制之,
他就自己控制自己这种起心动念。“自语曰:不可!”自己对自己讲,不可以!“妇强之
”,他家这个媳妇接受婆婆的命令,就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很勉强要求这个陈医生跟他一
起睡。这个陈医生,“陈连曰:不可,不可!”他一直对自己讲,不可以,不可以!“坐
以待旦”,那天晚上他都不敢睡觉,坐到天亮,这个媳妇也跟他僵持到天亮。“最后几不
自持”,最后几乎快没有办法保持了。到最后的关头,“又大呼曰:不可二字最难!”到
天亮,他就赶快离开,就回去了。
  “尔后陈有子应试,主试官弃其文,忽闻呼曰:不可!”陈医生有个儿子到京城去考
试,主考的考试官看到他的文章不可取(就是不及格),就把它抛弃,不录取。这个考试
官忽然耳朵旁边听到有人跟他讲,不可!到了晚上,“挑灯复阅,仍感无可取处,再弃之
”。白天听到声音跟他讲不可,他心里也觉得怪怪的,到晚上再把他文章拿来看看,怎么
看这个文章都是不好。所以晚上挑着灯,再查阅他的文章,也是没有可取之处,再把它丢
弃到一边。这个时候他又听到,“连声呼曰:不可,不可!”听到两声不可,白天听到一
声,晚上听到两声。听到这个声音,他又再把它拿起来看,“因之复加详阅,实未达标准
,最后决意弃之”。最后决定不要了,这个确定不要了,要把它放弃了。“忽闻大呼曰:
不可二字最难!连声不已”。忽闻,就是最后他决定这个文章不录取,忽然听到大叫,这
个声音说不可二字最难!连声大叫,不是讲一声,连声就是连续好几声。这个考试官,古
时候的人他们都相信因果,做官的人都是有道德学问的,知道这个事情不寻常,知道这个
人他的祖宗“必有阴德所荫”,知道他必定有阴德庇荫他这个子孙,不然不可能这样的,
发生这么奇怪的事情。“因录取之”,因为这个缘故,这个主考官就把他录取了。
  “榜后召问原因,其子亦不解何故”。榜后就是发榜之后,这个主试官就是考试官,
就找陈医生的儿子来问是什么原因。他原来是不想录取他的文章,但是听到耳朵旁边有人
跟他讲,不可不可;到最后给他讲,不可二字最难。问他,到底你有做了什么好事?其子
亦不解何故,陈医生的儿子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他也莫名其妙。这个考试官问他原因,
他也不知道,但是是把他录取了。“归告父”,回家之后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他父亲知道
。“父曰”,他的父亲就跟他讲:“此我壮年事也,不意天之报我其厚如此!”他的父亲
就跟他讲,这是我壮年时候发生的事情,你还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不意就是没有想到
,天竟然报答我这么丰厚!我的儿子原来不能考上,现在居然让他考上了,他儿子才知道
这个原因。后来这个事情传出来,当时的人把它记录下来,传给后人做为一个典范。
  下面讲,广化老法师按照这个公案,他有一个评论。“按:美色当前,生理冲动,人
所难免。而现今社会,到处皆有诱惑之坑,是祸是福,亦凭各人之能否遵从礼法,力克其
邪!为己,为子孙,可不惧乎?”这是广化老法师再给我们提醒,美色当前,生理冲动,
人所难免,特别是年轻力壮的,身体很好的人就很难避免。但现在这个社会,到处都有诱
惑之坑,唯恐你不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还怕你起的不够,现在电脑、杂志就是尽量鼓励
你去造恶业的,让你六根所接触的统统是诱惑。这个诱惑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受诱惑就
是福,我们增长福报,我们受了诱惑给我们带来的就是灾跟祸。所以广老在这里讲,“是
祸是福,亦凭各人之能否遵从礼法,力克其邪”,能不能遵守礼法,努力用功克除我们的
邪念。这个是为自己、为子孙,不可以不谨慎,特别我们现前这个社会。
  下面广老再给我们注:“欲戒婬行,须伏婬心,婬心若伏,便不犯婬了。兹录三种降
伏婬心之法,以供初学参考。”他后面两条是摘录自《欲海回狂》,就是《安士全书》的
。第一段,这里是举出《法华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众生,
多于婬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这是《普门品》里面讲的,《普门品》讲
贪瞋痴,这个欲就是贪欲,以婬欲做一个代表。“多婬众生,若遇婬境现前,婬心冲动,
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如在目前,生惭愧心,鞠躬合掌,至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想菩萨以甘露水,浇我身心,我此欲火,化为清凉”。这样三业至诚,心念观音菩萨
的慈悲力量,口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耳朵听闻观音菩萨的慈音,必有奇妙的感应。这个是
非常灵感的,关键在至心,真心的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是我们在《法华经.观世音菩
萨普门品》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关键要在一心,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我们就可以离欲

  这也是属于念佛法门,因此佛在很多大乘经典都劝众生,有苦难、有急难要至心的称
