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经] 《五戒相经笺要》第三十六集

楼主: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22-05-09 18:55:47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六集)  2009/12/9  中国山东省海岛
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36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跟大
家学习到五戒第三条,婬戒。我们这条戒经文学习到“优婆塞自受八支”,八支就是八关
斋戒。八关斋戒的时间是一日一夜,就是在受八关斋戒这一天,不但邪婬要禁止,就是夫
妻正婬也要禁止。如果受八关斋戒这一天,夫妻行婬也是犯了这条戒,因为这一天是禁止
,不可以的。所以“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也就是说受八关斋戒这一天,如果是夫
妻行婬也是同样犯了不可悔罪,因此受八关斋戒这天要特别留意。
  优婆塞如果没受戒,我们一般讲只受三皈依,像我们一般来学佛的佛弟子,先受三皈
依,没有受戒。所以优婆塞有受戒、有没有受戒的,就是有人他只是受三皈,有人受了三
皈五戒。虽然没有受戒,如果是侵犯了“佛弟子净戒人”,净戒人就是“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持五戒的,这个叫七众。在佛门里面,七众
就是以受戒来区分的,你受持那一种戒属于那一众。七众持净戒,他受持净戒,优婆塞去
侵犯到佛弟子净戒人,他本身没有受戒,没有受戒就没有犯戒这个罪,他只有性罪,没有
破戒的罪。所以经文给我们讲,“虽无犯戒之罪”,虽然没有犯戒这个罪,因为他没受戒
;“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具足戒”,就是以后就不能受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
、比丘戒、菩萨戒,这些都不能受,因为他还没有受戒之前,曾经侵犯过佛弟子净戒人,
就是受持清净戒律的七众。他持净戒,你去破坏他的梵行,这个罪就很重,所以就永不得
受戒,也是等于跟受戒犯了不可悔是一样的严重。
  今天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的经文。我们上面讲的这个经文,就是犯了这些罪过,当然佛
允许人忏悔,但是忏悔,必定要深入忏悔的理论、方法,还有境界,这样才能够把过去所
造的不善业,这些罪业忏除清净,忏除清净之后才可以再受戒。一般在小乘戒经讲的不可
悔,就是不可以用作法忏来忏悔,只有依大乘的取相忏、无生忏才能够忏除这个业障,当
然这就比较不容易。我们看下面经文:
  经【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
。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到这里是一段。这段经文,‘佛告诸比丘’。在前面经文也跟大家报告过,这里我们
再重复的提起,让大家对这个印象深刻一点。因为这个戒就是要出家众比丘来传,在家戒
也是要比丘来传。所以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包括在家的八关斋戒、五戒,
都必须要比丘来传授。所以《五戒相经》主要对在家居士讲的,但是佛还是要对出家比丘
僧来讲,因为比丘要去传在家众这个戒。所以他要先告诉比丘,让他明了,他才知道怎么
去传这个戒。所以经文也都是“佛告诸比丘”。
  比丘是出家五众的代表。‘吾有二身’,佛讲我有两个身,一个是‘生身’,一个是
‘戒身’。“生身”就是佛这个身体,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人间,跟我们一般人一样,
有父母、妻子,有这个身体,这是生身。第二个是“戒身”,戒身,下面《笺》会给我们
解释。此地讲,‘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
。“若善男子”,善男子就是有善根的男子,学佛的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为
吾就是为我这个生身,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佛灭度了,这个身体荼毗(火化)之后,给
后人留下来的,就是佛身体的舍利。佛这个身体火化之后,遗留了很多的舍利,舍利必须
要造塔来供奉,所以讲造七宝塔。这个塔还不是一般的塔,用七宝去造的。造了多高?“