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帮助加持,帮助我们解脱现前的灾难、困难。只要一心,至
心恭敬的称念,求菩萨加持,一定有感应,所谓众生有感,佛菩萨就会有应,感应是一定
有的。感应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一定有应。显感显应,我们很
明显的去求,这是显感,菩萨也很明显的给我们回应,我们也看到了,或者听到、接触到
,很明显的,这是显感显应。第二类显感冥应,我们很明显的去求去感,但是应不明显,
冥就是暗中的帮助,让你不知不觉的得到了加持帮助,这是显感冥应。另外一类冥感显应
,自己没有很明显去求,菩萨很明显的应,自己在内心微微起了一个念头,不是很明显的
感,但是菩萨的应却是非常明显,这一类叫冥感显应。第四类就是冥感冥应,自己也没有
很明显去感,菩萨也是没有很明显的应,总是有感应,有感必有应。感应的道理就像敲钟
,你去敲就是感,那个声音出来就叫应,你大力敲,它回应的音声就大声;你小力的敲,
它回应的音声就小。你只要去敲,它一定有声音回应,应的大小关键在我们感的这方面,
你感大,它回应就大;你感小,它回应就小。这个是劝我们念观音菩萨,也是非常方便的
一个法门,这个都属于念佛法门。
  佛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都有劝我们要兼念观音菩萨。印光祖师在《文
钞》里面也常常劝人,念佛之外,特别在我们现前灾难很多的时代,也要念观音菩萨圣号
,回向给世界苦难的众生。遇到有缘的人,我们要劝他念观音,特别还没有学佛的人,劝
他念观音求消灾免难,一般社会大众比较容易接受。你劝他念佛,他未必肯接受;如果他
过去世有深厚的善根,他会接受。如果还没有深厚的善根,你劝他念阿弥陀佛,他以为你
叫他赶快去死,他不愿意念。但是念观音,求现在消灾免难、家庭平安、身体健康,这个
大家都很需要的,大家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对于还没有深入佛法的人,我们先劝他念观
音。所以印光祖师在《文钞》也劝当时念佛的同修,也是劝我们,说如果你一天定一万声
佛号,念阿弥陀佛念一万句,另外就再念五千句的观音菩萨圣号,回向给这个世界苦难众
生;如果你念一千声阿弥陀佛,你就念五百声观音菩萨圣号回向给苦难众生,就是根据我
们每天定课多少,观音菩萨圣号是阿弥陀佛圣号的一半。祖师在《文钞》也劝过我们念佛
同修,特别在我们现前灾难特别多的时代要兼念观音。当然有的同学讲,他要念阿弥陀佛
,当然也可以,阿弥陀佛能接引往生,当然也能帮助我们消灾。但是我们对一般人、对大
众,观音大家比较能接受。这里是举出《普门品》有这么一段经文,这是帮助我们降伏婬
欲的。
  第二个方法是观想,四觉观。这是采取《安士全书》的,《安士全书》里面有四觉观
,就是你要常常提起这四种观想。在我们还没有修这个观想,戒要先修,然后跟修观可以
同步。四觉观是属于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我们看到蕅益祖师《寒笳集》里面给我们
开示,五年学戒,不是只有在戒相上,而且还要懂得修四念处。戒的精神就在四念处,你
有修四念处,再修戒就能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如果你修戒,不修四念处,只能得人天福报
。但是我们修戒的目的是要断烦恼出三界的。所以五年学戒不是只有学戒的条文戒相,还
要修观想,这个就是我们修戒的目的、持戒的目的。我们身口持戒,心修观想,身口意三
业这样来搭配修行。
  身怎么修?在我们佛门里面,就是你在饮食上、在睡眠上,在整个环境上要戒,戒就
是一个防范、预防。比如说年轻人,他身体太好了,古人讲“饱暖思婬欲”,吃得很好,
穿得很暖,他没事干就胡思乱想,就思婬欲;“饥寒起盗心”,没得吃、冻得受不了,就
生起偷盗之心。这是古人讲的两句话,我们修道人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必须要克制,在
生活上不要太过分,不要吃得太营养、太好。所以佛在经上也讲,比丘常带三分病,没病
贪欲就容易生。因此佛规定出家众一天吃一餐,吃的都不是很营养,你就不会营养过剩了
。所以这个生理冲动是怎么冲动?吃得太好了,吃得太营养了,你吃不太营养的就不会了
。常常有三分病,你就没有心情去想那些,常常这里痛那里痛,你还有心情去想婬欲吗?
就没心情了。所以这样才能够降伏婬念。如果身体很健康,吃得又很营养,睡眠又睡得特
别长,那不起婬念才怪,所以我们要先从身去调节。所以佛讲过午不食,吃一餐可以了。
现在我们不但吃三餐,还要再吃点心,还要讲求什么比较营养。所以蕅益祖师在《寒笳集
》里面讲,饮食是婬欲的第一个增上缘。所以佛制戒都有他的道理,为什么要限制。
  所以年轻人体力好,这些要减少,减少之后,他能够调节身心,再来修观想就比较容
易了。如果你一天到晚,这个身体好的不得了,婬心这么炽盛,你这个观怎么也观不起来
。所以先从调身,然后再来调心,这是我们修观想之前一个先决条件。当然身体也不能病
的都不行了,爬都爬不起来了,当然也没办法作观。就是刚好你可以支持体力,不要过剩
,这样修行就比较好修行。现在为什么修行这么不好修?时间太多了,没事干;或者做很
多事情,他心不在道,不知道作观。虽然做很多事、干很多活,他不懂得修,修到最后都
会偏差掉,这个非常重要。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一次再来跟大家学习观想这方面的。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
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