至于梵天”,这个塔实在是太高了。现在不要说到梵天,就到我们月球就不得了,到梵天
,这个塔有多高?这是形容比喻,造这么高的塔,当然功德很大,造塔供奉佛的生身舍利
到达梵天,这么庄严壮观的宝塔,这个功德很大。“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就是
说去破坏,破坏供养释迦牟尼佛生身舍利的七宝塔。这个当然有罪,这个罪过也是非常之
重,不是一般的罪,坏塔这个罪是相当的重。罪虽然重,“尚有可悔”,尚且还可以忏悔

  下面讲,‘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这是讲亏损供养我生身舍利的
七宝塔这个罪,比“亏吾戒身”,吾戒身就是佛定的戒,就是亏损了这个戒,“其罪无量
,受罪如伊罗龙王”。这是比喻这个罪过比去破坏七宝塔还要严重,就是告诉我们破坏佛
的生身,罪轻;破坏佛的戒身,罪重。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给我们说明这点。我们来看蕅
益祖师的《笺》:
  笺【此结示净戒不可亏犯也。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法身故。以此
戒法。师师相授。即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若或自破梵行。或复破他梵行。则是破坏如来
法身。故较破坏生身舍利塔罪为尤重也。】
  到这里是一段。这段就是祖师给我们解释,‘此结示’,“结示”是做一个总结开示
,佛定的‘净戒不可亏犯’,“亏”是亏损,“犯”是犯了戒、超越了戒,去犯了戒。‘
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法身故’,这是给我们说明什么叫戒身
,戒身就是法身。“法身”这个名词,我们在大乘经典常常看到,佛有三身:法身、报身
、应化身。法身是为体,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就是宇宙的本体,禅宗讲父母
未生前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面目。法身,我们每个众生都有法身,但现
在迷失了,佛出现在世间示现给我们看,教我们要恢复。那要怎么恢复?“佛以戒、定、
慧、解脱、解脱知见”,戒定慧三学是我们一般通途修行的总原则,不管是大乘小乘、显
宗密教,戒定慧三学是修学共同的总纲领、总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断
烦恼,就解脱了,解脱知见,解脱之后知见跟凡夫就不一样,是正知正见。我们凡夫的知
见都是错误的,叫邪知邪见,因为我们没得到解脱。这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戒身。也可以
说,戒是得定、开智慧、得到解脱、得到解脱知见的一个关键。
  所以下面给我们讲,‘以此戒法,师师相授’。“戒法”是老师一代传一代传下来的
,古佛传给今佛,今佛再传给下一尊佛,都是一样的。所以戒是超越时空的,超越时间空
间的,它不会因为时间不同、地点不一样而有所改变,它超越时空。戒跟我们中国古人讲
的礼,它的性质不一样。礼,三代之礼,每一个朝代的礼,都会有一些调整修改,这个是
世间善法。虽然是世间善法,它在礼法上有一些调整,当然也有一个不变性的原则,但是
它是属于世间法。戒是属于出世间法,所谓出世间法就是要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这个方法,
你修学这个方法就叫出世间法。世间善法出不了六道,但是他可以在人天善道,不堕三恶
道。比如说守住世间的礼,他可以不堕三恶道,来生可以再到人道,或者到天道,但是出
不了六道。就世间法来讲,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的伦理道德这些道理,以世间法的标准来
讲,就是世间六道里面人天善法来讲,它是真理,也是不能改变的。它的原理原则,如果
你破坏、改变就堕三恶道。违背善法,那就是恶法,恶法的果报就在三恶道。
  戒是出世间的善法,你没有戒就得不到定,你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一天到晚乱
糟糟的,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心定不下来,难免就常生烦恼,生烦恼就没智慧。智慧是
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都具足的,现在因为有这些烦恼障碍住。所以戒定是一个手段,用这
个手段把我们障碍排除,我们原来具足的智慧就恢复了。其实我们修,学佛没有别的,就
是恢复自己本来有的智慧德能而已。智慧德能本来大家都具足的,跟佛没有两样,它本来
就有的,但是现在迷了,产生障碍。我们修就是排除障碍而已,并没有增加任何东西。所
以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修学到成佛,它没有增加一点,因为它
本来就这样;现在迷惑颠倒在六道轮回,它也没有减少一点,这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不增不减。但是我们现在在迷惑的状态之下,就看不到自己本来的面目,所看到的都是
一些虚妄相,在这个虚妄相里面冤枉的生烦恼、受痛苦。所以必须靠戒定这个手段。戒定
是个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开智慧。因此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个手段就
很重要,对我们现前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
  “此是戒法,师师相授”,上一尊佛传的,跟这一尊传的都一样,未来佛传的也是一
样,只要是佛,都不会有两样。所以这个戒法,‘即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你守这个
戒法,就是守住如来法身,因为你要证得法身,必须要持这个戒法,你才能够恢复本来面
目,所以就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你这个戒身在,也就是说法身就常住不灭,法身就现前
了;戒身不在,法身虽然有,但是就在眼前,你自己就迷失了。佛菩萨示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还是生烦恼,原因就是自己迷失了。所以必须依这个戒,才能恢复我们的法身。
  ‘若或自破梵行,或复破他梵行,则是破坏如来法身’。“若”是假若、或者自己破
坏自己的梵行,自己破坏自己清净的行为。“梵行”特别是指不婬欲这个行为。在古印度
的婆罗门教,梵这个字主要修清净行的,就是他没有婬欲这种不净的行为。所以一般婆罗
门,他们是外道,他们修禅定也要守这个戒,才能够得到色界的禅定,生到大梵天去。他
凭什么生梵天?就是守这个戒,他才能生到色界天去。如果他不能守梵行,他定怎么修,
总是在欲界。戒如果修的不清净,在欲界有六层天,顶多修到他化自在天,这是最高的,
再上去就不能突破;再上去就是要断除婬欲,色界就没有婬欲。但是欲界六层天的天人还
有,比较淡,比我们人间淡很多,越高层次的天就越淡,到色界天就完全不起现行。所以
这个叫梵行,我们守这个戒就是梵行。
  “或复破他梵行”,或者是破坏别人修清净行,他戒持的很清净,我们去破坏他。自
己破坏自己,或者破坏别人,“则是破坏如来法身”,就是破坏如来的法身。‘故较破坏
生身舍利塔罪为尤重也’,因为破他梵行就是破坏如来的法身,所以比较起来,比破坏佛
陀生身舍利塔的罪还要重,因为这是破坏法身。说明法身重要,比生身重要,因为法身是
主体。这一段给我们解释,为什么破坏生身七宝塔罪轻,破坏戒身罪重,这个道理给我们
说出来。下面给我们解释经文里面讲的伊罗龙王。
  笺【伊罗龙王。具云伊罗跋罗。亦云伊罗钵。伊罗。树名。此云臭气。跋罗。此云极
。谓此龙王昔为迦叶佛时比丘。不过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忏悔。遂致头上生此
臭树。苦毒无量。况杀盗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然杀盗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犹未
肯犯。独此婬戒人最易犯。故偏于此而结示也。】
  这段是给我们解释‘伊罗龙王’。“伊罗龙王”是印度话,具足的称呼叫‘伊罗跋罗
,亦云伊罗钵’。这是我们中国古人使用语言文字,一向喜欢简要详明,这个跟外国人不
一样,外国人的语言文字是很冗长的。具足来讲是叫做“伊罗跋罗”,简单称为“伊罗”
。具足称呼应该是伊罗跋罗,“亦云伊罗钵”,伊罗钵又是另外一种翻译的音译。翻译经
典的法师不一样,翻译有时候会有一些差别,但是意思是相同的。伊罗是古印度一种树的
名称,这种树现代是不是还有,这就有待考证。此地给我们讲,这个树的名称为什么叫伊
罗。伊罗翻成中文的意思,‘此云臭气’,“臭气”就是这个树散发出来的气味很臭,有
这种臭气的树就叫伊罗,古印度称为伊罗。‘跋罗,此云极’,这是到达极处的极、太极
的极,“此云极”。伊罗跋罗,把它翻成中文讲起来就叫臭气极。
  外国文字大部分跟我们中文不同,文法上有一些倒装的、颠倒的,比如说我们讲先喝
水,外国人就讲喝水先。我们一般习惯,中国人讲先喝水,外国人叫喝水先。有一次我在
澳洲净宗学会,十几年前,那个时候刚开始,有几个居士学法器,我去教法器。其中一个
林居士,姓林,在休息的时候,大家就开开玩笑,我们中文讲林居士,他们用英文讲就要
倒过来叫居士林,他们就叫他居士林(居士林,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这就是外国的文法
有一个倒装句。所以这里讲臭气极,用我们中文来讲,我们习惯把极要放在第一个字,极
臭气。如果简单讲极臭,极臭就是非常的臭,臭的不得了。像台湾有一家专门卖臭豆腐的
,那家的招牌叫做独臭之家。诸位同学有机会到台湾,可以去尝试一下。独臭之家有分几
级臭的,十二级、十三级、十四级、十五、十六,最臭的他说十七级,由客人来选。我去
吃,我是选第十七级的,那个是独臭之家,闻起来很臭,但是吃下去可香了。这个是讲这
个树的名,我们中文的文法就是极臭气,意思就是说这种树非常的臭,它散发出来的味道
,臭的让人受不了。下面就给我们讲伊罗龙王这个公案。
  ‘谓此龙王昔为迦叶佛时比丘’。根据经典讲,龙王就是水族当中的王。龙王的种类
也非常的多,海龙王是比较大的,另外河的龙王、江的龙王,还有湖泽的、一个大湖泊的
龙王,所以牠管辖的范围也有大小不同。龙王就是水族当中的领导,牠在水族当中是领导
。那么海龙王,像我们看《西游记》也有四海龙王,东西南北四海龙王,一个龙王管辖一
个范围、一个地区,就跟我们人间国家与国家,每个国家里面它有划分行政区域,情况是
一样的。龙王是水族的领导,经典对龙王这方面的资料也非常的丰富,种类、各方面的,
非常丰富。龙王有神通,有的龙王是享受福报的,还有一些龙是去受罪的,所以都是龙,
要看那一种龙。就跟我们人一样,到人间来,也有来享福的,享受权力威势的,也有来受
罪的,都叫人,但是果报不一样,龙王也是如此。这个龙王,我们看到就知道牠是受罪的
龙王,这个我们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也看到了,文昌帝君在以前也堕过
做龙这一道。龙王有的有修福,但是夹杂罪业;有的福报修的比较好、比较大,罪业比较
轻的,果报就比较殊胜。
  这个伊罗龙王是臭气,当然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龙王果报就不好了,如果牠身体散
发出香气,当然果报就好。这是什么原因?下面给我们讲,“谓此龙王昔为迦叶佛时比丘
”,这个龙王为什么叫做伊罗龙王,昔就是过去,迦叶佛出现那个时代,他是在迦叶佛那
个时代出家,是一个比丘。迦叶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在贤劫千佛的第三尊佛,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我们现在这个贤劫有一千尊佛,这是在《三千佛名经》讲,
有过去一千尊、现在一千尊、未来一千尊,三千佛。我们现前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是属
于现在贤劫一千尊佛当中的第四尊佛,迦叶佛就是第三尊,第五尊就是弥勒佛。他在迦叶
佛这个时代出家做比丘,做比丘这个时候,有一次‘不过以瞋恚心’,就是心里生起瞋恚
心,‘故犯折草木戒’。比丘戒里面有一条,不可以无故去拔草木,有这条戒。那个草长
的好好的,你不能无缘无故的就给它拔掉,树木长的好好的,你把它砍掉,无缘无故去折
草木。这个比丘是以瞋恚心故犯,故就是故意的,一发脾气,生起瞋恚心,把草拔掉、树
木砍掉。就是我们现在讲,把自然环境给它破坏了,用瞋恚心去破坏自然环境,去折草木
。他不是要用到那些东西,他是生烦恼故意去破坏,破坏之后又不知道忏悔。‘不知忏悔
’,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要改过忏悔。没有忏悔,这个罪就消不掉,消不掉就有果报。‘
遂致头上生此臭树’,后来死了,他就堕到龙王里面去了。做比丘犯了戒,不知忏悔,头
上生臭树,堕到龙王这一道,头上生很臭的树,当然就很难受,‘苦毒无量’。
  这给我们提出一个警惕,在我们一般看起来,这个罪过也不怎么严重,他只不过一时
情绪失控,生烦恼去破坏草木,怎么得到这么严重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破戒罪。破戒这
个罪是很严重的,是告诉我们这一点。因为受了比丘戒,你破了这条戒,这条戒是可以忏
悔的,你又不知道忏悔,你又不改过、又不认错,所以他就得到这种果报。得到这种果报
,当然我们可想而知,头上长那个树那么臭,一天到晚薰,甩也甩不掉,当然苦毒无量。
‘况杀、盗、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祖师再给我们提醒,“况”就是何况,说这
个比丘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忏悔,死了以后去当龙王,头上生了臭树,苦毒无
量,“何况杀、盗、婬、妄”,犯了根本重戒。犯了轻戒,果报就这么严重,犯了四重戒
果报如何,我们就可想而知。所以祖师给我们提醒,况杀、盗、婬、妄根本重戒,而可犯
乎?这可以犯吗?给我们提醒。
  下面给我们讲,‘然杀盗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犹未肯犯’。五戒第一条戒是杀生
,第二条戒是偷盗,这两条戒,稍稍有慈悲心、有廉退心的人,也不肯去犯这个戒。你只
要稍稍有慈悲心,提到“杀盗二戒”,大家都会去守这条戒,不肯去犯这个戒。因为犯了
杀生就伤害到自己的慈悲心,就很不慈悲,我们现在人讲爱心,就没有爱心。你说你很有
爱心,一天到晚杀生,爱心在那里?把自己的快乐建设在众生的痛苦上,一点爱心都没有
,因此稍稍有慈悲心的人就不会去造杀生业。稍稍有廉耻心的人,他也不会去偷盗,宁肯
饿死,他也不去干偷盗的事情。说明这两条戒还比较容易,祖师给我们讲“犹未肯犯”。
‘独此婬戒人最易犯’,“独”就是单独,独独这条戒,人最容易犯的。这条戒实在讲就
是根本。
  我们中国古人也讲,“万恶婬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把孝跟婬变成一对?过去
有一年在澳洲净宗学院,钟茂森博士也拿了一本《孝婬果报录》,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所
以我们就讨论到这个问题。古人讲百善孝为先,什么善事,孝是优先的,你如果没有孝,
所有的善也都落空了,也可以说所有的善都是从孝所生的。百善孝为先,万恶婬为首,既
然百善孝为先,他为什么不说万恶不孝为首,为什么讲婬为首?这个话就很耐人寻味了,
为什么古人这么讲法?古人讲这个话,也是我们要深入去体会的。这两句话也是告诉我们
,如果你犯了邪婬,你就没有办法尽到孝道,真正有孝道的人,就是有孝心的人、行孝的
人,他必定不犯邪婬。那么反过来讲,换句话说,你要尽到孝道,要先从断邪婬开始。如
果你这个不断,犯了邪婬,所有的恶业都从这里产生,相关的恶业都从这里产生。恶业一
直增加,还能够行孝吗?对于孝道就亏损了,就没有办法去尽孝了。所以古人也编一本书
叫《孝婬果报录》,这个书是根据这两句话来编的,有很深的含义。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
道了,我们要孝养父母,五戒这条是为首的,最主要你要去坚守不犯,才能尽到孝道。反
过来讲,如果不能守这个戒,纵然对父母有很好的供养,也不能算是尽孝道,这点我们必
须要明白。
  从佛法来讲,《圆觉经》给我们讲,婬欲是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六道众生
为什么会有这个身体,为什么会有分段生死,原因怎么来的?就是婬欲来的,有婬欲的念
头行为,造成这种现象。你要超越六道生死轮回,所以出家众这条戒就要不婬;在家众,
佛只规定不邪婬,夫妻以外的都叫邪婬。出家众婬欲要断,因为你要了生死、你要出三界
,出家就是出三界家,出六道轮回之家,出生死家,你要出这个家,造成六道生死轮回第
一个因素、根本的因素就是婬。我们生生世世修行,我们修行不止这一生,但是每一生修
行都没有达到了生死;不要说达到了生死,就是证得初果须陀洹都没达到。我们追查它的
原因,也是这条戒持的不清净,这条戒如果持清净,你很容易就得定,得定开智慧就能断
烦恼。这条戒为什么这么难持,因为无始劫来的习气太深了,所以人很容易犯。
  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给我们讲,还好只有婬这一条,如果另外有一个烦恼跟婬一
样的性质,佛给我们讲,普天之下没有人能够证得道果,就是证不了阿罗汉,出不了六道
。这是给我们说明,这条戒很难持到干净,因为它是无始劫的习气最深的、最重的,所以
人最容易犯。因此佛在《五戒相经》里面,‘故偏于此而结示也’,“偏”就是为什么前
面两条戒、后面两条戒,佛没有讲到这么严重,佛独独对不邪婬这条戒讲的这么重。他说
你破坏这个戒,比破坏我生身舍利塔那个罪过还要重,佛为什么这么讲?就是这条容易犯
,很不容易持,所以特别再给我们强调说明,持这条戒的重要性。我们再看下面《笺》的
一段结语:
  笺【然犯戒之罪既有重于坏塔。则持戒之福不尤重于起塔耶。幸佛弟子思之。】
  祖师给我们做这段的结语。然犯戒的罪既然比破坏佛舍利塔还严重,那反过来讲,‘
则持戒之福不尤重于起塔耶’,就是你持这条戒的福报不就比去造七宝塔供佛舍利更殊胜
吗?‘幸佛弟子思之’,“幸”就是希望,我们为佛弟子,好好的去思考这个事情。就是
说我们持这个戒,我们现在不要讲七宝塔,我们现在金山寺不是在盖万佛殿吗?那个就像
七宝塔一样,你现在持这条戒,比去盖那个功德还大,我们同学大家要去深思。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一段。下面,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
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